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的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摩洛哥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41.64;D7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386(2002)02-0055-06
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王国1956年独立后即着手发展经济,特别强调发展农业,这在非洲国家中是相当突出的。1959年以后,摩洛哥先后实施5年计划和3年计划。从1983年起,摩洛哥又执行为期10年的经济调整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成为非洲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
一、农牧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摩洛哥工业不发达,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史上看摩洛哥在遭受殖民者入侵以前,当地的柏柏尔人、腓尼基人和古罗马人都掌握了比较高的农牧业技术。得益于土地、气候、灌溉等各种条件的有利,发达的农业使摩洛哥享有“罗马帝国谷仓”之美誉。牲畜放牧,谷物和油橄榄等作物的种植,成为摩洛哥日后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
法国殖民者入侵之后,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地状况,以及邻近欧洲大陆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运输设施,决定在摩洛哥开辟大批种植园,片面发展法国所需要的经济作物,使摩洛哥成为专门向法国提供葡萄酒、柑桔等水果和蔬菜的基地。摩洛哥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传统的农业结构被破坏,形成了以满足西方殖民国家需要为主的单一经济。
独立以后,摩洛哥政府为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府充分估计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视发展农业。从1966年开始,原殖民者占有的85万公顷土地由政府逐步收回并有偿地分配给农民。政府拨出大笔资金投放于农业,大部分用于建造大型水利工程和经济作物地区的灌溉设施。政府还对粮食、食糖、油料等作物的种植发放贷款和提供补助,农作物和肥料的产供销由国家垄断经营。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生产。
在摩洛哥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约占1/5,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由于农业收成的好坏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因此农产品产量很不稳定。这又导致摩洛哥整个国民经济的起伏变化。1994年摩洛哥大面积干旱,粮食产量为170万吨,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原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5%到4%,实际低于2%。1995年摩洛哥又遭遇“世纪性旱灾”,粮食产量仅150万吨。1996年雨水充沛,水库蓄水量大增,粮食产量则高达975万吨,比上一年增长5倍半,创历史最高记录。1997年农业减产,尽管非农业生产增长3%,但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出现2%的负增长。1998年农业喜获丰收,粮食产量达635万吨,增长24.2%,国内生产总值因而增长6.3%。1999年又受旱灾影响,粮食产量再一次大幅度下降。正如摩洛哥王国首相府大臣阿卜杜勒-拉赫曼·赛义迪1997年在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中心所说:摩洛哥经济年复一年地波动,主要是由于农业收成不一样所造成的。农业对摩洛哥的经济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摩洛哥国土面积4590万公顷,目前有可耕地827.5万公顷,已耕地666.1万公顷,可灌溉耕地87.5万公顷,可耕地仅占全国面积的18%。摩洛哥的农作物可分为工业原料、赢利作物和粮食作物三大类。此外还有饲养业、林业和渔业。
1.工业原料。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作物主要是糖料和油料。摩洛哥从60年代开始鼓励甘蔗、甜菜和油料作物的生产并引进良种棉花以替代进口,满足国内消费的需要。摩洛哥制糖原料的83%取自甜菜。由于国家鼓励生产,甜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大幅度增加。糖产量因此也增加较快,可满足国内70%的需要。油料作物主要是棉籽和向日葵,此外有油橄榄和花生,目前摩洛哥食用油的自给率为20%。
2.赢利作物。主要指柑桔和蔬菜,是国家重点扶植主要供出口的经济作物。柑桔种植面积共7万公顷,占全国果林地面积的11%,生产已实现现代化和机械化,柑桔是仅次于磷酸盐和服装的第三大出口创汇来源,其中的70%销往欧洲各国。但目前摩洛哥柑桔在欧洲市场上遇到西班牙的激烈竞争。
摩洛哥从1964年起鼓励出口蔬菜换取外汇。蔬菜栽种面积和产量逐步增加。出口蔬菜的绝大部分销往法国。但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洲共同体后,摩洛哥尽管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面对竞争,蔬菜出口仍受到影响,不少蔬菜只能制成罐头、快速冷冻或者脱水处理。
