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思维能力,学习兴趣
引言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阶段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需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应当根据不同课程以及教学环节应用针对性教学方法,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也应当锻炼学生的数学习题技巧。同时增强学生的看、说、听、做等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应当是以他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学生有抽象思维过度,但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并不会消失,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实践操作或者是教具演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数学中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源于生活,并且数学中的许多结论也应用于生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性,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可以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在家里晾衣服时会用到一种折叠的衣架,它的形状像正方形,但是又能伸缩,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从而讲解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等众多特征。由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两边并不固定,可以压缩拉伸。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特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然后引导学生拓展视角,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进行分析和调查。又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问题,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解决,例如一个游泳池需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游泳池表面积包括一个底面和4个侧面,通过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二、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究问题,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比和比例”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例题“已知甲乙两车一共运了77吨货物,甲车比乙车多运了1/3,那么你们算一下甲车和乙车两车各运了多少货物?”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是一道什么样的应用题,然后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探讨和交流,学生会将题目归入到分数应用题进行解答,把乙车看作单位“1”,甲车比乙车多运1/3就是4/3,那么甲乙的分率之和就是1+4/3=7/3,乙车所运货物:77÷7/3=33(吨)甲车所运货物:77-33=44(吨)。除了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其他思路思考探索,学生经过小组探讨交流后得出这是一个将总量分成两个部分量的题目,根据比例分配方法进行解答。乙车是3份,甲车是4份,甲乙一共就是7份,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一份的数量,再分别求出甲乙各运多少吨。算式是:77÷(3+4)=11(吨)乙:11×3=33(吨)甲:11×4=44(吨)。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思考,不断的思考才能够学好数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是当前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依赖性,习惯依靠教师讲解,自己懒得去动脑思考动手计算,此种学习模式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必须要抓住教学时机,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栩栩如生的学习环境中思考和探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四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同学们如果只知道教室的长和宽没有其他工具,你怎样测量出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呢?”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学生会说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在此基础下,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分析,探究计算物体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不仅可以涉及到教室,也可以用黑板大小进行设计,应当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物品,通过此类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
四、进行疑问导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踊跃的思考,首先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够使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思维认知冲突,学生才会明确思维发展方向,在质疑与解释过程中能够逐步凸显主人公地位。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深度加工,能够将简单的知识变得抽象复杂,这一过程中教师切记不要代替学生进行思考,应当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由于数学知识点有大部分是相通的,只要了解到其中一个方面,其他方面也可以通过推理得出。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教师先给每个小组提供塑料袋,塑料袋里装有一分米长的毛线以及一张正方形纸片、4个小方块与6根小木棒、10颗围棋。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出分数,在小组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小组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上讲台展示材料袋的划分过程以及得到的分数,然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说“5颗围棋为什么是1/2?”,有的学生问道“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一份是1/4,另外2份是多少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疑问,会积极踊跃的参与课堂,学生热情高涨并且提出的问题也具有价值,十分深刻,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索。
五、引导学生数学语言训练,拓展学生思维范围
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思维能力才能够学好,数学的知识点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某一阶段如果学生学习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后期的学习,所以数学学习对学生的基础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较为完整的叙述思考过程。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条件,所以教师必须有效借助各类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就是应当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性表述问题,可以对解题思路或者是解题步骤进行解说练习,要求学生在做题前先审题,然后根据他的已知条件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切实做到有理有据。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准确严谨的语言表达出来,将数学语言训练与学生的思维发展巧妙融合,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解决笑笑的体重是40千克,淘气的体重比笑笑重1/8,淘气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让学生说清楚自己的解题思路。生1:先求出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再求淘气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算式是:40×1/8+40=45(千克)。生2:也可以先求出淘气的体重是笑笑的几分之几,再求出淘气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算式是:40×(1+1/8)=45(千克)。
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总结得出,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课程,教师应当不断的总结和思考进一步开展探索思维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能够使学生养成刻苦钻研的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联系于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洪俊生.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J].新华网,2016(06):31-32.
[2]李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0):51-52.
[3]林秀玉.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安徽大学学报,2016(05):10-11.
[4]黄佳宁.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06):24-25.
论文作者:张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求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