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纯针灸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孙婷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 江苏 丹阳 2123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纯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研究组(26例,采用纯针灸治疗)和对照组(2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共25例患者治疗有效,对照组共24例患者治疗有效,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2%)和对照组(92.3%)差异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纯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相当,患者发病早期采用针灸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纯针灸;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316-0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上也被称为贝尔氏麻痹,主要是由于中风导致的面部表情肌群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不管是什么年龄段都可能发病,多见于20~50岁年龄段人群[1]。通常患者表现为面部运动障碍、口眼歪斜等症状,有的患者甚至连鼓嘴、闭眼、抬眉等动作都不能做,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活动都有严重影响[2]。目前,临床以西药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并不是非常满意[3]。针灸在该种疾病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为进一步探讨分析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8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别采用纯针灸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现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研究组男18例,女8例;患者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35.1±1.8)岁;发病时间1~14d,平均(5.8±2.3)d。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患者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35.2±1.4)岁;发病时间1~13d,平均(5.9±2.1)d。经过统计学处理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发病时间等资料差异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纯针灸治疗,主要局部取穴:翳风穴、太冲穴、风池穴、颊车穴、太阳穴、地仓穴、阳白穴、合谷穴、颧髎穴、下关穴。结合患者病位情况每次选择部分腧穴进行针刺,同时合理加灸法。随症加减:若患者睑裂闭合不良,选择鱼腰穴、攒竹穴、丝竹空穴、丘墟穴、申脉穴、瞳子髎穴等穴位进行针刺;若鼻唇沟平坦,可选择禾髎穴、迎香穴;若患者皱额蹙眉差,可选择丝竹空、攒竹进行针刺;若患者人中沟歪斜,可针刺水沟。若患者处于急性期,针刺时不可太深,也不可多选穴,面部部腧穴应采用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用灸法,合谷采用针手法,昆仑采用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或者隔天1次,连续治疗12次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首先应采用激素、脱水、抗炎以及神经营养等综合疗法。给予20~30mg泼尼松片口服,每天1次。给予100mg维生素B1口服,每天3次。给予500ug维生素B12肌内注射,每天一次。静脉滴注250~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治疗1周再配合针灸疗法,治疗方法和研究组一致。

1.3 临床疗效判断方式

痊愈:患者治疗后面部神经运动功能基本恢复,语言交流、面部表情表达及吃饭等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面瘫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偶尔会出现面部呆滞症状,面部表情表达稍有障碍。无效:患者治疗后面瘫症状及体征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3.0,通过χ2检验两组计数数据,组间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研究组共25例患者治疗有效,对照组共24例患者治疗有效,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2%)和对照组(92.3%)差异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4],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是由于茎乳孔内组织出现炎性水肿导致面神经受压导致神经纤维瘤、脑膜感染、耳部感染导致的。神经纤维肿大后,通过孔径固定的茎乳孔会受到挤压、变细,这样有的神经兴奋传导无法通过,其支配的同侧面肌就会陷入瘫痪状态,进而表现出面部神经麻痹症状及体征。目前,临床主要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硫酸酯等促进机体微循环,采用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以及静脉滴注甘露醇或利尿剂缓解神经水肿等治疗措施,但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中医学者认为[5],周围性面神经麻醉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络脉得不到充分滋养,风邪夹热、夹寒入侵体内使得气血痹阻,没有很好的滋养面部经脉,面部肌肉弛缓不收造成的。因此,临床治疗应采用舒经活络、祛风通经的治疗方法。《灵枢·经筋》曾记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结聚部位,因此足太阳经筋也被称作“目上冈”,而足阳明经筋被称作“目下冈”,足阳明经筋、手、手太阳主要主口颊部,因此采用针灸疗法时应尽量取手足太阳经穴、手足阳明经穴。本次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取翳风穴、风池穴可达到疏散风邪的效果,其中翳风穴还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太冲穴、合谷穴采用的是循经远取穴法,太冲穴主治口颊车,合谷对于头面部诸多疾病都具有治疗效果,地仓平可推经气;面部腧穴采用平补平泻,可达到活血通络,调理局部筋络气血的效果。急性期采用泻法可有效祛除阳明经络邪气,达到祛风通络的效果,针刺不能太深;恢复期主要是补气养血,再配合祛风通络治疗,针刺手法应注意由深变浅,同时应添加足三里实施补法可达到益气补血的效果,使经脉得以濡养。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采用纯针灸治疗总有效率(96.2%)和对照组(92.3%)差异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和张希军等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6]。由此可见,周围性面神经麻醉患者不用住院,门诊采用纯针灸治疗也可以达到扶正祛邪、活血通络的效果,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纯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相当,患者发病早期采用针灸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蕾,马文珠.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12):1085-1087.

[2]钱海良,付勇,熊俊,等.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3):221-224.

[3]侯书伟,张昌云,王长春,等.论面瘫针灸治疗量的控制[J].中国针灸,2012,32(7):607-610.

[4]赵连成,张基伟.针刺配合局部点穴、闪罐治疗周围神经性面瘫的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2):153.

[5]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2014,23(2):347.

[6]张希军,庞向臻,何茂玲,等.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5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1):28-29.

论文作者:孙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  ;  ;  ;  ;  ;  ;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纯针灸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孙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