3.粮食作物。谷物生产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约5万公顷,其中2/3是缺乏灌溉设施的旱地,1/4是休耕地。粮食生产不仅自然条件差,耕作方式也粗放,施肥不多,绝大部分为小规模经营。在一段时间内,摩洛哥政府没有给予粮食生产以足够的重视,对水利工程投资不足,因此粮食作物得不到较快的发展,不能满足本国需要。但自70年代以来,软粒小麦的产量增长很快,因为摩洛哥的气候条件更适合软粒小麦的种植,良种也日益增多。豆类主要在半干旱地区种植,除供国内居民食用外也是出口创汇来源。
饲养业在摩洛哥经济中有重要地位,以饲养羊和牛为主,还有少量骆驼。饲料种植纳入农业轮作的范围,占用耕地30万公顷,大部分为水浇地。目前摩洛哥乳制品的自给率为60%,肉类可以完全满足国内需要。
摩洛哥的森林面积为90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中北部和西北地区。全国森林资源每年能提供100万立方米木材,满足全国将近1/3的燃料和工业用材的需要。木材制成品软木、纸浆和胶合板可以出口创汇。
摩洛哥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是非洲第一大鱼产国。大西洋沿岸是重要的渔区。渔产品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其中主要是沙丁鱼,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二、化学工业是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摩洛哥工业基础薄弱,产品不能满足本国需要。以磷酸盐为原料生产肥料的化学工业是摩洛哥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其他主要工业部门还有农业食品加工、发电、炼油、纺织、皮革、医药、采矿和机电冶金等。这些工业企业绝大部分是独立后建立起来的,目前约有5700家,职工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7%。1996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5%。
磷酸盐又称“白色金子”,是摩洛哥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64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储量的75%,产量则仅次于美国。摩洛哥按目前产量计算可以开采十来个世纪。因此磷酸盐开采对于摩洛哥工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摩洛哥磷酸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由国家垄断。皇家磷酸盐公司(OCP)控制了磷酸盐从采掘直至在国内外销售的全部过程,是摩洛哥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磷酸盐加工后其价格可以提高近两倍,出口价格也相应提高,因此摩洛哥十分重视磷酸盐的开采、加工和出口,于1965年在萨菲建立化学联合企业,就地加工磷酸盐。
纺织工业也是摩洛哥最有前途的工业部门之一,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现有企业1200多家,多为家庭经营的小厂。纺织产品可以满足国内消费者需要,还有近1/3的产品可供出口。
手工业在摩洛哥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位置,主要产品有毛毯、皮革制品、金属加工品、陶瓷器和木制家具等。目前摩洛哥手工业仍采用传统工艺,手工艺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因而手工业难以有重大发展。
三、旅游资源丰富
古老的摩洛哥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古迹众多,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全国有40多万人从事旅游业。旅游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4%,外汇收入的7%-10%(1998年达14亿美元)仅次于侨汇收入,国外游客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以及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等。
摩洛哥政府十分重视开发旅游资源,采取各种措施发展旅游事业。历史久远,文化古老的摩洛哥至今尚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迹,吸引着大量国外观光旅游人士。自然风景区也是摩洛哥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为了开发阿特拉斯山区,政府专门修筑了自拉巴特直至马拉喀什的公路,在山区的不同地点修建了许多旅馆、滑雪场、狩猎场、跑马场和疗养院等设施。非斯城郊赛义迪·易拉哈兹姆、穆莱·雅古卜、奥勒马斯等地的温泉,不但可供游客休闲游玩,还可治病健身。此外,摩洛哥政府还兴建有许多博物馆、俱乐部、赛马场、狩猎场、垂钓园等以吸引游客。
四、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
70年代中期以后,非洲国家经济状况恶化,经济增长减慢,人均年收入下降,外贸逆差和债务增加,外汇收入减少。相对来说,摩洛哥的经济状况较好,但也遇到困难。政府财政赤字1979年为23.69亿迪拉姆,1982年上升为68.65亿迪拉姆,1983年更高达79亿迪拉姆。摩洛哥的国内生产总值60年代年均增长4%,70年代超过5%,但1980-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2.9%。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是连年干旱,农业歉收,1975和1976年卷入西撒哈拉的武装冲突,世界性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以及政府对经济的不适当干预等。在这种情况下,摩洛哥政府决定自1983年起执行为期10年的以紧缩为内容的经济调整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改革不合理的经济法规,实行企业私有化和外资自由化,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改革税收制度,增收节支,减少国家投资和补贴,扩大地方政府权力,优先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力争到20世纪末实现粮、油和奶制品自给,大力发展磷酸盐工业和其他有利于出口的制造业,改变“进口替代”为“出口促进”,积极发展旅游业,对外实行开放,争取外国投资和援助等。
