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在中国已经提出多年。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理论界就进行过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进行了更大规模和更加深入的探讨。近年来,又有不少学者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或者称为经济学发展与创新问题,并展开了较为热烈的讨论。本文只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意见。
创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看。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根本的实际出发,来解决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大量问题,有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也有生产力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个阶段上的生产关系方面的各种问题,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供直接运用,也没有类似的先例可供直接借鉴,完全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在理论上创新,这就要求创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其次,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任务上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们目前重要的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即生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生产关系处理得当,体制就能够顺利转轨,增长方式就能够顺利转型;反之,体制转轨、增长方式转型都会受阻。要想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就需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我国现实的生产关系,在已有的经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便为经济体制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型提供经济理论方面的依据。
最后,从我国与经济发展国家的比较上看。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利益关系,已经建立和发展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已经趋于完善,并且保持相对稳定。这些国家的经济学界已经有条件也有需要把经济研究的重心,由生产关系本身转向比较具体的技术和数量分析上。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所面临的任务决定了生产关系必然处于急速变动之中,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都要求现存的经济关系要有许多新的突破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对于生产关系的研究,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尽管这时应用经济学已经迅速繁荣起来,并占居了重要的地位,但是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必须存在,而且有必要加强。
创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条件已经具备
创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我们所要创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于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成熟时创作《资本论》,也不是要等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成熟才去创作《社会主义经济论》,而是要创建一个中国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政治经济学。相对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国家、特定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特定的经济体制而言,应该说中国目前已经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就客观条件而言,我国虽然没有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但是,在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要不要发展及如何发展市场经济上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实行的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政策和措施,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的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它在极大的程度上成为了正确认识的先导。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也就是在总结以往教训基础上,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的、从市场经济要求出发的成功实践,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践说明,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对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市场经济的实践,都将是有指导意义的。
就主观条件而言,我国现在没有出现有的学者所讲的那种“经济学大师”,但是,确确实实出现了任何经济学大师都无法比拟的新的实践及新的经济理论的创造者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产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由农民群众首创的,而不是哪位“经济学大师”研究出来的。其次是我国一批经济学者的贡献,既包括一批著名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同时也包括那些名气不大甚至没有名气、但确有真知灼见的经济学人的贡献,他们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及今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外的任何著名的经济学大师都无法与之同日而语的。
邓小平经济理论应当成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经济学如何发展与创新的讨论中,我认为有必要讨论邓小平经济理论与创立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应当说,邓小平经济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即当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尤其重要的是,邓小平经济理论所论述的就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所以这一理论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在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应当贯彻的邓小平经济理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中国特色论
邓小平同志讲的社会主义,不是离开我国当前具体实际的泛泛而谈,而是从我国当前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是说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要创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也不可能创建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只能是创建专门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所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论”,应该成为我们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所谓“创建”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邓小平同志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首先研究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目前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问题,并且明确提出我国目前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肯定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作为了充分的论述。这一理论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分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主要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是制定和执行党的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克服各种超越阶段或者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观点和政策的有力武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这一理论,是解决中国现阶段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各种问题的理论基础,当然也应该成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同志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时,非常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这是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十分深刻的揭示。其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简言之,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因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同一件事。在生产力相当发展的基础上,要实现共同富裕,当然一定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同样,在生产力相当发展的基础上,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也就实现了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手段,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上述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整个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应成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四)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
根据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就改革开放政策措施的是非成败提出了判断标准,他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 〕这一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的具体运用,更是“生产力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使之具有由社会主义社会性质所赋予的一些新的特征:其一,生产力本身是没有不同社会性质的区别的,但它所服务的社会是有不同社会性质的。“三个有利于”中所要发展的生产力,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其二,综合国力也是对一切国家都适用的,但不同性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的社会意义是不一样的。“三个有利于”中所要增强的正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其三,不论何种性质的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一般都可能带来少数人或比较多的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则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作为判断是非成败的标准之一,这是区别于其它性质的社会的。
“三个有利于”是实践中判断改革开放政策措施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也应该成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判断各种经济关系上的是非的根本标准。
(五)市场经济论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这些论断,为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致可以说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条客观经济规律。首先它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所证明了的。马克思在150年前就曾经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段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靠的就是市场经济。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利用市场,社会生产力就发展;反之,生产力就停滞甚至倒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同样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市场经济,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的事实同样证明,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论”也应该在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给予充分的肯定,作为新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六)经济主体论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时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就是“经济主体沦”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又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多样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个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发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手段,服从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的的。在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主体论”也应该成为正确处理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的一条根本原则。
(七)经济改革论
上述的邓小平经济理论,都是经济改革的一些主要内容。但是,我们还要看到,邓小平同志对经济改革还在总体上有许多重要论述。他十分重视经济改革,把改革提到解放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认为改革是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改革是加快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等等。这一理论,是对以往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的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证实了的科学理论。
邓小平同志所讲的经济改革,当然不是一次性行动,而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多次进行的过程。社会主义经济将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说,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也应该肯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改革,而不是其它。
(八)经济开放论
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经济开放,作过许多重要论述,曾经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3〕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困落后,愚昧无知。”〔4〕“我们要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离不开开放政策。”〔5〕还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对外开放的措施政策,如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发上海浦东,等等。
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开放型经济。只有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相互进行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交流与合作,才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当前面对经济、技术全球化的趋势,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经济开放论”是社会主义经济内在要求的基本理论,也应该成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九)经济发展战略论
邓小平同志就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勾划了我国国民经济几十年发展目标、步骤、措施等基本蓝图,对我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如何具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也应该正确阐明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论”,以指导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其战略目标的实现。
(十)政局稳定论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十分重视政局稳定,认为这是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其重要的条件。他曾经反复指出:“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6〕没有稳定, 什么事也干不成。“政治稳定论”是关系社会主义经济能否顺利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理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该阐明这一理论。
我们说目前创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很有必要,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在创建中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他的经济理论作为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都只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有条件对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社会主义部分赋予新的体系和内容,而绝不是说它一经创建就可以达到成熟。着手创建,把它创建起来,再随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化,使之逐步成熟,这还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邓小平理论,包括其中的经济理论,也是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创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们经济理论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3〕〔4〕〔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6页,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