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伟“罗申赋”一书“罗沈复图”中弗雷的藏书探微_顾恺之论文

传为陆探微作《洛神赋图》弗利尔馆藏卷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洛神赋论文,利尔论文,传为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类型]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1)03-0113-05

《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曹植的名篇《洛神赋》配图而作的画卷。在整个画上连续画一个故事或诗意的各主要场面,浑然成为一体,并不一段一段分开;有的画面则依诗赋进行,并每段录赋文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连环画早期的一种形式。

迄今存在的《洛神赋图》尚有七种之多,分藏国内外,计有: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卷;二、辽宁省博物馆藏卷;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卷,主要为宋人画,缺六朝气息;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册页(一页)五、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传顾恺之画卷;六、弗利尔美术馆藏传陆探微画卷;七、伦敦英国博物馆藏宋人画卷,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高卷略同。据以上统计,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就藏有传为顾恺之和陆探微的两种《洛神赋图》卷。

1986年春,我参观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时,承该馆馆长罗谭、东方部主任傅申先生盛情接待,观看了大量馆藏的作品,而且直接取自库藏。其中传为陆探微的《洛神赋图》卷,据称在题签、画作、题跋、收藏印章等都存在一些疑点,馆方并不重视,但却引起我的注意,承赠该卷各段幻灯片以供研究。回国后,于1987年7月写出论文初稿,尚未发表。直到1998年夏我编辑《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请该书顾问徐邦达先生审稿时,又提到此画,方知徐先生也很重视此画并将全卷版收入他的中国古画鉴定文集中。当时虽未细谈,但他认为此卷为现传七种《洛神赋图》中唯一的白描本,所据母本是有来头的,而且首尾最为完整。

此卷为纸本、白描,高24.1厘米,长493.7厘米。标签题:“唐·陆探微九歌图真迹神品”,所画实为曹植《洛神赋》。母本的原作者为陆探微。卷后有刘镛、魏骥、宋荦跋。收藏印有:宣和、墨林图书、项元汴印、项墨林鉴赏章、净因菴主、萧庭氏审定真迹印、高氏珍藏、雅尚斋、古杭瑞南高氏鉴赏等。

卷后第一段跋:“唐陆探微与顾恺之齐名。余平生止见文殊降灵真迹,部从人物共八十八人,各尽其妙,内亦有番僧手持髑髅木盂者,盖西域俗然。此卷九歌图行笔紧细,无纤毫遗恨,望之神采动人,真希世之宝也。石菴刘镛题。”钤印一“刘墉之印”。跋文显然是套用元·汤垕《画鉴》里的话,题名“刘镛”,但又号“石菴”,印也作“刘墉之印”。查刘镛与刘墉实为两人。刘镛是唐人,懿宗时官建州司户参军。刘墉是清·乾隆时人,号石菴,大书家。签名作刘镛,又盖刘墉印章,显然是造假跋的人露的马脚。但古董中画真(或好)跋假的情况是常见的。或此卷的摹本原本是唐时流传的陆探微画,且有刘镛跋,是造假的古董商缺少历史知识也未深究画面内容之故。

第二段跋:“盖评(?)者若有神助,夫九歌之图……太常庸菴冯公好左传,雅君子也。是卷盖其所珍袭者,因以示余,而余词识其末简。宣德八年岁次癸丑十二月□生明太常寺卿萧山魏骥书。”

第三段跋:“郭若虚有云:佛道人物士女牛马近不及古,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古不及近。何以明之?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玄及阎立德、立本,皆能重雅正,性出天然。……康熙五十三年秋七月,时客京师,与郭君竹隐同厂中,骨董客出示此卷,余展玩贰过,喜不自甚,遂出重价购得,珍如拱璧,并录郭若虚论画于卷后。商丘宋牧仲书。”钤有“宋荦”印。

关于《洛神赋图》的作者,据文献著录有:东晋明帝司马绍(299-325)(见《历代名画记》卷5);南朝陆探微(见《唐朝名画录》);东晋顾恺之(见元·汤垕《画鉴》)。张彦远(815-876)的《历代名画记》完成于大中七至十三年(853-859年)。朱景玄(约787-846后)的卒年和《唐朝名画录》成书时间尚不确切,但他在武宗会昌(841-846年)时官翰林学士,其时代与张彦远是很接近的。《唐朝名画录·序》说:“前朝陆探微屋木居第一,皆以人物禽兽,移生动质,变态不穷,凝神定照,固为难也。故陆探微人物极其妙绝,至于山水草木,粗成而已。且《萧史》、《木雁》、《风俗》、《洛神》图尚在人间,可见之矣。”则唐·朱景玄曾亲见过陆探微画的《洛神》图。上引文系据《王氏书画苑》本,《美术丛书》的版本“洛神”作“浴神”,历来画题只有“洛神”或“浴佛”,当以《王氏书画苑》本所称“洛神”为是。且据载朱景玄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肃,“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朱景玄的记载当为可信。且此卷原标竿题“唐·陆探微九歌图真迹神品”,或即摹写时所据即为唐时流传陆探微所作的原本。

