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口收入差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老年论文,差异论文,人口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29X(2008)01—0054—05
一、引言
整体而言,老年人口是一个弱势群体,所以我们特别关注老年人的贫困和低收入问题。[1] 因为经济地位的弱势就意味着生活的高风险和生活质量的低下。[2] 但是老年人口内部也存在很强的异质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老年人之间的收入差异是很大的,有的老年人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生活拮据;有的老年人则收入较高,生活富裕。在城乡分割、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体制变革以及社会变迁的历史大背景下,老年人口内部收入的差异性或不平等性也是难以避免的。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老年人口的收入分布和差异情况做一个基本分析,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老年人收入差异的程度和原因,了解了不同收入水平老年人口的基本特征,才能制定出公平公正的公共政策来缩小老年人口中的收入差异和更好地改善低收入老年人的境遇。
本文使用的是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该调查涵盖了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60个县市、640个街道乡、2 000个村(居)委会。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样的初始样本单位为省级,采用等额分层的办法,每个省级单位调查1000个老年人,其中城市和农村各调查500个老年人。此后,在省级按城乡分别利用分阶段比例抽样的办法,随机抽取省以下样本。[3] 共获得有效样本20255份,其中城市10171份,农村10084份。本文分析使用的是经过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加权处理、能代表全国的数据。
老年人的收入指的是老年人获得的所有来源的实际现金收入,[1] 不包括自有住房的折算租金和实物福利,但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中包括了自产自用产品的折算金额。城市老年人总收入的构成项目可分为工资/经营性收入(工作收入、生意收入);财产性收入;私人转移性收入(由亲属或朋友等提供的收入);离/退休金(或社会养老金);救助补贴(政府救助、集体救助、企业补贴和其他补贴)以及其他收入六大块。农村老年人总收入的构成项目亦可分为经营性收入(农副业收入、生意收入);财产性收入;私人转移性收入;离/退休金(或社会养老金);救助补贴以及其他收入六大块。
二、中国老年人口内部收入差异的基本情况
1.方法
本文利用“五等分法”对中国老年人口的收入差异情况进行分析。“五等分法”就是按收入水平把老年人分成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五个分层组,每层各占老年人口的20%。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显著,我们按全部老年人口、城市老年人口、农村老年人口分别进行考察。
2.不同收入组的收入差异:收入份额和平均收入
从图2可以看到,2000年城市老年人口中收入最高的20%老年人的收入之和占总收入的一半左右。收入第二的20%老年人所占份额为1/4左右,中间收入的20%老年人所占份额不到两成,而中低组和低收入组的老年人所占份额则非常低。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收入份额之比达到39.7。
农村老年人口中,收入最高的20%老年人所占的份额更高,接近六成,收入第二的20%老年人所占份额为1/5,中间组所占份额只有12.0%,而中低组和低收入组所占的比例都非常低。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收入份额之比达到28.2。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全部老年人口中的收入差异更为显著,高收入组所占的收入份额达到了68.5%。
从下面三个图可以看出,中国老年人口中,最低收入组所占的收入份额和最高收入组所占的收入份额相差悬殊,中间阶层老年人所占的收入份额很小,不论从总体还是分城乡来看,老年人口的收入分布结构都是倒丁字形的,可以说全国老年人口、城市老年人口内部和农村老年人口内部的收入差异是非常大的。
图1 中国老年人口的收入分配情况
图2 中国城市老年人口的收入分配情况
图3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收入分配情况
从表1看:
(1)城乡老年人收入最高组平均年收入分别为21560.1元和5193.4元,分别是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3倍多和2倍多①。
(2)城市中高收入组的年均收入是全国城市居民平均水平的近1.7倍,但是农村中高收入组则要低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3)城市中等收入组的年均收入略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中低和低收入组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从中等收入组到低收入组都远远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4)城乡老人低收入组的收入水平均非常低。
当然我们要看到因为方差很大,表1中的平均数的代表性受到很大限制。但是我们仍然不难判断,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整体偏低,即便是中高收入组的平均收入也未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要高一些,但是中等收入组及以下组的收入水平也都比较低。
三、不同收入组老年人口的收入结构
