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特点及对策_农业论文

当前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特点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对策论文,主体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文中对“知识经济”作了如下定义: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利用为基础的经济。人类正逐步看到:知识、信息将传统生产要素以新的形式聚合,大大扩展了人类有形的生产活动空间。如果说知识、信息是新一轮国家间经济竞争的基础,那么技术创新则可看成是知识经济的基本手段。农业(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水利、农业服务业等在内)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产业,一方面有着发展的迫切性,一方面又面临许多严峻的困难、考验。根据国家提出的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走集约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而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农业技术进步、推广,和农业管理政策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特点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系统活动。从横向看,它涉及国民经济中一切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财富的部门,受生物、信息、管理等多个学科的影响。从纵向看,它贯穿于农业技术开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多个环节,同时受社会经济形势、法律环境、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它与工业技术创新有着共同之处,更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般,技术创新的过程可由下图表示:

这是一个站在全社会角度,总观各个部门的技术创新框架。虽然图中以单向箭头表示层递关系,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每下一个阶段的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到上一阶段,再上一阶段中去。如,市场销售中用户的反馈很可能为应用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课题。

农业技术创新遵循的途径大致相同。但,它的创新主体显著不同。工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依次为:基础研究:国家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大专院校和小部分极具实力的企业附属实验室(在我国目前尚属少见);应用研究:大致与上述相同,但企业发挥的作用增强;开发研究:企业在该阶段占主要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体制虽然极大地鼓励了农业生产积极性,但也使得农业生产主要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没有担当“农业企业”角色的人选。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以行政职能为主,从功能上不具备领导开发研究的能力。因此,从基础研究直到开发研究,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定位在国家各级科研单位(包括专业院校)。创新主体的差异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的以下特点:

1.创新动力

当今管理学界普遍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已构成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层面。企业为追求利润,要不断开拓新市场。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当某项产品进入成熟期后,企业或是通过改造原产品使之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周期,或是发掘全新产品,形成企业多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良性衔接。

相比之下,农业活动中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生产者是市场竞争压力、利益驱动的直接感受者,但却不具备技术创新的实力、能力;各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有科研创新能力,但与市场距离远,创新压力小。因此,与工业技术创新相比,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仅从创新主体角度就面临更大困难。

另一方面,工业企业是创新活动的直接收益者。某项技术创新带来的垄断效应保证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可获得高额收入。但农业技术创新不是以形成垄断为目的。目前我国散户式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不具备形成垄断的条件。因此它更突出表现为一种具有社会公益性的活动,其价值更突出反映在溢出的外部效果上。那些直接从事技术创新并取得成功的科研单位,除了有限的转让成果所得外,不易得到企业中创新者的超额回报。同样,农业生产管理,农业配套服务环节的创新也面临风险独担,收益流出的问题。这提出了建立独特的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要求。

2.技术创新的推广

工业企业的某项创新成果有纵、横两方向的扩散途径。纵向:论文、样品形态的创新成果从研究单位流入生产企业,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一项科技或管理上的创新,如果无法取得市场成功,是毫无意义的。横向:各个竞争企业之间的技术跟踪,模仿。这不是创新先导者所希望的,但又是每个企业都必须的。它是技术创新扩散的必要机制,也是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式。

农业技术创新也有纵、横两种推广,以农业生产者替换生产企业,这二者流程基本相同。但企业面临的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它以追求新、奇、独特去获得超额利润。而农业生产虽然也需要市场机制,但特殊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的特点重要性,特定的社会、科技、人力资源环境决定农业技术创新突出的公共物品特点。科研机构取得一项成果所付出的代价,从全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看,随着普及面的扩大而下降。因此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更需要政府的管理、组织协调。它的推广是一种政府主导,非竞争的方式。

二、当前农业技术创新活动面临的问题

虽然农业技术创新意义重大,但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1.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增长缓慢,甚至有下降趋势,农业科研单位普遍较其他研究部门面临更窘困的经费问题。世界银行1997年的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在过去15年明显下降。据统计,1985年~1996年,政府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拨款年平均增长率为0.8%,低于同期的财政增长。1996年,农业科研开发经费总额比1985年下降了近1/3。全国农业R&D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不到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发达国家的1/5。

2.农业科研体制不合理

首先,科研院所过分集中于产中阶段,而后加工环节力量薄弱,每年都会有许多农作物因后加工及保管不利而浪费。其次,农业科研活动与现实生产脱节,农技成果转化率低。据报道,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40%,转化成果普及率仅为30%,而在英、法、德,农技推广率达50%~60%,美国更是高达80%~85%。

3.农技成果推广不利

首先,未建立起长期、系统的技术推广途径。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农民学习新技术的主要方式是“从邻居学得”,其次为“村技术员”、“广播、电视、报刊”,“参加培训班”居末位。同时,还应注意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的心理亲合力和技术上的领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同时调查显示,只有6.4%的农民认为新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45.9%的人认为作用一般。

三、发展农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1.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创新社会成本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

具体有:(1)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分层次、多渠道的投入体系。针对农业技术创新公共物品的性质,制定可行的法规,保证持续稳定的投入。(2)吸引外资流向农业领域。特别是针对我国特点,吸引外资,引入先进的管理、营销技术,结合国情,消化吸收,在获得资金的同时扩大了市场。(3)利用现代融资手段,吸引风险资金,发展以农业创新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如能建立农业科技开发单位,保险机构和农户三位一体的风险分担机制,研制单位吸收风险资本上市,并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由保险机构承保出售给农户的农业新技术,既开拓了资金渠道又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2.丰富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建立长期有效的推广体系

目前,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但同时农民负担沉重,农业生产优势比较低,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差、保守。如一味强调农业新技术的有偿推广,农民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心理角度都不易接受。因此,结合中国现状,农技推广应突出“示范性”,让各类“示范站”发挥“邻居”的作用,结合各地区生态资源特点,科学地推广适用技术,消除农民的疑虑,并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

3.实施政策、资金优惠,发展环保农业

长期以来,巨大的农作物需求与原始落后的经营方式之间的缺口导至单纯增加要素投入、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不良循环。仅以化肥为例,我国每年平均每公顷耕地投入的化肥高达1900万吨,居世界首位,是美国的四倍。此外,土地过度种植、森林过伐、草原过牧,带来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今年的水灾即是一例。这些都为农业技术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课题:以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为目标,发展绿色种值,提高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4.建立全方位创新的观念

不仅关注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也要进行农业管理方式的创新,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富有战略性的农业发展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拉坦曾说:“美国农业在世界中的优越地位,是由于知识替代了资源。这种知识体现在促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上。”这或许可以提示我们,在今天的国际竞争舞台上,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搞好农业技术创新。把握它的主体构成和公共物品性质,是对之进行有效管理的核心。

标签:;  ;  ;  ;  ;  ;  ;  

当前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特点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