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与生态压力分析_内蒙论文

我国人口与生态压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压力论文,我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国人口压力计算

对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如果不和外界存在物质交流的话,因为资源数量有限,生产物质有限,所承载的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多,因此,存在一个最大的极限。如果现实人口距离这个极限较远,说明区域承受的人口数量压力较小,反之,如果人口已接近或超过极限,则人口数量压力大。牛文元[1]在计算人口数量压力时, 以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零增长时的难度和人均耕地小于0.08hm[2]作为衡量标准, 主要是从抑制人口增长和保护耕地的角度出发,但没有反映出人口压力的本质。比如说,同是1hm[2]的耕地,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生产力可相差数倍,那么承载的人口也是不同的。世界粮农组织(FAO )发展并推荐的农业生态地区法(Agriculture Ecological Zone,AEZ)[2]从区域的资源要素着手,以农业生态类型图斑为计算单元,对限制因子逐项订正,然后针对不同作物生理生态特征计算各自的潜在单产。北京农业大学以农业生态地区法为基础,考虑农业投入水平,区域种植制度,作物卡/蛋白质转换系数和人均营养水平,得出了我国各省区的人口承载潜力[3]。因这种方法是以区域的资源要素及组合特征为基础, 以限制因子定律为指导,考虑因子全面,具有良好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因而研究结果作为人口承载极限是合适的。但人口压力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表现在人口质量上,故本文增加了人口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口素质指标。依国际惯例,人均受教育程度应达到9年,才是教育压力降到0的临界值,本文以1与实际人均受教育年限和9的比值之差作为衡量人口素质压力的指数。计算总人口压力时,取数量权重为0.8,质量权重为0.2,以公式(1)计算人口压力指数。

AC

P=──×80%+(1-──)×20% (1)

B9

式中,P为人口压力指数,A为实际人口(万人),数据来源于1998

年统计年鉴,B为潜载人口(万人)[3],C为人均受教育年限。 相关数

据及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各省人口压力计算指标及指数

省名实际

潜载人口数人均人均数人口压

人口

人口量指数教育育指数力指数

黑龙江 3751

73500.5103

6.4 0.28890.4660

内蒙古 2326

31500.7384

5.7 0.36670.6641

新疆1718

25200.6817

5.6 0.37780.6209

吉林2628

59000.4454

6.4 0.28890.4141

辽宁4138

58000.1734

6.7 0.25560.6218

甘肃2494

36900.6759

4.4 0.51110.6429

河北6525

96600.6755

5.5 0.38890.6182

北京12407701.6104

7.9 0.12221.3128

山西3141

55800.5629

6.1 0.32220.5148

天津 9536801.4015

5.5 0.38891.1990

陕西3570

60300.5920

5.4 0.40000.5536

宁夏 530

10800.4907

4.8 0.46670.4859

青海 4963801.3053

4.4 0.51111.1465

山东8785 152190.5772

5.5 0.38890.5393

西藏 2482101.1810

1.8 0.80001.1048

河南9243 153900.6006

5.5 0.38890.5583

江苏7148 117000.6109

5.7 0.36670.5621

安徽6127 117000.5237

4.6 0.48890.5167

四川

11472 210000.5463

5.4 0.40000.5170

湖北5873

83700.7017

5.6 0.37780.6369

上海14578821.6519

7.5 0.16671.3549

浙江4435

63900.6941

5.5 0.38890.6331

湖南6465

91900.7035

5.7 0.36670.6361

江西4150

65700.6317

5.2 0.42220.5898

云南4096

53000.7725

4.1 0.54440.7269

贵州3606

39000.9246

4.2 0.53330.8463

福建3282

39600.8288

5.2 0.42220.7475

广西4633

61200.7570

5.4 0.40000.6856

广东7794

87300.8928

5.7 0.36670.7876

2 我国生态压力计算

生态环境是由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及微生物共同组成的环境综合体,是人类栖息的场所,另一方面又几乎都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对象。生态环境的形成,不仅与生态组成因素特性相关,还与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连,是在长期的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干扰具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容易受到人类的破坏且难以恢复。定量性分析生态脆弱程度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表2各省生态压力指标及指数

