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论文

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

◇张宏杰

咸丰八年,李鸿章进入曾国藩的幕府,也就是他的助手班子或者说秘书处。李鸿章发现这里很特殊。因为它很像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校长,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他的幕府中长官与下属关系说:“此间尚无军中积习,略似塾师约束,期共纳于轨范耳。”也就是说,他在幕府中对待下属,就如同老师对待学生一样。

从曾国藩日记和书信中可以看到,即便在戎马倥偬之中,曾国藩也按期在幕府中组织考试。一般是每个月两次,方式是曾国藩出题,让幕僚们作文。然后他像老教师一样,在深夜批卷。同治元年五月初六日记显示,曾国藩给他的二十多名幕僚出了一道“策问”题,同时还让每人拟一道告示。晚上他花了很多时间,批阅考卷。

为什么要把幕府办成学校呢?这是曾国藩的人才战略决定的。要办大事,必须用可用之人。然而,到了晚清,人才凋敝已极。清王朝遇到的诸多严重危机中有一个就是人才危机。科举培养出来的人,不是废才,就是半成品。要想适用,就要自己动手,进一步陶铸。所以曾国藩的幕府既是储备人才之库,也是陶铸人才之所。

小说的人物形象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有着自身独特的性格特点。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表现能力,可以对不同的人物角色进行分析然后表演。在实践教学中,组织高中学生对小说进行改编表演,他们是非常愿意去表演的,并且可以很出色地完成表演。而且学生在改编剧本、表达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会对小说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塑造自己心中的人物性格及形象,如此一来便能更深刻地了解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

从前人研究可知,针对中小尺度天气,BGM方法的调整大都针对繁殖过程中的尺度化因子展开,且在尺度化的时候,多数学者只将小扰动的振幅控制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均方根大小意义上)。而对于对预报结果同样影响较大的小扰动的水平分布并未调整,或者只是简单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区,不同区域人为经验设定一个调整系数,而如何具体到格点上对小扰动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并设计合理的方案,正是本文的主要工作。

他的教育方式,一是如前所述,进行定期考试,以批答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字水平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二则是通过谈话,也就是今日所谓面授。

在上文分析造成科技危机的原因时已经提到科技与生俱来的内在缺陷与外部缺陷,显然这也是阻碍化解科技危机的难点。特别是科学无禁区、缺乏关于科学发展与应用正确与否的纠错机制、优先权与眼前利益优先结合与管理上的奖惩极不对称。科技与资本结合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运行,必然导致急功近利。目前社会危机重重,生态危机、气候变化、经济危机、道德下滑、信任危机、贫富悬殊、急功近利、恐怖主义等等,这些危机放大了科技发展模式的内外缺陷,危机相互加强,使得科技危机更加严峻和凶险。

李鸿章是个综合型人才,既能办事,又长于文字。曾国藩赞扬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期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也就是说,李鸿章最适合的是做文字工作,他草拟的文件,比别人强太多了。因为缺乏文案高手,曾国藩遂把李鸿章留在幕府,“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当了自己的第一大秘。

李鸿章到来后不久,曾国藩就给了他一份任务,让他随同曾国荃率军自抚州进兵景德镇。曾国藩致书李鸿章道:“……阁下此行,其著意在察看楚军各营气象,其得处安在?其失处安在?将领中果有任重致远者否?规模法制尚有须更改者否?一一悉心体察。”就是说,你要注意看看湘军各营,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缺点。将领的才干怎么样?有没有突出的人才?制度上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般经过这两项考察后,曾国藩才会确定幕僚的具体工作。

Egger′s检验(t=0.39,P=0.708)、Begg′s检验(Z=-0.27,P=0.784)和漏斗图(图5)的结果均提示,本篇Meta分析不存在发表偏倚。

这显然是在考察李鸿章的见识。

或许你并不清楚,我们常喝的加多宝、王老吉、六个核桃等饮料的纸袋,其实都是使用正博的机器所生产。事实上,正博制袋机的销售就是这样火爆,市场销售额在2017年“爆炸式”增长了36%。

李鸿章后来回忆说:“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新人到来后,曾国藩通常都会让他们到前线去经历一段,一是让他们直观了解湘军的面貌,二是通过他们来了解前线近期的情况,三是通过这种方式鉴别他们的能力。

安排好工作后,接下来的第三步,就是培养。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

李鸿章这样描述曾国藩在众弟子面前的那副老师形象:“他老人家又最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歪西倒的。他自家偏一些不笑,以五个指头作把,只管打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教人笑又不敢笑,止又不能止,真被他摆布苦了。”

曾国藩身边的幕僚,大部分都是这样,通过与曾国藩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之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曾国藩的幕僚张文虎在谈及曾氏幕僚易于成才的原因时也说,盖“其耳目闻见较亲于人,而所至山川地理之形胜,馈诨之难易,军情之离合,寇形之盛衰变幻,与凡大帅所措施,莫不熟察之。而存于心久,及其措之裕如,固不啻取怀而予,故造就人才,莫速于此”。

也就是说,因为能够亲自见到曾国藩如何处理事情,跟着曾国藩亲至其地,考察地理得失,军情变化。这样时间长了,就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这是造就人才的最快的办法。

李鸿章对恩师在幕府期间的教诲,是感激终生的。比如李鸿章后来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这都是我老师造就出来的”。

可以说,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

(摘自《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标签:;  ;  ;  ;  

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