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黑板学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容量与效率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黑板论文,容量论文,效率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其他学科不同,地理教学离不开大量板图。在无法使用多媒体设备和纸质学案的情况下,地理课堂上板书和板图的快慢直接决定教学效率的高低。而如果在地理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在黑板上又快又好地画出各类图示,需要消耗很多宝贵的时间,教学活动就会受到很大抑制。笔者经过长期摸索,仿照纸上导学案的格式和内容,在地理课前,将板书板图主体部分写在黑板上,留待课堂使用,称之为“黑板学案”。 一、“黑板学案”的谋篇布局 1.复习课“黑板学案”的谋篇布局和用法 以“地球自转”复习课“黑板学案”为例,将整块黑板分成四部分区域: 一是黑板左方区域,用于书写基础知识网络。以网络结构形式,将地球自转各部分内容系统地呈现。在书写时,重要处留空,以便上课由学生填写关键词。 二是黑板中间区域,用于书写技能、方法、学法、重难点等,重要处留空,由学生上课填写。此区域书写重难点是区时、北京时间等概念以及区时计算方法。 三是黑板右边区域,用于板图、板画。此处预先画着“时区划分简图”,对应黑板中间区域书写的“时区划分方法”,留着上课就近图文转换和边讲边往图中添加内容。 四是“插缝”区域,用于书写例题、练习题、小的图示等,可用方框圈住,画出与周围内容的界线。在上述三部分区域中,有两处位置有缝隙(空白):一处在左方区域,可安排一个判断晨昏线的例题,画若干晨昏线小图,在复习有关晨昏线的内容时使用;另一处在右边区域的下部,可安排两个例题和一个思考题。两个例题分别对应黑板中间书写的“时区差计算”和“区时计算”内容,由此分别得出“同时区减,异时区加”和“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右边最下部则是课堂最后的综合思考题。当然,需要上课边讲边写的内容不要提前写出来,但要在黑板上预留位置。上述“黑板学案”布局美观,有重点难点,目标明确,条理清楚,图文并茂,既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又能培养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 2.新课“黑板学案”的谋篇布局和用法 (1)布局。以“洋流”新课“黑板学案”为例,具体布局如下: 一是由浅入深依序书写。新课黑板学案不将黑板划分成不同区域,而是按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有条理地呈现。如“洋流”“黑板学案”各部分内容的标题依次是:洋流概念、洋流成因、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影响。 二是概念性内容要留空。如洋流概念中的关键词可设计成空白,由学生上课读书填空。 三是先图后问。需要图文结合的内容,可先呈现图示,再依图设计程序性问题。 (2)内容设计。此课“黑板学案”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一是洋流成因。可以先在黑板左方区域画出两图:风带模式图(左图)和洋流模式图(右图),使两图并列对应,再设计三个问题:说出左图各风带名称和风向;说出右图中赤道和中纬度两支洋流流向与对应风带的关系;说出寒暖流流向有何不同。 二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先在黑板上画出世界洋流分布图,然后设计问题:说出南北半球中低纬洋流流向和各洋流名称;说出北半球中高纬洋流流向和各洋流名称;中低纬和中高纬大洋东西岸寒暖流分布有何不同?北印度洋冬夏洋流流向有何不同?为什么?为何南半球西风漂流环绕全球一周?学生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等于归纳了洋流分布的规律。由于世界洋流分布图是本节的重点图示,所以放在黑板中间的显著位置。 三是洋流影响。对着黑板上的世界洋流分布图设问:据图说出各渔场名称、位置和成因;欧洲西部为暖湿的气候,西岸的北大西洋暖流起什么作用?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说明寒流对沿岸气候有什么作用?为何当年哥伦布在欧洲和北美洲间往返所用时间不同? (3)新课与复习课“黑板学案”的主要区别。一是复习课“黑板学案”中的图示和文字同样重要,其中的文字较多,属于基础知识和技能内容的复习,但有的图文联系不一定紧密,可以分开复习;二是新课“黑板学案”重画图简写字,其中的图文(图示和相应的问题)联系很密切,图示是问题的核心部分,所以课前应该认真将图示画出来,并且要放在黑板上的显著位置,这要花费不少时间。 上述“黑板学案”的布局没有固定模式,可随教师个人喜好和实际情况而定。但栏与栏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方便教学时随时补充。 二、课前书写“黑板学案”的前提条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教师可以考虑书写和使用“黑板学案”。 1.上课没有纸上学案,或纸上学案中缺少教师个性化设计 目前很多学校的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纸上学案,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地理教师可能没有提前编好和印好学案,学生上课没有“抓手”,缺少组织学生活动的媒介,这时在课前可以书写“黑板学案”来替代。