经济调整的内容之一是对公有企业实行私有化。80年代各国实行私有化形成世界性潮流。摩洛哥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推动下,于1985年开始实行公有企业私有化。摩洛哥议会根据宪法44条规定,通过第39-89号法律,授权政府在6个月的期限内制定政令具体实施私有化,明确负责此项工作的部长的权力范围,由他主持由各部门代表组成的转让委员会,并由他组织专家对将要实行私有化的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摩洛哥把公有企业私有化作为调整纲领的一部分,目的是使国家逐步从直接拥有的企业中摆脱出来以减轻负担,使公共投资更加合理,从而减少政府预算赤字,整顿公共财政,增加国际收支,并刺激生产力增长。实现私有化的方式是出售企业、让出股票或让出企业中一些独立的经济成分等。
摩洛哥私有化涉及许多经济部门,但不包括磷酸盐的开采和经营。根据法律,首批在1995年内完成私有化的企业有112家,国家的收益为12.4亿迪拉姆,1996年增至50亿迪拉姆。摩洛哥是中小企业占优势的国家,对中小企业实行私有化所遇到的阻力相对比较小。因此,摩洛哥在推行私有化方面在马格里布国家中是走在前列的。
中小企业在摩洛哥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工业部门中,雇员不足200人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3%,职工数占全国劳动人口的50%以上。中小企业对摩洛哥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其生存竞争力,摩洛哥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1.发放贷款,降低投资贷款利率。中小企业可向小额贷款协会申请最高额为5万迪拉姆的贷款。这种方式手续简便,可使中小企业很快将资金投入生产,适合中小企业需要。银行降低中小企业中短期投资贷款的利率,也起到减轻企业负担,有利其发展生产的作用。
2.设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这类机构有:协助有意创办中小企业的人士,为他们投资、创业提供信息和建议的“中小企业发展指导站”,为企业劳动者进行企业职业技术培训的“知识技术培训站”,为中小企业提供最新的有关市场动向的“商业信息中心”等。
3.建立工业园区、免税出口区。摩洛哥政府计划在全国兴建基础设施较好的工业园区和工业村70个,将一些企业集中起来发展生产。这样做不但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投资额,还有利于他们吸收投资,增强其生产和竞争能力。
调整政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在重视供出口的经济作物生产的同时,加强粮食作物的生产,在农业领域里引进市场机制。摩洛哥政府决定免除农业生产资料的进口税,稳定农业税率,建立出口农产品基金,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以推动农业的发展。
通过1983年至1993年实施的经济调整和改革政策,摩洛哥的经济形势明显好转。80年代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3%,政府财政赤字由1983年的12.5%降至1993年的2.3%,通货膨胀率降至4.5%,外汇储备增加到40多亿美元。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并自1993年开始正常还本付息。到2000年初,外债已由原来的220亿美元降为190亿美元。在这10年间,摩洛哥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12%上升到14%,工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工业出口增长20%,占出口总额的70%;工业投资在总投资额中的比例由6%增加到26%;外国资本的投入平均年增长8%,其中对工业的投资占一半左右。
9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摩洛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法规,逐步开放国内市场,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而稳定的政局又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保证。外国投资者认为,摩洛哥是可以令人安全地投资的有前途的国家,对摩洛哥有信心。1997年外国对摩洛哥的直接投资达5亿美元,在非洲国家中居第四位。摩洛哥政府在1999-2003年的5年计划中提出,投资增长率计划由目前的20%提高到25%。
五、促进摩洛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稳定的政局是摩洛哥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
采矿业是摩洛哥的支持产业,矿产品出口价值占全部出口的30%。矿产资源主要是磷酸盐,是摩洛哥主要的工业原料。此外,摩洛哥还有铁、铅、锌、锰、钴、铜、磁铁矿、无烟媒等矿产资源。2000年8月,摩洛哥在东南部的塔尔辛地区发现质量好、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于振兴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渔业和旅游业也是可以进一步开发的重要资源。
