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花枝 周明莉
山东省安丘市妇幼保健院 262100
【中图分类号】R32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302-01
部分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由于对肠道内喂养而授性差,需要较长时间的肠道外营养,可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维持正氮平衡及更高的能量供给,可增加体重减低营养不良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40例早产儿均来源我院新生儿病房,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胎龄31-33周22例,34~35周18例,体重<1500g6例,1500-2000g40例,合并吸入性肺炎1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呼吸暂停20例,上消化道出血13例,黄疸29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4例。
1.2 方法
1.2.1胃肠喂养:根据胎龄,出生体重计算每天的总热卡,给予母乳或配方乳,先吸吮,不能自行吸吮者给予滴管口饲;不能自行吞咽者鼻饲,鼻饲指征:<33周,不能自行吸吮或单纯吸吮喂养不能满足热量需要者,体重1000-2000g给予2—5ml/次,喂奶前吸出胃残留量不宜超过奶量的25%,如果超过允许范围,应减少入量或停喂1次。记录有无腹胀、腹泻及呕吐。胎龄>33周,体重>1500g,无宫内窘迫,生后无窒息且呼吸及心功能稳定者,出生24h后开始间断鼻饲喂养,每次5—10ml。喂养时间:出生体重<1500g,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窒息或喂养不耐受婴儿,每3h一次,除上述情况可延长至4h一次,并逐渐加量每次1-2ml,同时根据喂奶耐受情况调整喂奶量。
1.2.2静脉营养:葡萄糖按6—8mg/(kg·min)输入,相当于10%葡萄糖80-120ml/(kg·d),每24h增加2mg/(kg·min),增至10mg/(kg·min);氨基酸0.5—1.0g/(kg·d)开始;以0.5—1.08g/(kg·d)增量,一般维持在2.0g/(kg·d);20%的脂肪乳0.5—1.08g/(kg·d);以后每24h增加0.5g/(kg·d),一般维持2.0g/(kg·d);根据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测定相应给予钠、钙、镁等,每日测体重,每周测身长、头围,3d内每日测血糖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患儿自行吸吮并能满足婴儿热量后逐渐停鼻饲,并减少静脉营养量,根据情况可用1—2周。
1.2.3疗效判断:有效,体重增加10-15g/(kg·d),无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情况好转,合并疾病病程缩短;好转,体重增加5—10g/(kg·d),无明显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情况较好,合并疾病好转;无效,体重不增加,生理性体重下降明显,一般情况差,合并疾病加重。
1.2.4护理措施:针对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的诸多因素,给予相应护理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4.1 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噪音,减少光线照射,尽量减少刺激,维护良好室内环境。
1.2.4.2 保温:入院后立即置于开放式辐射抢救台上,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待病情平稳后移入早产儿暖箱中保温,根据早产儿体重及胎龄调节温箱温度。
1.2.4.3 氧疗:入院后立即清理呼吸道,根据早产儿缺氧程度给予鼻导管、面罩、CPAP等方法给氧。直至患儿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试探性间断给氧。1.2.4.4 呼吸暂停处理:对发生呼吸暂停患儿应用氨茶碱静脉滴注,首次给予5mg/kg,12h后给予维持量每次2mg/kg,每8—12h一次,维持呼吸平稳。对抑制状态严重的患儿同时给予纳洛酮0.1mg/kg/次静滴,每日1次。
1.2.4.5 积极防治感染:治疗高胆红素血症,预防自发性颅内出血,维持呼吸稳定,改善血液循环,监测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
2结果
40例有效22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91.3%,其中1例肺透明膜病因呼吸衰竭死亡。3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因喂养困难及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而放弃治疗,其余36例预后良好出院,胎龄31-33周19例住院15-21d,34~35周17例住院7-14d。
3讨论
大量医学资料显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6-8%。随着新生儿感染疾病的控制和助产技术提高,新生儿HIE的发病率有所下降,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成为新生儿急救常见病种,由于先天营养和发育不良,在治疗和护理上显得十分重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3.1 早期喂养和部分静脉营养是治疗早产儿的重要环节,早期微量胃肠喂养可促进发育减少NEC的发生。早产儿早期胃肠喂养有许多优越性:①肠腔直接接受营养,有益于胃肠组织及生理功能的成熟,促进肠道组织细胞的发育,提高胃肠道黏膜酶的分泌及活性,减少肠道的通透性;②促进胃肠道运动功能的成熟;③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明显降低新生儿期胆红素水平;④顺利增加体重。部分静脉营养防止单纯应用葡萄糖作为能源输入,不仅难以满足早产儿的能量需求,而且对日后的智能发育造成损伤。中长链脂防乳剂可用于有轻度黄疸的患儿,且有利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光疗等退黄治疗。
3.2 环境与温度管理:早产儿由于先天营养及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体温波动明显,易出现寒冷损伤及硬肿症,早产儿生后必须做好保暖,根据胎龄、体重及出生日龄不断调整箱温以维护适中环境温度。避免强光照射及噪音,减少操作刺激,尽可能达到宫内环境,以利于婴儿生长发育。
3.3 呼吸管理:早产儿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发育均不成熟,早期给予呼吸支持治疗,防止呼吸窘迫综合症(RDS)发生对胎龄小于32周极低出生体重儿入院后均给予鼻导管给氧,每分钟0.5—1L。同时监测血气及氧饱和度。根据患儿胎龄及呼吸情况连续应用6—72h,同时应用氨茶碱预防呼吸暂停,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3.4 积极预防高胆红素脑病发生和控制交叉感染,由于早产儿肝酶发育不成熟,低蛋白血症、胆红素代谢能力差,故黄疸出现早且重,又因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易形成核黄疸而致残,应注意黄疸的出现及血清胆红素的监测,并积极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减少核黄疸发生。早产儿由于免疫功能差,极易发生感染,因此要加强早产儿室的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总之,早产儿与极低出生体重儿是目前新生儿的主要病种,由于先天发育极不成熟,为维护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生后的治疗与护理甚为重要,适宜的环境条件,精湛的医疗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才能使未成熟儿得以正常生长发育。
论文作者:鹿花枝 周明莉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早产儿论文; 体重论文; 胆红素论文; 呼吸论文; 新生儿论文; 黄疸论文; 静脉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