有些学案是备课组集体编写的或是其他教师编写的,一些教师可能认为其中某些内容或设计不适合自己使用,不能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或个性,需用自己设计的“黑板学案”来补充和配合。 2.需要大量板书板图,但无法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对于一个专题或一个单元复习课,板书板图量较大,地理课件可以展示这些图文资料,但是如果多媒体设备损坏,或有些年龄偏大的教师不习惯使用这些设备,这时可以使用“黑板学案”,能提高教学效果。 3.课堂要求填绘图表 有些地图,如区域地图,特别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轮廓,在课堂上短时间内无法准确地绘出来,课前必须绘在黑板上,以便于课堂上师生在其中添加其他内容,如添加地形、城市、交通线等。再如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画的图示,如三圈环流示意图,可以预先画出其主体框架图,课堂上再边讲边填写气压带和风带名称,画出风向和气流箭头。 4.课堂上需用复杂或精度较高的图示 某些统计图具有一定的精度,如三角形坐标图、金字塔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图、剖面图等,课堂上绘制需要不少时间。某些图示对画图技能要求较高,如多种形式的光照图,对晨昏线、经纬线等的绘制有一定的技法要求,否则会影响对晨昏线、地方时、经纬度、日期等的精确判断。这些图示可以在课前用工具在黑板上画出。 三、课前书写“黑板学案”的意义 1.“黑板学案”集合了常用教学媒介的主要优势 (1)具有板书的可视性功能。板书板图直观、系统、简洁、清晰,整体结构一目了然,一次全部展现出来,保留时间长,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和加深记忆,对学生视觉刺激作用明显。听觉记忆保留时间短,学生靠听觉记笔记,只能记得只言片语,边听边记又影响后续听课。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靠视觉获取的外界信息可占70%以上,“黑板学案”可提高学生视觉内化能力,利于记忆和记录。据学生反映,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各张幻灯片一闪而过,视觉停留时间短,不方便记忆、理解和记录;不能从整体上浏览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和知识宏观结构,学生心中无底,“黑板学案”可以大大弥补这一缺陷。 (2)具备多媒体教学容量大的特点。多媒体课件所能展示的知识、技能、问题、图示等,只要设计合理,都可以同时展示在“黑板学案”中,因此,“黑板学案”的教学容量堪比多媒体教学。 (3)具备纸上学案的导学功能。“黑板学案”主要的内容和形式类似纸上学案,所有问题和图示都能提前呈现,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思考、讨论。 2.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学生阅读“黑板学案”的速度远快于老师口述同样内容的速度,如果老师不写“黑板学案”和不使用纸质学案,而是口述学习内容,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因为学生听不清或记录速度较慢,老师还要将内容重复多遍,既浪费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又容易被人误解为陷入“老师一言堂”的传授法教学中。 3.增加与学生相处机会,密切师生感情,提高学生对地理教师的满意度 笔者发现,地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如三科(语文、数学、外语)教师与班主任来得亲切,特别是学生毕业后往往与三科老师和班主任来往密切。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老师每周课时量比三科老师少得多,与学生相处时间短,学生看到地理老师的机会少,必然与地理老师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班主任则与学生朝夕相处。所以,地理老师如果长期坚持课前走进教室书写“黑板学案”,可以增加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同时课前板书后至上课间的空闲时间,学生有地理问题可以请教地理老师,密切师生关系和体现地理老师的亲和力。老师课前精美的板书板图往往能得到学生的赞叹和佩服,地理老师一丝不苟、踏实真干的敬业精神会使学生心底油然而生敬意,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4.减少随意性板书,提升地理板书板图的质量 地理教学往往需要大量图示,如果没有图示配合老师上课,只能算“空口说瞎话”。而在特殊条件下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边讲解边画图,如果停止教学专门画图,必然降低教学容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为了不耽误教学,地理课堂上需要老师加快写和画的速度,显然不一定能保证板书板图的质量,如字迹潦草,学生无法辨认;图示粗糙,与实际差别太大。此外,课堂上的板书板图随意性较大,缺乏预先的整体布局设计,可能会给人凌乱的感觉。