省名 草地退 干燥度 森林覆 降水变受灾率

化指数 指数盖指数 率指数指数

黑龙江

0.2991

0.3043

0.2995 0.50000.3183

内蒙古

0.2084

0.3676

0.7654 0.50000.5094

新疆 0.0599

0.6719

0.9912 1.00000.1962

吉林 0.2879

0.2806

0.3383 0.50000.5658

辽宁 0.3081

0.2648

0.4718 0.50000.4960

甘肃 0.4639

0.5968

0.9208 0.50000.5937

河北 0.5763

0.4783

0.7413 0.50000.3057

北京 0.0000

0.3755

0.7087 0.50000.2713

山西 0.0000

0.4822

0.8456 0.50000.7624

天津 0.0000

0.4506

0.8529 0.50000.2663

陕西 0.6013

0.4466

0.5264 1.00000.7469

宁夏 1.0000

1.0000

0.9763 1.00000.3905

青海 0.1571

0.3241

1.0000 0.50000.7780

山东 0.0000

0.4111

0.7940 1.00000.3188

西藏 0.3118

0.2727

0.8907 1.00000.2132

河南 0.0000

0.4348

0.7908 1.00000.3155

江苏 0.0000

0.2727

0.9256 1.00000.2559

安徽 0.0000

0.2964

0.6820 1.00000.3889

四川 0.1623

0.3123

0.6016 0.50000.3151

湖北 0.0000

0.2490

0.5839 0.50000.7749

上海 0.0000

0.0000

0.9578 0.50000.0000

浙江 0.0000

0.2016

0.1514 0.00000.6541

湖南 0.0000

0.2213

0.3542 0.00001.0000

江西 0.0000

0.1937

0.2040 0.00000.7379

云南 0.0000

0.2530

0.5178 0.50000.2873

贵州 0.0000

0.2213

0.7134 0.50000.5973

福建 0.0000

0.2767

0.0000 0.50000.4436

广西 0.0000

0.3360

0.5027 0.50000.4298

广东 0.0000

0.2688

0.2750 0.50000.6410

省名 贫困率 侵蚀模

荒漠化 水土流

地震频

指数数指数

指数失指数

率指数

黑龙江0.5888 0.1384

0.0000 0.1600

0.0441

内蒙古0.6842 0.1495

0.6886 0.2248

0.2157

新疆 0.0592 0.1039

1.0000 0.0010

0.5882

吉林 0.3586 0.1367

0.0159 0.2832

0.0196

辽宁 0.2336 0.1355

0.0835 0.5287

0.0637

甘肃 1.0000 0.5986

0.5881 0.5426

0.2059

河北 0.3849 0.1411

0.3958 0.5319

0.2157

北京 0.0000 0.0426

0.0063 0.5655

0.0343

山西 0.4868 0.6152

0.1650 0.8687

0.1618

天津 0.0000 0.0489

0.0184 0.0666

0.0196

陕西 0.6053 1.0000

0.1854 0.9561

0.0539

宁夏 0.6053 0.4172

0.8828 1.0000

0.3284

青海 0.7171 0.1233

0.3841 0.0516

0.3284

山东 0.1941 0.1535

0.1419 0.4743

0.0539

西藏 1.0000 0.0000

0.4882 0.0000

0.2402

河南 0.5000 0.1494

0.0049 0.5186

0.0343

江苏 0.1184 0.0937

0.0000 0.1458

0.0980

安徽 0.2730 0.1261

0.0000 0.2890

0.0441

四川 0.3684 0.1520

0.0127 0.6241

0.8725

湖北 0.2303 0.2055

0.0000 0.5578

0.0784

上海 0.0000 0.0216

0.0000 0.0000

0.0098

浙江 0.0757 0.1562

0.0000 0.3566

0.0000

湖南 0.2533 0.2475

0.0000 0.3018

0.0000

江西 0.2105 0.3220

0.0000 0.3514

0.0196

云南 0.6020 0.2418

0.0092 0.1837

1.0000

贵州 0.5724 0.1891

0.0000 0.6227

0.0196

福建 0.0691 0.2353

0.0000 0.1957

0.0196

广西 0.5954 0.2636

0.0000 0.1081

0.0980

广东 0.0447 0.2013

0.0000 0.1029

0.0980

地表起 单产变生态压

伏指数 异指数力指数

黑龙江0.1026 0.25030.1741

内蒙古0.1947 1.00000.5095

新疆 0.5511 0.57610.5484

吉林 0.1176 0.65880.2487

辽宁 0.0923 0.99690.3312

甘肃 0.3500 0.63020.7083

河北 0.1659 0.43410.4241

北京 0.0668 0.48830.1813

山西 0.3039 0.46990.5301

天津 0.0077 0.00000.0701

陕西 0.3754 0.98160.7736

宁夏 0.6752 0.98071.0000

青海 0.5092 0.25650.4599

山东 0.0748 0.25330.2899

西藏 1.0000 0.54950.5709

河南 0.1236 0.53520.3629

江苏 0.0282 0.32380.2085

安徽 0.0814 0.31460.2397

四川 0.8120 0.48620.4707

湖北 0.3119 0.21960.2687

上海 0.0000 0.21760.0000

浙江 0.1746 0.05410.0159

湖南 0.3146 0.08990.1441

江西 0.2872 0.24720.1162

云南 0.7794 0.34120.4033

贵州 0.7120 0.34120.3729

福建 0.2887 0.15730.0642

广西 0.3667 0.52200.2701

广东 0.1998 0.35240.1310

注:①计算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等;②海南省归入广东省,重庆直辖市归入四川省;③因缺资料没有包括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生态环境脆弱有一些外在表现如水土流失、荒漠化、人口贫困等,同时也要考虑内在的先天脆弱性,如西南山地表面上森林覆盖较好,但生态环境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因此,生态压力的计算必须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结合牛文元[1]、赵跃龙[4]等人的分析意见,本文选择地表起伏度、干燥度、降水变率、地震频率、草地退化、荒漠化率、水土流失率、土壤侵蚀模数、森林覆盖率、贫困率、受灾率、谷物单产变异系数等指标计算生态压力指数。其中地表起伏度(ReliefDegree of Land Surface,RDLS)是衡量地貌因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RDLS={[max(h)-min(h)]/[max(H)-min(H)]}·[1-P(A)/A] (2)