分析城乡不同收入组老年人收入构成情况,有助于我们发现老年人收入差异的原因和性质。
城市老年人的收入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除低收入组外,城市老年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均为离/退休金,特别是中高收入组离/退休金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均高达八成以上。高收入组老年人口的工资/经营性收入所占的比例(15.1%)远高于其他组。
2.低收入组城市老年人享有退休金的很少,其收入主要来自私人转移性收入(52.3%)和救助补贴(25.3%)。可见有无离/退休金及其高低是造成城市老年人收入差异的最主要根源。对比表3,城市低收入组老年人获得的救助补贴数量要远远高于农村低收入组老年人。
3.中间收入组以上的城市老年人,获得的来自家庭网络的私人转移性收入是很少的,这表明他们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和自足性较强。
4.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老年人的财产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组。整体上,城市老年人的财产性收入较农村相对要高一些,但仍然较低。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收入支撑是经营性收入,从高收入组到低收入组,经营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从37.7%递增到了72.1%。也就是说,农村低收入组的收入主要来自农副业,其保障水平很低。高收入组农村老年人离/退休金占其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16.6%,而其他组的这一比例则微乎其微。
2.低收入组的农村老年人获得的家庭经济资助力度相对其他收入组来说是最低的(21.5%),而中高收入组老年人获得的家庭经济支持力度最大。这反映了收入不平等的代际传递问题。
3.中低收入组的农村老年人获得的救助补贴对其收入的提高作用微乎其微,且低于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的农村老年人的财产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比例相对略高一些。
四、不同人口及社会经济特征老年人口的收入差异
不同人口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不同社会经济特征(教育程度、是否干部、政治面貌)的老年人群之间的收入差异是十分显著的,同时结构性因素(户口类型、退休单位的性质)对老年人收入水平也有着显著影响。
1.年龄差异显著:年龄越小,收入状况越好,高龄老人的收入状况最差。
75岁以后,老年人处于低收入组的比例迅速上升,同时处于高收入组的比例显著下降。城乡60—64岁组的老年人中处于低收入组的比例分别为12.4%和15.8%,而城乡高龄老人的这两个比例则分别达到了37.5%和25.1%。
2.性别差异显著:男性老年人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女性老年人。
城市老年人收入的性别差异尤为显著,老年男性中处于高收入组的比例(30.8%)是老年妇女的3倍。农村老年人的性别差异相对要小一些,农村老年妇女中处于高收入组的比例(13.7%)比男性低近13个百分点,而处于低收入组的比例(28.1%)则要比男性高近8个百分点,农村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在其他三个收入组上的分布差异很小。
3.有偶同住的老年人收入状况最好,丧偶和未婚者最差。
城乡均有四成以上有偶同住的老年人处于中高收入及以上组,丧偶者的经济状况则出现明显的恶化,城乡丧偶者处于中低收入及以下组的比例分别为62.6%和48.9%。老年未婚者往往在年轻时就处于经济弱势地位,这种情况延续到了老年,城乡老年未婚者处于低收入组的比例分别为30.1%和21.8%。
4.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
城乡文盲老年人中处于中低收入组及以下的比例分别为72.2%和47.1%,属于高收入组的比例则分别只有5.1%和13.6%。无论城乡,教育程度在中专/高中以上的老年人,绝大多数人的收入都属于中高收入组及以上。
5.具有干部身份的老年人明显集中在高收入组。
城乡这一比例分别为47.6%和40.6%。相对照的是,不具有干部身份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分布则比较均匀。
6.不同政治面貌老年人的收入差异也很显著,特别是在城市。
在城市,政治面貌为民主党派的老年人收入最高,近一半(49.0%)的处于高收入组;次之共产党员,四成多的处于高收入组(41.3%),政治面貌是群众的老年人收入最低,只有10.9%的人位于高收入组。农村的情形又不太一样,政治面貌是民主党派的老年人收入最平均,七成多处于中等收入组,党员老年人中一半以上处于中高收入组及以上(51.9%),政治面貌是群众的老年人处于中高收入组及以上的比例(38.2%)高于政治面貌是民主党派的老年人(24.4%),但处于低收入组的比例也最高(20.6%)。
7.不同户口类型老年人的收入也有差异。
在城市老年人中,有11.7%的老年人有着农业户口,这些农业户口的城市老年人的收入状况显著低于非农业户口的城市老年人,近一半(47.6%)处于低收入组,而处于中高收入及以上组的比例只有11.3%。相反,在农村,少数有非农业户口的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则明显好于农业户口的老年人,近六成(59.6%)处于高收入组,这是因为这部分人将原来在城镇就业时获得的养老保障带回了农村。
8.在城市,离休者的收入状况最好,次之退休者,然后是仍在工作的人,最差的就是从未工作过的老年人和其他情况的老年人。
在城市近七成的离休者收入都处于高收入组,仍在工作的老年人和退休者中这一比例分别为39.0%和22.2%,大多数从未工作过的老年人和其他类型的老年人则处于低收入组,比例分别为67.4%和57.5%。52.6%仍在工作的老年人收入在中高水平及以上,但也有三成多的人收入在中低水平及以下。在农村,离退休的老年人很少,他们的收入状况明显高于一般农村老年人,近七成处于高收入组。
9.不同离退休单位性质的老年人收入差异显著。
