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质环境应看作自然现象,或是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的环境。因此地质环境的含义相当广泛,一般是指地球表层岩石、土壤以及地下水、天然气、石油等组成的综合体,是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各类国土资源的载体。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生存发展,同时,人类和其他生物又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本文分析了地质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地质环境;监测;对策;
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及各种工程建设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如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水土化学异常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制约江苏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科学意义
地质环境监测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的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掌握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必须依靠长期的、不间断的、系统的监测工作,别无它法。通过系统的、不间断的监测,获取地质环境连续变化的信息,可以密切注视地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掌握地质环境演变的规律和特点,以便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和预警将要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最大限度避免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地质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监测网络不够完善。现有的地下水监测网点较少,分布不够均匀合理。专门的监测井少,很多监测井由于和农田用水共用而淤堵或损毁情况严重。自动化监测点点数较少,建设成本高,且由于太阳能板老化、探头不灵敏等突发性问题容易造成数据的不连续。监测点建设布局不够合理,监测内容单一,目前地质环境监测主要以地下水监测和地面沉降监测为主,地下水环境监测也主要是水位、水质、水温、水量等,其他地质环境监测还远没有形成系统,工作面过窄,方法单一,不能较全面地掌握地质环境变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
2.监测资金不足。自动化监测、遥感监测等先进监测手段的建设和后期维护,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尽管凭借各种经费支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得到了必定的优化和完善,监测才能也有必定程度的提升,但总体上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仍处在专项投资缺乏,资金来源不稳的状况,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造速度、掩盖规模和运转才能还赶不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监测数据未得到有效利用。目前,与地质环境监测有关的技术标准还很不完善。现有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多是以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为根本建立起来的,专业性较强,且很多数据不集中在各项目承当单位,没有得到及时有用汇总。因为不一样项目选用的数据收集、汇交、检验的规范不一样,数据质量有高有低,难以归纳使用与动态更新。信息动态更新保护及交流机制没有建立,短少数据同享与服务机制,构成各种数据之间关联性差,滞后性较强,使用体系之间数据无法互通,严峻抑制了数据同享服务和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展开。
4.监测队伍良莠不齐。环境监测部队素养与急迫的局势和深重的使命发展不协调。现阶段监测人员才能遍及不强,知识构造老化,业务才能不高,己经变成抑制环境保护工作疾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监测组织的业务训练仅仅是限制在省市级,很少延伸到底层监测部分,致使监测人员业务才能良莠不齐,优秀人才缺乏,科研才能不强,使得实践环境监测中呈现的问题不能疾速有用的处理。市级监测机构不健全和资料汇交难等实际问题。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配置的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公益性功能的发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监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配套。大力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必须有完善的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作保证。目前,与地质环境监测和预警预报有关的法规和技术标准还很不完善,成为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法规,从法律属性上来明确规定地质环境监测经费的合法来源、地质环境监测行为和监测设施的法律保护、地质环境监测成果的法律效力等,这不仅影响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秩序,而且也影响了地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活力。同时,也没出台相应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部署缺乏依据。因此,急需制订并实施地质环境监测预报有关的制度、规划、规程规范和技术要求等。
三、对策
1.点面结合,科学部署地质环境监测网点。地下水监测网的布置应该结合实际的需要,全面的考虑到矿泉水开发区、地热分布区以及地面沉降区等不同区域的各种需求,在目前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的基础之上,以保护环境以及开发资源为根本原则,建造并逐步完善全国范围内的地下水监测网络。
2.制定标准,规范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流程。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监测实施准则以及监测技能需求,例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能需求、地面沉降监测规程以及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等等。
3.搭建平台,综合集成地质环境监测信息与成果。在优化现有网络的基础之上,建立地(市)级的信息汇总和传输网络,实现了地质环境监测材料的数据共享和集成感应监控的效果。监测资料分享,分享内容包括地下水,突发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环境,土壤和水环境监测各种类型,如播放,各级共享的数据和各种监测数据从收集到的力量材料,实现了监控用的材料。感应式集成监控效果,就是用各种材料和数据监控,“图片是一种特殊的”和“一图多用”,建立地质环境信息动态更新机制相结合,研究地质之间的因果关系环境的变化,塑造成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支持,及时的技术信息,地质环境监测结果,为政府的出色表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4.多管齐下,健全完善监测体系。为保证地质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必须健全和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如积极构建以政府管理为核心的监测体系,以该体系为基础确定所需采取的法律法规、工作内容、参照标准等。其次,应提高对环境相关软件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不止需要在硬件设备方面投入相应的资本,更要提升对人力资本的注重程度,丰富监测内容,增强海咸水入侵、矿山地质环境、地下水超采等方面的监测。在地质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上,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社会主体合作的新机制,将他们纳入监测责任人范畴,与专业监测力量形成互补,明确公益性专业监测队伍、地勘单位监测队伍、群众监测队伍、企业监测队伍的职责分工,建立共同责任机制,构建权责明晰、分工合理、有机衔接的监测机构和队伍体系。
本镇的经济发展,制约经济发展的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日益减少,使经济建设发作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土地被破坏和占用、水土污染、地质灾害频发等现象依然严重,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地质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尽快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健全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提升地质环境监测成果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达政,赵建康,邵新民,罗进荣.农业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初步设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5):73~76.
[2]刑丽霞,罗跃初,李亚民,厥列东.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现在及对策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5.13(3):110~115.
[3]李虹,姜勇彪.中国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展望[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250~253.
论文作者:王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地质论文; 环境监测论文; 环境论文; 地下水论文; 数据论文; 工作论文; 体系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