式中,max(h)为地区最高海拔高度,min(h)为地区最低海拔高度, max(H)为全国最高海拔高度,min(H)为全国最低海拔高度,P(A)为地区平地所占面积,A为地区陆地总面积。而谷物单产变异系数S是衡量生产力稳定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D[,i]为第i年谷物单产,D 为平均单产,本次计算选择1993~1997年数据。

用上述12个指标计算生态压力时,为了便于比较,所有指标都以公式(4)进行标准化处理而得到各指标指数:

X[,i]-X[,imin]

E[,i]=─────────(用于值越大越好指标)或

X[,imax]-X[,imin] X[,i]-X[,imin]

E[,i]=1-─────────(用于值越小越好指标) (4)

X[,imax]-X[,imin]

式中,E[,i]为各省第i指标指数,X[,i]为各省第i指标数值, X[,imin]为所有省中第i指标最小值, X[,imax]为所有省中第i指标最大值。最后,对各指标指数依式(5)线性加和平均后,

12

S=∑ E[,i]/12

(5)

i=1

再以公式(4)进行标准化, 得到总生态压力指数,它们处于0~1之间,是一个相对数值。各指标指数及计算结果见表2。

3人口与生态压力分析

对人口压力指数进行统计归类分成三组,使各组内部方差和最小,结果得到以下三种类型:①人口压力低(指数在0.414和0.59 之间):吉林〈黑龙江〈宁夏〈山西〈安徽〈四川〈山东〈陕西〈河南〈江苏〈江西;②人口压力中(指数在0.59和0.847 之间):河北〈新疆〈辽宁〈浙江〈湖南〈湖北〈甘肃〈内蒙古〈广西〈云南〈福建〈广东〈贵州;③人口压力高(指数在0.847和1.355之间):西藏〈青海〈天津〈北京〈上海。由图1可看出, 处于青藏高原的西藏和青海以及三个直辖市人口压力较高,人口压力较低地区主要处于东北和中东部的长江以北和黄河以南,而南方丘陵山地和北方牧区属于人口压力中等地区。

图1 我国人口压力分类图

图2 我国生态压力分类图

对生态压力指数统计归类分成三组,①生态压力低(指数在0和0.29之间):上海〈浙江〈福建〈天津〈江西〈广东〈湖南〈黑龙江〈北京〈江苏〈安徽〈吉林〈湖北〈广西〈山东;②生态压力中(指数在0.29 和0.571之间):辽宁〈河南〈贵州〈河北〈云南〈青海〈四川〈内蒙古〈山西〈新疆〈西藏;③生态压力高(指数在0.571和1之间):甘肃〈陕西〈宁夏。 由图2可以看出,生态压力最高地区处于黄河中游地区,东南部和东北地区为生态压力较低地区,其余为生态压力中等地区。

把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对应组合,则得到分类表(见表3)。

(1)西藏和青海的人口压力最大,生态压力中等。 西藏和青海的人口数量压力居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后,而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数位于全国后列,使得它们综合人口压力最高;生态压力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因素,但贫困率指数较高。因此,本区的环境应立足于保护而不是治理,同时为降低人口压力,增加教育投入是今后重要措施之一;但在人口数量上,这个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政策特殊,如何控制本区人口增长,同时减少贫困,是急需研究的课题,否则,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支撑不断增长的人口。

表3 我国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组合分类

项目

人口压力低 人口压力中 人口压力高

生态黑龙江 吉林 山东广西 广东 湖南北京 天津

压力低 江办 安徽

江西 福建 浙江 湖北上海

生态山西 河南 四川 内蒙古 河北 新疆西藏 青海

压力低辽宁 贵州 云南

压力高 宁夏陕西 甘肃 无

注:①不包括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②重庆直辖市归入四川,海南归入广东。

(2)总体说,整个中西部地区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都较大。 中西部虽然人口密度低,但自然条件恶劣,土地生产力低,人口承载能力本身就小,使得这里人口压力较大;先天不足和后天破坏又使得这里生态压力较大,破坏后的生态难以恢复。目前国家正加速开发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发展经济,因此要特别关注控制人口增长和注意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

(3)宁夏、陕西和山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 生态压力较大,其主要原因除干燥度、降水变率等自然因素外,还有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率、贫困率等都占有相当大比重。但这一地区人口压力低,因此应抓住人口有缓冲空间的机会,克服自然条件不利因素,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立足于生态治理,使环境和经济得到协调发展。

(4)地处华北的河北、内蒙古及西南山地的贵州、 云南以及新疆和辽宁的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都属于中等水平,对人口增长和生态保护都不可掉以轻心;而人口密度高的东南部和地广人稀的东北形势相对较好,特别是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从人口密度和后备资源角度来看,应是我国开发性移民的战略后备基地。

收稿日期:1999—07—19

标签:;  

中国人口与生态压力分析_内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