从全卷的画风考察,突出人物情节,山水树木等背景特别是银杏树和柳树表现手法与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其时代气息相同,且布局人物造型与今传其他《洛神赋图卷》(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藏本)基本相同,其母本产生于东晋南朝当不成问题。且第三段表现“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画菊一丛、松一株,最具唐画气息,表现手法与唐永泰公主墓石槨线画最为相似。此卷摹写时有唐本陆探微《洛神图》作为依据是可能的。如果这一推论可以成立,那么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和文物鉴赏当是一件大事,因为陆探微与顾恺之、张僧繇被称为“六朝三杰”。建国以来对顾恺之的生平、作品、画论发表了很多论文和著作,参与者多是有权威的史论家和鉴赏家,已取得一定成绩。而对陆探微、张僧繇的研究甚少,特别是陆探微,谢赫《古画品录》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评价之高,远超顾恺之,历代著录其作品甚多,但明以后不再见真迹或摹本传世的纪录。笔者应约为《大百科全书·美术》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人传,提出“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之《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画风与陆探微最为接近,可能是据其《竹林(七贤)像》及《荣启期》作为母本摹写而成。又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有传为陆探微作之《洛神赋图》卷,为明人摹本。其构图、人物、画风与传为顾恺之作《洛神赋图》卷诸摹本极为相似,可作为了解陆探微画风的参考。这些论点尚未见学界有不同的反映,今再作进一步的考订。

关于《洛神赋图》卷的作者,今传本多传是顾恺之作。唐兰先生曾指出:“从这幅绘画(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卷)的作风来说,突出人物情节,山水树木鸟兽等背景还很古拙,可以相信它的原本是四世纪的。”“这一幅也可能是司马绍首创而顾氏重写,或本为司马绍旧本,而后人因顾名声大,题为顾画,目前只能存疑。”(唐兰《试论顾恺的绘画》,《文物》1961年第6期)唐氏还提出论据指出今传为顾恺之作的《列女仁智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应属南朝齐、梁时代的作品。这些看法很有见地,而且是可信的。即今传的诸多《洛神赋图》的母本未能肯定即为顾恺之所作,也可能是司马绍或其他人,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既明确记载陆探微画过《洛神》图,那末陆探微也可肯定是《洛神赋图》卷的作者之一。本卷标题及跋文中还依稀透露与唐人《洛神赋》粉本的联系。其系临仿唐人粉本,因而标题“唐陆探微九歌图”也是可能的。是否在唐代确曾有过陆探微的《洛神》而在明代还存有粉本,似乎也在此卷中透露出一定的消息。

至于此卷作为摹本完成的年代,前考为明代。查《洛神赋图》卷白描本的著录,有北宋《李公麟临洛神赋图》卷(见《海王村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石渠随笔》);《无款洛神赋》卷,绢本(见《东图玄览》);《仇实父洛神图》纸本(见《玉雨堂书画记》);明·王鼎临本一卷,未说明质地与是否着色(见《海王村所见书画录》)。将此卷与上述比较,白描人物衣折、云水线描皆明显继承李公麟风格而又近似仇英。山石树干皆皴,状如披麻,尚有董源遗意。与《东图玄览》所载一卷“树稍稍点缀,不着意,而笔法秀劲,意致潇洒”,“布置沙汀、树石、卉草,似唐以前人法,而非五代北宋手指。”“石皴似董源,其于远山皴则尤佳。”甚为相似。此卷时代气息不如北京、沈阳所藏卷古朴,其洛神乘云车段,六龙体形粗笨,遍体鱼鳞,其造型近似明孝陵的石麒麟,因此可以认为此卷摹本的完成年代为明。

陆探微(约416-485年后)南朝宋、齐间画家,宋明帝时(465-472年在位)常在侍从,多为宫廷贵族写照。齐高帝求好画扇,何戢持献之,时陆探微、顾宝光见之,皆叹其巧绝。永明三年(485)王秀之钦慕宗测,乃会陆探微画其形与己相对。吴(治今江苏苏州)人,其画风先师顾恺之,行笔紧细,又因笔势连绵不断,称“一笔画”,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但又具有“笔迹劲利如锥刀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画断》)和“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历代名画记》)的区别。其人物造形的“秀骨清象”尤具有时代风格特点,谢赫《古画品录》评为第一品第一人。作品有《宋明帝像》、《竹林像》、《阿难维摩图》、《荣启期》、《王献之板像》、《诗新台图》、《斗鸭图》、《蝉雀图》、《五白马图》、《猕猴图》等,皆失传。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之《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画风与陆探微最为接近,可能是据《竹林像》及《荣启期》作为母本摹写而成。

下面再就本卷的绘画艺术,联系文献与今存其他各卷进行一些比较和分析:

查明清著录,现存传为顾恺之的四种《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还有下列几种摹本:

