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制度刚性与柔性的矛盾及协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刚性论文,柔性论文,预算论文,矛盾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预算是指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是企业在近期内如何发展的一个执行蓝图。调查表明,全球许多地区的大中型公司几乎都采用了预算管理。预算的计划和控制职能促使管理者在着眼未来的同时,更注重加强企业目前的内部管理。预算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为了增强竞争实力,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许多企业纷纷开始或正在实施预算管理。2002年4月10日,财政部发布实施的《关于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成为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制度性指南。然而在实践中,“执行难”似乎成为预算管理的顽症:存在于许多企业中,且不易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从预算制度刚性与柔性的关系这一角度,浅析如何从制度保证上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从而有效实施预算管理,实现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一、关于制度
什么是制度?经济学界有多种解释。早期的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集体行动对个体行动的控制是通过利益诱导和禁止某些行为的方式进行的。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人为设计的约束,用于界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而且这种行为规则有助于经济增长。柯武刚(德)和史曼飞(德)在《制度经济学》一书中,对制度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他们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包括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依赖于某种信任。信任以一种秩序为基础,而要维护这种秩序,就要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则。我们称这些规则为制度。”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制度的内涵:(1)制度首先是一种行为规则和秩序;(2)制度具有强制性,它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3)制度的控制力是通过利益诱导和禁止某些行为的方式进行的;(4)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制度的制定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5)制度通过约束和协调各方关系,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制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制度可以缓解各方冲突和摩擦,减少协调各成员活动的成本。现代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得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然而在现代公司中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与契约关系的出现,各方利益经常出现背离:管理者与所有者的目标背离;公司各部门目标不一致;公司与职员目标不同的情况。因此各方难免出现分歧和摩擦。制度以第三方的身份协调和缓解这种矛盾和分歧,具有强制和约束作用,从而降低了协调成本。
制度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是一种行为规则,这就要求制度是刚性的:制度制定出来后,便不允许外界随意调整或自动调整其内在结构。但另外一方面,制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制度本身的科学和合理性的基础之上。外部环境是变化不定的,这就要求制度具有一定的柔性: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度的刚性与柔性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刚性要求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柔性要求制度的动态性和适应性。但它们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服务于同一个目标——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因此,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成为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
二、预算制度刚性与柔性的矛盾
预算制度是为保证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而由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预算制度也有刚性和柔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预算制度必须是刚性的。预算制度确立后,便不得随意更改或变动,而且必须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是企业上下全方位的管理,涉及到各个职能部门,甚至每个员工。由于各方利益、目标不可能完全相同,加大了预算管理的执行难度,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突破预算的情况常有发生。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原有的计划和控制职能。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打算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因为这些问题而望而却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强调预算制度的刚性。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是保证预算管理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预算制度也是柔性的。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它是介于市场与企业内部之间。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甚至同一企业处于不同的生产周期,预算管理的模式和侧重点不同,预算制度也要相应做出调整。例如,大规模企业的预算制度应有别于小规模企业,企业分别处于初创期、增长期、成熟期、衰落期,预算的侧重点也不同。预算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抵御市场风险。在面临的市场瞬息万变的状态下,企业应对风险的态度也要以适时调整制度来以动制动,而不是死守制度,受制于风险。从这个角度看,预算制度要有一定的弹性,要有柔性的一面。
然而,预算制度作为企业管理中行使计划和控制职能的工具,其刚性的一面更为重要。制度的本质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使指令无干扰地迅速传递,保证组织的完整有序,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因此,制度的有效行使必须依赖于它的权威性、稳定性,也即刚性。从两点论、重点论的意义上讲,预算制度应该同时抓住它的刚性与柔性两个方面,但更要突出刚性的一面。
三、强化预算制度刚性的对策
1.制度制定程序的严密性与科学性
预算制度的刚性对预算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制度本身必须是科学和完善的。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完善性,首先要从制度制定程序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入手。我们认为结果的科学性依赖于程序的科学性。针对我国《公司法》和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可以参照以下程序制定预算制度:1.企业各职能部门在本年度(一般在当年6、7月份)向财务部门提交下一年度的预算草案;2.财务部门对上报的预算草案逐项审核、评价,并请专家评定。审核评价的标准必须与企业整体的经营战略保持一致,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要予以采纳;3.财务部门将修订后的预算草案与各部门各层级职员进行谈判、协商并再次调整;4.将修订后的预算交由审计部门审核,并听取意见;5.将征求各方意见的预算交由管理当局审批后报批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批准生效后开始执行。
预算管理需要各部门的协作配合,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制定程序为预算制度日后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企业各层级管理者,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员工和外界专家参与了制度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全员参与的原则。这既保证了制度的权威性、科学性,又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预算制度的实施机制
预算制度只有通过执行才能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判断一个制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这个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就形同虚设。
预算管理是置于公司治理背景下的一种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它涉及到预算权限的划分与预算责任的落实。加之,它是一种全员参与式的管理(并不等于财务部门管理),必须做到责任、权力、利益对等,将预算约束与预算激励对等地运用于各项预算主体之中。因此,预算管理中责、权、利的明晰、对等是保证预算制度有效实施的核心机制。
预算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权限的划分,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有不同的权力空间。同时,责任必须与权力相统一,权力大责任必须重,否则将会完全破坏预算制度的有效性。利益是一种激励因素,只有将利益与权力、责任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制度本身的效力。因此,在预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考评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考评制度必须做到约束与激励并重:一方面,通过强有力的考核制度督促各成员努力完成预算指标,对未完成预算指标的人员给予严厉的惩罚。另一方面,要从物质和精神上激励先进人员。
四、预算制度刚性与柔性矛盾的协调
在预算管理中,预算制度的刚性比柔性更为重要,但柔性的作用也不能低估。事实上,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对立面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承的。柔性运用得当,更能保证刚性的有效性,利用刚性的一面,又可减少柔性的随意性。在预算制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协调二者的矛盾。
其一,长期预算与短期预算相结合。公司的预算制度由长期预算(比如五年)和当期的短期预算计划结合。长期预算与公司的战略管理目标一致,主要着眼于长期发展战略,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长期预算的编制保证了企业长期稳定、均衡的发展,尽量避免经营中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防止当届管理层的短期行为给下届管理层造成财务困难。在长期,企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预算不宜过细,但强调稳定性。短期预算针对当期的生产经营活动,预算应确定得较为具体和详细。短期预算涉及时间不长,金额相对较小,可以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序下适时调整。某些短期预算的制定(如营业费用)要有一定的弹性,尽量减少由于过死过严的预算指标束缚经营人员的手脚,从而错失良机,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其二,预算调整与严格的调整程序相结合。外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要求预算适时进行调整。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审批制度减少调整的随意性。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临时性、突发性的增支情况,由各部门向财务部门申报,在一定限额内经由管理当局研究后调整或追加预算,超过一定限额由董事会审议解决。各预算申请单位只有在预算调整或追加通知下达后,方可按新预算执行。一律不准边申请边按新的预算指标执行。
健全的预算制度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良好、有效的预算管理必须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条件。同时,预算制度的实施也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预算管理的目标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相辅相承的。因此,不论强调预算制度的刚性还是柔性,都必须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坚持成本与效益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