做好文化服务,增强文化自信
李迺涛 (大连市艺术研究所 116013)
摘要: 新时代以来,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地方综合实力的体现,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应该积极做好文化服务工作,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 文化服务;文化自信;公共文化;信息化;数字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名片,体现城市品位,更决定城市的未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我们应该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一、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效
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效:基层获得了日益增加的公共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效能提高。
1.基层获得了日益增加的公共文化资源
当前,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之下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产业,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在国家进一步的投资建设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现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也相应地建立了村镇图书馆、文化馆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基层缺少公共文化资源的困境,文化设置空壳的现象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2.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效能提高
现阶段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在“文化自信”这个总目标的统领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今基层的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开展得轰轰烈烈,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群体的类别设置细化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体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弘扬非遗放光彩、农村乐队进剧院等文化活动的开展,让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彰显时代色彩的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也在逐步取得成绩,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新时代的先进文化依托数据网络以及新媒体平台等广泛传播,如各地的文化遗产、进一步实现文化共享。这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增强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如何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我们应该积极打造优质的文化服务品牌,大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方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建设,扩大公共文化区域服务空间、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与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内容为王,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效能,同时还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下面我们逐条展开分析。
1.积极打造优质的文化服务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界定有时候并不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是可以融合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渠道,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刺激社会文化需求,扩大文化消费,可以很大程度上促使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文化产业又可以针对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需要的文化产品,做出更加私人化、个性化的产品。
2.大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方法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将落脚点放在基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公共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结合“互联网+”、移动网络通讯等探索数字化服务,根据基层实际的文化情况,积极探索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项目开展,结合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引进,让群众真正地体验和享受到文化服务。而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可以创新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少年宫、移动阅读等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人性化、便捷化服务,同时存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制度,然后根据制度去安排实施程序。
从小时候到现在,我都很喜欢“图画书”。小时候喜欢看连环画,那是我们那个年代才有的啦。它很小很小,每一页都配有精美的图画,一般说的是抗日故事啦、古典名著什么的。连环画对于我们,其实有点像现在孩子们看的漫画书吧。我现在特别喜欢精美的绘本,原本简洁的文字配上画师们精心绘制的画面,顿时变得十分感人又有意境。我想说这些精美的图画能带给人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温馨,我们需要对美的感悟,这能让人变得有涵养,让人优雅起来。
首先是依法建立一个法治框架,依法确立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规则与行为规范;同时还需要将“权力清单”、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等新型文化服务内容纳入法治体系;还要依法设立监督制度,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公正公平运营。
另一方面,网络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势必会使信息的流通更快,各种大数据也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要确保科技产品在各种场景的广泛正确的应用,要尊重科技产品的基本规律,同时又不能仅仅依靠科技,还要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他们以创新来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持续性提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更多的实践与运用,必须给新技术、新应用以呼吸空间,让它们在不断的运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成熟和成型。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往往是多个部分互相配合的,其中各部门又有自己独立的管辖权和处置权,因此各个部门在将其应用于各种文化产业,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时候要积极协调和沟通工作,同时哪个环节出问题的话也可以做到一目了然,而不是陷入查找困境
最后是精心打造文化服务的“一站式”体验,与公共文化相关的各机构紧密联系,促进文化服务的开展。如在发展基层图书馆的同时,可以开展针对某种文化或者现象开展组织交流活动,同时可以开展流动图书馆开展租借业务等,可以发动群众,根据群众的需要将科技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教育文化等服务融合起来,举办各种针对性强的活动,增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同度,进而发展民众的文化自信。
4.扩大公共文化区域服务空间
这里所说的人文空间是虚拟的,更多的依靠人的精神与情感的,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理念,就是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公共服务为民的宗旨、便民为民的程序设计贯串于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得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抽象的空间。因此,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要将以民为本的观念深深地印在心里,实施在行动力,这样才能构筑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才可以从物质和人文两方面加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可。
目前市场上也已催生出多种多样的教育移动应用APP,其大致可以被分为三类[1]:一类是适合自学的移动应用APP,如各种背单词、电子书阅读、教育类微课视频等软件;一类是记录存储式学习软件,如印象笔记、EasyNote等学习工具;一类是学习计划、监督等学习管理软件,如我要当学霸、番茄土豆等。这些移动APP帮助学习者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随时随地的无障碍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只是提供有形的产品,还有很多服务是无形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建设一定的设施,比如体育器材、活动场所等,这些都是物理空间层面上的。除此之外,公共文化服务还需要建设人文空间,从多个角度,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情感为介质,真正的服务于民。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共文化的物理空间是依托场域的,人文空间是依托情感表达的符号系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文空间也可以说是建构一个物理空间的最终目标,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物理空间上进行文化交流进而从精神层面上完成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实现精神生活的丰裕。