一、北宋李公麟临洛神赋图卷 清李葆恂《海王村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所收无款暨李龙眠仿《洛神图》皆从此本(按即现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传顾恺之作的一卷)摹得者。”又引阮元《石渠随笔》注:“别有李公麟所临一卷”。

二、无款洛神赋卷 绢本(略粗)白描、长三丈。明·詹景凤《东图玄览》著录:“予以非北宋人摹唐人本即江都王绪之流粉本”。“人物衣折似李伯时”,“石皴似董源”,在长安(指当时都城北京)骨董商处见。

三、仇英(实父)洛神图卷“仇实父洛神图,十洲仿李龙眠白描《洛神》为唐解元(寅)作”,纸本白描。居节节书陈思赋。见清·韩泰华《玉丽堂书画记》。

四、明·王鼎临本一卷 未说明质地,是否着色?长度皆未载。见《海王村所见书画录》。

现将传为陆探微画的白描卷与上述著录比较,可以看出其间的关系。六朝人画的《洛神赋图》在唐、北宋、南宋至明皆有摹本。可能唐人有粉本(白描)流传。关于李公麟临本,据《玉雨堂书画记》可以肯定是白描。《东图玄览》著录的白描卷虽系绢本,但和此卷也有一定联系。王鼎临本具体不详。最可注意的还是《玉雨堂书画记》著录传为仇英仿李公麟的纸本白描长卷。署名仇英,作者不一定即仇英,这种鉴定事例很多,估计也是古董商用明人摹本充作仇英。

经将此卷与其他今存诸着色卷比较,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全卷构图位置与其他各类大致相同。但开卷之“车殆马烦”段,车仗、四人、五马最为完整。与《东图玄览》所载另一绢本白描卷“卷首写陈王车殆马烦,五马极像晋人史道硕《八骏》笔法意态。”所录相同。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卷(以下简称“京卷”)比较,其后部之三马、二人全同,却多出车仗、车前二马及侍者二人。说明京卷卷首也不是完整的,此卷可补其不足。

二、第二段(曹植初见洛神)比京卷多出一持麈尾的童子,而与辽宁省博物馆藏的一卷(下简称“辽卷”)全同。

三、 第三段(洛神若往若还)与京卷、辽卷基本相同。其中“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以此卷所画菊一丛、松一株、最具唐画气息。

四、第四段(天上女娲清歌)与京卷、辽卷同。第五段(曹植等面右,似手持“明珰”与洛神交谈)与辽卷同,京卷缺此。第六段(水上二神、空中二神)与京卷、辽卷同。第七段(洛神欲去)三卷同。

五、第八段(曹植坐与洛神交谈)三卷同。第九段(冯夷击鼓)三卷同。第十段(曹植立与洛神对语)三卷同。第十一段(洛神乘云车归去)三卷同。第十二段(曹植坐船追赶)三卷同。

六、第十三段(曹植枯坐对烛兴叹)京卷、辽卷皆有,此卷缺。第十四段,即最后一段(曹植无奈归去)三卷皆同。

七、此卷白描人物衣折、云水线描皆明显继承李公麟风格而又近似仇英。山石树干皆皴,状如披麻,尚有董源遗意。树木花草此图形象虽与京卷、辽卷近似,但不如两卷古朴。洛神乘云车段,六龙体形粗笨,遍体鱼鳞,与京卷、辽卷之造形修长、无鳞、区别很大,透露出摹本的时代特点。全卷表现手法与《东图玄览》著录的绢本、白描卷“树稍稍点缀,不着意,而笔法秀劲,意致潇洒”“布置沙汀、树石、奔草、似唐以前人法,而非五代北宋手指”。“石皴似董源,其于远山皴则尤佳。”甚为相似。至于传为仇英仿李龙眠白描洛神,因《玉雨堂书画记》仅说“云水澄空,蹁跹微步,左手缩现神龙,喷云洩雾,宛然戏清流翔神渚仙态也。”未像《东图玄览》那样仔细描述分析,较难比较。

总之,此卷的艺术风格,显然是学李公麟的,而又明显表现了明代的时代气息。一卷及《东图玄览》著录的绢本白描,时代气息更接近于传为仇英摹李公麟的一卷。此卷虽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即传为仇英的摹本,但应该是十分接近,或者是传为仇英仿李公麟的《洛神图》再摹本。此卷是今传所有《洛神赋图》中唯一的白描本(即粉本)是有来历可查的。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应予肯定。

弗利尔所藏此卷,标题及跋文中依稀透露出与唐人《洛神赋图》粉本的联系,或唐人粉本、李公麟临本、《东图玄览》著录之白描绢本、传仇英仿本在明代皆在社会上流传。此卷系临仿唐人粉本(或他本)因而标题“唐陆探微九歌图”也是可能的。再联系上面的论证,如果此说得以成立,那末唐时是存在这题为陆探微所作的《洛神图》,此卷或即唐本陆探微《洛神图》的再摹本。

[收稿日期]2001-04-20

标签:;  ;  ;  ;  

陆金伟“罗申赋”一书“罗沈复图”中弗雷的藏书探微_顾恺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