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论文_刘秀梅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论文_刘秀梅

刘秀梅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实验小学 571700)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让小学生接触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与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与热情,实现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以下详细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传统文化教育

1、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与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拓宽视野,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小学生记忆力较好,可以轻松记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丰富语文知识体系,促进小学生阅读水平与能力的提升。(2)满足阅读教学的任务。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主动揣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道德与情感内容,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渗透策略,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培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2.1 深挖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技能,教师提高课内阅读的重视度才能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教材上选取的课文,基本上都是经典作品,文章内容丰富、语言规范且文字优美。同时有很多课文本身与我国传统文化存在关联,教师可以借助课堂讲解,渗透传统文化,达成教育的目的。

(1)结合教学目标选择重点语句或段落引领学生理解、分析,要求学生记录、抄写优美的词句、片段,早读课时背诵,实现内化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让学生将理解的文本内容分享给同学,感悟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完成名家作品学习后,安排学生续写文章或读后感,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3)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反应生活,掌握语法应用,培养与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课内阅读教学促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并通过迁移的方式在课外阅读中应用,达成通过阅读汲取养分、积累语文知识的目的。

2.2 注重策略,开展层次化的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对不同阶段学生提出不同阅读要求,并采取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通过层次化的教育达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低年级学生侧重培养其语言学习能力,奠定语言学习基础。如语言学习,完全可以借用字谜游戏,这是一种独特的捍卫文化,通过这种游戏让小学生了解到汉字的趣味性,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此外,还可以考虑象棋、书法等文化形式,提高小学生识字能力。

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倡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交流与沟通,如让学生朗读对联等,达成语文记诵的目的;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学习与把握不同类型的对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探究性阅读,丰富学生语文阅读知识。

2.3 结合课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内容入手。

(1)古诗词背诵学习。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单纯的熟读以至创作改编都还不是最佳的办法。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适当地创作表演,让他们在活动中去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的话,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教学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作者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也不能体会“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诗词的深意。如果我们能够组织引导学生扮演一个少小离家,老大才得以还乡的官宦再回到家乡的情景,相信他们很容易就能够理解游子归乡的沉默感慨了。所以说,单纯地读,一味地写还不能使得小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只有把读、写和演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神话故事的学习。神话故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将其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又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神话故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还要能挖掘出神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学会神话的语言表达方式。神话故事都以夸张的表现形式和浓厚的想象力,既浪漫生动,又虚实结合,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神话故事魅力的根源。因此,在教习神话故事时,一定要带领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精彩和传承,体会其所描述的神话人物的伟大精神,和学生一起探索导致该神话故事产生并广为流传的原因。

例如,在学习《女娲补天》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女娲怜悯众生、坚持不懈的无私奉献品质,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女娲的形象。如,指导学生对第一段弥天大灾的严重性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文章将灾难的严重性和女娲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进行对比,利用渲染和反衬的语言特点,表达出女娲的无私和公德;在以夸张和想象的手法,逼真描述出人类面临的惨状。然后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文章描写女娲神态、心理和动作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描写对女娲形象塑造起到的作用。如表现出女娲一心为民的勇敢和大无畏精神,突出补天的艰辛和女娲的伟大以及无私奉献的母爱等。如此,既帮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语言的夸张,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又能练习语言表达能力,有体会和学习想象力的作用和重要性,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魅力有了极深的感悟。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小学生特点与接受能力,选取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将其逐步渗入到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情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洪丹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2017(10):290-291.

[2]王长静.加强传统文化渗透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快乐阅读,2016(20):79.

[3]刘维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01):39.

作者简介:刘秀梅(1977-10),女,汉族,海南儋州,大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二十余年,2012年被为海南省骨干教师。多篇论文荣获省级、市级一、二等奖。多次担任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考官,均获好评。

论文作者:刘秀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6

标签:;  ;  ;  ;  ;  ;  ;  ;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论文_刘秀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