5.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与数字化
本文研究了不同价态的Fe对厌氧发酵系统的出水水质变化的影响,运用三维荧光光谱对出水水样进行了表征,通过平行因子分析进一步研究三维荧光光谱,并通过 FT-IR表征,研究其对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机理。
其次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创造条件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也要由原来依靠政府扶持的单一化转向企业、公民、以及各种公共组织结构协同合作等多种方式转变。以责任文化、标准文化、服务文化为主体结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建设与管理。
目前,职业技能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引领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并且从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境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广大高职院校指明了方向。在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下,各高职院校应对实践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6.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品牌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公共文化产业需要打造一系列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但是文化品牌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品牌定位,找准特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实际,依照不同的区域特点,人口结构、地理位置推出相应的文化品牌,开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打造出真正的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这样就可以在提升区域知名度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可以将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进行完善和融合。在现阶段需要完善文化管理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
现在网络已经普及化了,智能设备、移动支付等在不断完善,同样科学技术在借助互联网不断更新,快速发展。这也为公共文化和个人生活的智能化、为群众通过互联网享有更丰富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7.内容为王,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效能
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还是要落到实处的,因此要真正确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坚持以“内容为王”,形成特色文化,从服务本质上加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与认可度。加强文化内容建设要抓好三个转变:一是抓好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这和“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道理相同。而要达到“种文化”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抓好人才的培养工作。我们可以开展区域性的文化志愿者招募活动,将这些人才集中培养,合理分配,以点带面培育出各类的文艺团队,真正的促使他们成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享受者,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产品。二是抓好由“千条线”向“一根针”的转变。要将不同文化部门配置的、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成为融各种文化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体验。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可以利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中枢,形成有步骤、有针对、能够合理进行服务的文化产品供给端平台,这样可以有效实现文化产业对接,更好地提升综合服务效能。
8.积极吸纳社会力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面对的是全社会的受众,因此其文化受众体积庞大,必须要得到更大的优化。仅凭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虽然能够实现,最好的效果却无法保证。为此,我们可以考虑让更多的人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展开。第一,要鼓励当地的社区或者街道自主开展一些群众文化活动,比如书画大赛、广场舞大赛、合唱比赛等等。第二,鼓励群众文化类型的社会组织成立,对其进行指导,鼓励其带动更多的群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发展;第三,鼓励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一些具有文学艺术基础的文化志愿者,可以对群众进行文化辅导;第四,鼓励社区、学校、企业的文化、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大大减缓文化体育设施的压力,为群众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我们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让更多的社会力量依法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群众和人民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并努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和谐、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青萝站在一旁,闻听此言,立即插言道:“两个脉?是有身孕了吗?”少女快言快语,当着屋中众人,直将“身孕”二字说了出来,丝毫不知避讳。
三、结语
本文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服务创新展开了探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应该不断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强化文化服务力度,促使群众能够从文化服务中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大大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周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1):90-95.
[2]蒋永福.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图书馆事业[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4):16-20.
[3]傅才武.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转型[J].江汉论坛,2012(1):134-140.
[4]高福安,刘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6):1-5.
[5]陈岸瑛.从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看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美术观察,2018.
[6]荆晓燕,赵立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5):70-76.
[7]杨德辉.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J].创新,No.3(03):54-57.
[8]姜海英,佟阿伟.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2009(11):64-66.
[9]杨琳瑜.和谐社会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32-234.
[10]朱启友.试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六大主要目标[J].晋中学院学报,2010(2):44-46.
[11]牟永泉,刘学敏.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天津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J].求知,2011(6):21-22.
[12]陆建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剧影月报,2015(5):134-136.
[13]潘家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引领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温州、丽水、金华三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调研[J].政策瞭望,2018,No.181(01):49-51.
[14]熊晓晴.对安康市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路径探析[J].商情,2017(47):285-286.
[15]金传佳.大力推动六盘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人生十六七,2018(1X):146-146.
[16]康海燕.试论博物馆事业发展在践行文化自信中的社会服务功能[J].攀登(汉文版),2018,v.37(03):126-130.
作者简介:
李迺涛,大连市艺术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对于Mg2+而言,Ida2-可与Mg2+形成配合物(如式(11)所示),同时也可以与H+发生加质子反应,其反应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