收入状况最好的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的退休职工,近八成处于中高收入组,其次是国有企业退休职工,较差的是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退休职工,处于中低收入组及以下的比例分别为24.1%、39.6%和49.2%。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有以下判断:与非老年人口一样,在老年人口的收入分配序列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收入组的老年人和低收入组的老年人的收入状况相差悬殊,不同收入组的收入构成存在很大差别,不同个人特征老年人的收入差异显著。具体而言:
1.无论城乡,老年人口内部的收入差异比较大,总收入的一半或一半以上集中在收入最高的20%的老年人群当中,最低收入组所占的收入份额和最高收入组所占的收入份额相差悬殊。
2.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整体偏低,即便是中高收入组的平均收入也未能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要高一些,但是中等收入组以下的收入水平也都较低。
3.城市低收入老年人的特征是缺乏离/退休金保障,经济上依赖家庭支持和救助补贴;高收入者则享有有力的离/退休金保障,同时个人的工资经营性收入也较高;农村低收入老年人的特征是严重依赖农副业收入,极度缺乏社会保障,而中高收入老年人则拥有更多的家庭支持,而且与其他收入组相比,农村高收入老年人有高得多的离退休金和其他收入。
4.与城市相比,政府对农村低收入老年人的社会救助还远远不够。
5.不同年龄和婚姻状况的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差异显著。中高龄老人(75—79岁)和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在经济上最为脆弱,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丧偶后将面临极大的经济威胁。
6.老年人收入的性别差异也很大。男性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在整体上要比老年妇女好很多。老年妇女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参加过工作,或者工龄短,工作性质非正式性、临时性强,这使得她们享受不到退休金或者退休金很低。
7.具有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老年人,其收入水平要高于一般老年人。同时不为个人意志所左右的结构性因素,如地区和行业差异,对老年人的收入差异产生着巨大和普遍的影响。
8.工作史对于老年期的收入有着很强的预测性。[4] 在城市,离/退休的老年人收入状况最好,然后是仍在工作的人,最差的就是从未工作过的老年人和其他情况的老年人。在农村,退休老年人的收入远高于一般农村老年人。
可见,早年经济状况和晚年经济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老年期收入状况不仅是由晚年的特殊事件引起的,还是早年经济状况的继续,体现出累积性优势和累积性劣势的特点。[4]
老年人口经济状况的不均衡不利于控制老年贫困的发生率和提高老年人整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且经济状况的不均衡还会带来健康等方面的不均衡,[5] 引发老年人的不满情绪。建设和谐老龄社会,就要让全体老年人充分参与和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避免老年期收入分化的继续和强化。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提高农村老人整体收入水平的最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前则需大力提高农村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和力度,切实提高农村低收入老人的收入水平,避免老年期贫困的发生。
2.城市中低和中间收入组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因此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就应该适当减弱退休金收入和退休前工资收入的关系,提高这部分老年人的退休金水平,减少他们与高收入组的差距,如进一步缩小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与公职人员养老金的差距。
3.建立老人个人最低收入线以更好地保证其收入的充分性和可持续性,特别关注寡妇、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收入保障问题。对于城市最低收入组老年人群,应该进一步提高救助补贴的水平。
4.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积极发展低价、免费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间接提高低收入老年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5.在农村老年人生产创收方面,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调研,制定各种有效的措施,给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扶持,提高他们的自养能力。
本文只是老年人口收入差异的一个初步的研究,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老年人口收入差异的最新情况,不同年份老年人口收入差距的变化和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与中青年收入状况的横向和代际间的比较以及经济地位差异带来的影响等。
【收稿日期】2007—03—21
注释:
① 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253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为6280元。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