从地理位置来说,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因此,摩洛哥在经济、贸易方面同欧洲建立了密切的特殊关系,成为非洲通往欧洲的桥头堡。正如哈桑二世所说,“摩洛哥好比一棵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非洲的土地里,它的叶子呼吸着来自欧洲的和风,飒飒作响。”由于摩洛哥国内市场窄小,居民购买力不强,对外贸易是摩洛哥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出口产品生产一直是投资的重要方向。摩洛哥目前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1998年出口额为175亿美元,进口额为72.5亿美元,欧盟为主要贸易伙伴,在经济上依赖欧盟。1996年2月,摩洛哥同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后,逐步开放市场,并将在2010年成为欧盟一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一部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摩洛哥政局长期保持稳定,这在非洲国家中是很突出的。独立以后,摩洛哥国内矛盾曾经相当尖锐。当时,群众要求改善生活条件的呼声很高,针对摩洛哥久已存在的君主制,有的政党提出削减国王权力;有的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70年代初,军人还发动过两次政变。在这种情况下,1961年3月继承王位的哈桑二世运用国王的威望,采取了积极的治国方略,通过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快民主化的进程,使摩洛哥实现了长期政治稳定,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摩洛哥的君主制形成于封建时期,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潮流面前,哈桑二世顺应历史潮流,对摩洛哥的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调节和缓解了国王与反对党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多党轮流执政的君主立宪制。
哈桑二世即位后不久,1962年12月摩洛哥通过新宪法,规定实行多党制,70年代初,哈桑二世决定释放反对党领导人,改善同法国的关系,并于1975年提出能得到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普遍拥护的“祖国统一领土完整高于一切”的口号,发动了35万人进驻西撒哈拉的“绿色革命”。国王还宣布开放党禁,恢复议会活动,允许各政党自由竞选参与政治活动,以实现国内团结。第二年,摩洛哥举行了议会选举,随后全国主要反对党几乎都被吸收进了新政府。
1996年,哈桑二世又在摩洛哥进行了独立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政治改革。当年9月13日国王提出的宪法修改草案经公民复决通过,其中规定议会由两院组成,代表院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参议院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业协会和工薪阶层的代表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1/3。议会的权力也有所扩大:两院都有权提出法案和听取政府报告,有权提出质询和推翻政府。在两院出现分歧时,代表院有最后决定权。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反对派的要求,公民复决得到反对派支持。但是,根据宪法规定,摩洛哥的政体仍是君主立宪制,宪法规定,首相、大臣由国王任命,国王有权主动或者根据政府辞呈解散政府,有权解散议会和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在国王控制下的多党君主立宪制是摩洛哥政体的显著特点。与此同时,政府又同工会组织进行“社会对话”,提高职工工资和家庭补贴。这些措施进一步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政局。
1997年12月,选举产生两院制的新议会。在代表院325个议席中,反对党人民力量社会主义联盟取得57席。2个月后,哈桑二世任命该联盟第一书记优素福为首相并组成新政府。实现哈桑二世关于“轮流执政”的承诺。
哈桑二世在位38年,功勋卓著。他审时度势,通过对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适当地调整了王室同反对党的关系,使各政党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在“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的目标下加强了团结。由于宪法肯定了各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执政的权利,摩洛哥传统的君主制适应了社会进步的需要,使政局保持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
1999年7月23日哈桑二世逝世,36岁的王储西迪·穆罕默德即位,新国王继承哈桑二世的遗志,继续改革,切实解决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摩洛哥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虽然摩洛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经济不发达的面貌并未根本改革,贫困问题还相当严重。因此,摩洛哥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收稿日期:20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