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的时间观_公元前2000年论文

论历史教学中的时间观_公元前2000年论文

历史教学中要讲清时间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要论文,历史教学论文,概念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离开了时间,就很难表明历史的演变过程,更看不清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和发展规律。中学历史课本涉及古今中外许多史事,因而,正确而清楚地讲好年代,并让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历史年代,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都是十分必要有的。

一、严格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

时间概念对历史科学的重要性,早就为中外史学家所注重。从古到今,一般的史书都是按时间先后即按照年代发展的顺序编写的。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是按时间、年代讲述历史的主要大事。因此,按照时间的顺序讲授历史,是保证历史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所必须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各种方法阐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阐明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讲清时间概念。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述史事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时,可把重要事件和有关年AI写作在黑板上,最后自然形成一个简要的大事年表,然后由教师在进行课堂复习巩固时,把年代与知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时间概念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纪年的知识。对于中学历史课本上所涉及到的公历纪年,王朝纪年,干支纪年等知识,教师应作必要的介绍。公历纪年: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纪年法。中学历史课从教材到课堂教学都是以此为主的。但中国史中还采用了朝代纪年法,教学中应注意两种纪年法的换算。如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即清道光二十年。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总称。传统用做表示次序的符号,也叫十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也叫十二支。天干与地支相配,共组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学生有了这方面的常识,就能够理解如“辛酉政变”,“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历史名词的由来,并且可以掌握多种纪年的方法。

其次,要让学生正确地掌握表示时间的术语。如世纪,年代,公元,公元前,公元后。100年为一世纪。世纪初叶,指一个世纪前30年,世纪中叶,指一个世纪中间40年;世纪末指它的后30年。每个世纪中以十年为一年代。某世纪开头10年,称最初10年或头10年,10—19年,称第二个10年,不叫十年代;以下20—29年,称20年代;30—39年,称30年代,以此类推,一直到90年代。公元也叫公历纪元,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公元前是指耶稣降生以前的时间。公元前的年代距今越远数字越大,公元后的年代距今越近数字越大。如公元前8—6世纪是指公元前800至公元前501年这三百年。不能写成公元前6——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94年即公元前6世纪初;而公元594年,即6世纪末。公元前2000与距今2000年也应严格区别开来。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就有利于形成时间观念。

再次,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时间概念的科学含义。时间概念有单纯的时间概念和逻辑的时间概念,前者只是记述一定历史年代,后者则是包含每一个历史上的时间所联系的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影响。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五·二○”血案等,不胜枚举。把时间与内容结合起来,所形成的观念,便是很有意义的逻辑时间概念了。

三、指导学生掌握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

1.联想记忆年代。教师在讲课时,恰当地把年代和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在理解基础上,用联想方法进行记忆。如1929—1939年间德国的历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组织政府;

1934年希特勒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

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陆军扩展到60万人;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并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建立,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8年,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9月突袭波兰。

2.排列年代数字顺序。如: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等相差两年。再如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889年日本从君主专制变为立宪君主政体。依次分别相差100年。

3.联系推算记忆年代。如中共第一、二、三次代表大会,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举行。

4.分类归纳记忆年代

如苏俄—苏联历史上部分重要会议:

1917年11月7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

1922年12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1936年,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通过分类归纳,不仅能掌握时间,而且对历史事件不容易混淆。

5.同年代事件放在一起记忆,也称横向记忆法。

如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海地独立。

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总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发布。

1861年,中国发生辛酉政变,总理衙门建立;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爆发等等。

通过这种记忆,以帮助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6.利用年代特征记忆法。

如383年淝水之战,1234年蒙古灭金;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标签:;  ;  ;  

论历史教学中的时间观_公元前2000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