但是如果这些工作放在课前,则效果大不相同。比如课前有充裕时间画图示,可以对照原图细描慢画,再辅以彩色线条,能保证标准美观;课前板书,可以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能保证工整清楚。当然从整体上还要精心布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5.有利于师生开展活动,可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使用课前书写的“黑板学案”,大大节省课堂板书板图的时间,能保证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充分开展师生活动,师生可在“黑板学案”上写字、画图、指图、读图、答题、演讲等多样化活动。具体优势有: (1)首先创设上课的情境和氛围。老师在课前走进教室书写“黑板学案”,实际给学生一个强烈信号,即提醒学生,马上要上地理课了,应当提前做好下节地理课的准备。这些准备包括:拿出地理课本、笔记,温习上节课内容,思考上节课布置的问题,翻阅刚发的地理作业,浏览老师正在写的“黑板学案”等等。 (2)利于教师活动。教师可以直接在“黑板学案”填写新的内容(文字、线条),在各图文间画线和写字表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等,可以在上面圈圈画画,标记重难点等。 (3)方便指导学生活动。“黑板学案”可视性强,方便学生记笔记或抄录,直接在上面空白处填写关键词,学生可在黑板学案上绘图、填图、指图、读图,思考和讨论其中的问题等等。 (4)利用“黑板学案”的集体可视性,强化师生互动效应。使用“黑板学案”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案融为一体。在不用纸上学案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黑板学案”上边讲边写、边讲边画、边讲边指,这些手势加上相应的声调、表情,不仅能精确定准黑板上的图示和内容,而且能调动全班学生一致目视前方的“黑板学案”,看黑板上该看的文字,读该读的图示,思考该思考的问题,知道该怎样活动。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既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章节或整堂课的内容,又能落实到具体的图文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这是纸上学案所没有的教学优势。当然,教学挂图也有集体可视性,但师生不能在挂图上添加任何线条、文字,也不能边讲边画。 6.节约能源和资源,克服艰苦条件,从容应对突发情况 使用“黑板学案”教学,不需要多媒体设备,不需要电力,不需要纸质学案,只要有黑板和粉笔的教室,都能从容教学,而且教学效果良好。这比较符合现代“低碳经济”的理念,应该称之为“低碳教学”。很多学校条件比较艰苦,无法添置大量多媒体设备,或者有些地方经常断电,“黑板学案”教学是最佳替代的教学方案。 四、使用“黑板学案”的局限性 1.带三个班及以下的地理教师适合书写“黑板学案” 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教师所带班级过多(如三个班以上),由于重复书写“黑板学案”,可能感到枯燥乏味;另外,一天中接连上课连续书写,可能也感到胳膊酸痛。一般带一两个班的教师,非常适合书写“黑板学案”。 2.板书字体不可过小 现在学生近视者较多,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如果过小,学生看得较累,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板书应有层次有条理,字迹清晰工整,字体稍大,布局美观,以最后排学生能看清为宜。 3.板书量不可过多 上午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前、上午的课间体操和课间眼保健操的时间,教师可以有超过10min的时间慢慢书写“黑板学案”。但如果书写量过大,在其他课间的10min里就显得较为紧张。所以在这么短的课间内,书写量最多控制在8min以内,以不觉累不感紧张为宜。为节省时间,文字可以简写或略写。如“南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流向有何不同?”可简写成“中低纬流向为?”,上课时需要教师把这个问题完整地表述出来,而所填的词语或总结性词语可略写成“北顺南逆”。 4.“黑板学案”是否必须在课前书写,视情况而定 如果上课开始后10min内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或预习的时间,而且碰巧课前没有来得及书写“黑板学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书写,待学生自主学习后使用。但在课堂书写“黑板学案”时间内,教师因背对学生,无法与学生互动,也无法监督学生的活动,因此还是在课前书写为好。如果确实来不及书写文字,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板图,在课堂上再由教师口述相关文字或问题。用“黑板学习计划”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尝试_地理论文
用“黑板学习计划”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尝试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