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双向联系、联想情境创造”模式初探_美术论文

美术课“双向联系 通感联想 情境激创”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术课论文,情境论文,双向论文,模式论文,通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双向联系 通感联想 情境激创”是指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互补,巧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受,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而统合成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本模式的理论依据

1.认知的直观性

在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演绎中,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按照控制论的心理原理,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运动形式,它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思维和符号等内隐行为。在任何给定的情境中,人们根据环境的反馈改进他们的行为。本模式主要是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它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亲切可感、身临其境,在情境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的进行学习。

2.操作的可行性

操作往往与具体的认知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之间的互教、互学,相互影响、交流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本模式在情境教学的同时灵活运用尝试法、发现法、留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操作进可走出座位参观他人创作,以使学生能学有所用,有的放矢地巩固所学知识,操作有针对性,富于创造性,切实可行。

3.情感的渲染性

在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创造的主人,自然而然地使情感得以渲染、升华,达到认知、操作、情感的同步提高。

二、本模式的程序结构

1.生活——导入课题——通感联想 激情引趣一—初入情境 由生活实际进入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借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综合感官,以一种或多种感官引发另一种或多种感官的迁移,使各种感觉相通、相综合而衍生出对事物的联想,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理顺成章,导入课题。如请学生通过品尝某些东西(味觉),观察(视觉)他人的脸部表情来画味觉,即由味觉通感到视觉的联想。根据各课内容设定的某一具体情境,在此时可请学生初步进入角色(如漫游小人国、智力竞赛、戏剧表演、春游、音乐会等)。

2.讲授新课——①分段教学 激发创作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灵活运用尝试法、发现法、留空法、谈话法、共同备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分阶段解决重点,突破难点。②联系旧知 培养自学 学生对新授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请他们联系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技能,初步尝试(口述/操作),互学、互教,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注:“情境”也可根据具体内容在此环节中初步进入。)

3.学生创作——巩固所学 完整创作——演绎情境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此时,请他以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演绎情境、进行创作,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教师则点、线、面结合,利用巡回辅导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

4.作业展评——评头品足 提高审美——升华情境学生主人翁的态度出现,让每位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桌上或讲台上贴到黑板上予以展示,同时可在教室内欣赏他人创作。学着分析、评论自己或他人的作品,从孩子特有的角度促使审美能力的提高、情境的升华。

5.课堂小结——学以致用 再激创作——发散情境——生活 自然界的事物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本环节不仅要对本课所学内容予以小结(形式可由学生小结、教师复述等),还要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使情境发散到生活中去运用。

三、本模式的教学策略

1.双向联系、互补的策略

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位艺术大师曾说过“艺术源自于生活”,正如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一样,艺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要从实践中学习,学生应“从雕刻去学雕刻”,“从画图去学画图”。在生活中学生有更多的创作素材,将之运用于教学实践可丰富的创作题材、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反之,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将更有助于美化生活,从小培养学生的爱美意识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情境激发、渗透的策略

情境即情景,是指一定场合的景象、境地。在特定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年龄特点创设的情境中,儿童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于自然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模式运用的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上分段教学、联系旧知,循序渐进、逐步渗透,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竞争合作,取长补短,具体可感,提高学习效果。

3.感官调动、交互的策略

学生进入情境后,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被充分调动,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而激发创作意识。感官的调动不是机械的驱动,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有发展的活动,它为情境的推进、知识技能的传授、情感的激发提供有效的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觉交融,身心愉悦。

四、本模式的教案应用举例

课题:餐盘中的画

类别:工艺 课时:1课时 年级:三

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中国菜讲究色、形、香、味。

(操作)用蔬菜、瓜果实物组合成“餐盘中的画”。

(情感)通过集体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团结精神,达到“学校——生活”的双向联系。

教学重点:对不同的蔬菜瓜果造型进行想象、加工。

教学难点:对某些蔬菜瓜果想象、加工后的合理拼摆。

教学准备:

(教师)餐盘、小刀、刻刀、牙签、投影片、蔬菜瓜果若干、厨师帽头饰、铅画纸等。

(学生)餐盘、小刀、刻刀、牙签、蔬菜瓜果若干、厨师帽头饰、铅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摸一摸、猜一猜——出示一个用布遮住口的纸盒,内装蔬菜瓜果若干、餐盘一个,请几名学生上台摸、猜盒中一样实物。

2.想一想、猜一猜——蔬菜与餐盘联系在一起,猜老师想拿它们来做什么?

(出示课题)餐盘中的画

二、讲授新课

1.直观演示

按制作步骤“选料——构思——加工——拼摆”,教师将以上实物稍加变化、加工及添加其他实物(在实际操作中向学生简介小刀和刻刀的使用),在盘中拼摆出一道菜。

(出示投影)菜名:雪娃娃

2.初入情境:扮演小厨师

师:生活中谁以做菜、做餐盘中的画为职业?(厨师——教师戴上厨师帽头饰)师:你们想不想当小厨师?(学生从课桌内找出教师事先准备的厨师帽头饰戴上)师:戴上厨师帽并不代表已经是小厨师,咱们还耍了解一点知识呢。

①中国菜讲究色、形、香、味

(板书)色 形 香 味

②菜肴组成 联系旧知

(板书)主菜 培养自学

围边(欣赏有关资料并分析、讨论常见围边形状)

③欣赏名厨及同龄人所做“餐盘中的画”资料

三、学习创作 巩固所学

演绎情境:学做小厨师 完整创作

1.师生共同准备的蔬菜瓜果交流,请学生讨论用什么原料做主菜或围边。

2.分组集体创作:以“厨艺大奖赛”形式进行,每组完成两幅作品。

要求:1.团结协作、分工合理。色彩与造型美观。3.创作有新意。

四、作业展评 评头品足

升华情境:品评各作品 提高审美

各小组将自己的“餐盘中的画”统一放在展示桌上,派代表简单介绍各自的作品,而后由各组在参观的基础上分别派代表评出前三名。

五、课堂小结 学以致用

发散情境:当“真”小厨师 再激创作

针对本课内容予以小结,同时发散;

1.“餐盘中的画”除可用蔬菜、瓜果组成外,还可用鸡、鸭、鱼、肉、蛋等荤菜组成。2.回家后学当真正的小厨师,与父母一起制作“餐盘中的画”。

(注:此模式迹适用于小学美术绘画、欣赏课教学,因篇幅关系恕不一一例举。)

标签:;  ;  ;  ;  ;  

艺术课程“双向联系、联想情境创造”模式初探_美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