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外交的辉煌篇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篇章论文,外交论文,跨世纪论文,辉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处变不惊 巩固我国周边战略依托
1989年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制裁,企图孤立中国;国际风云变幻,苏联东欧剧变,国内外压力空前巨大。“世事沧桑心事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判断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思想,从容应对挑战,显示了新一代领导人驾驭国际局势的能力。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全面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巩固了我国周边战略依托。在困难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先后与印尼复交,与新加坡、文莱、韩国建交,与蒙古、老挝、越南实现关系正常化,周边外交局面大为改观。
“亲仁善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3年来,中国与所有邻国发展了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成为好邻居、好伙伴。中国同俄罗斯与中亚邻国自1997年起即通过“上海五国”机制开展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及宗教极端主义的地区合作,并就构筑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与和平合作关系达成共识。2001年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诞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进一步深化。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东南亚深入人心。中国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了加强双边合作的框架文件;确立了中国与东盟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作也已启动。
中国与朝鲜、韩国和南亚各国的关系稳步发展,同非洲、拉美国家的友好合作取得新的成果,与阿拉伯各国和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13年来,中国的建交国从137个增加到165个。
面向未来 全面建立稳定的大国关系
全面建立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外交成就。
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任务。“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是江泽民主席对发展中美关系提出的16字方针。1993年11月,在西雅图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正式会晤,这一中美最高领导人1989年以来的首次会晤,成为中美关系朝着积极方向稳步发展的转折点。1997年和1998年,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成功互访。1999年,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在平等互利和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取得了“双赢”的结果。对美方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中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既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严正立场,又从维护两国长远关系的战略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危机,保持了中美正常关系的框架。去年以来,布什总统4个月内两度来华,今年10年,江泽民主席应邀访美,两国元首就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重要共识。
俄罗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江泽民主席与俄罗斯两任总统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友谊,中俄关系不断深化。1994年,中俄宣布互不将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1996年,两国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随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中俄元首非正式会晤机制先后启动;中俄东、西两段的边界勘界工作于1998年全部结束;2001年,两国元首正式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友好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中国与欧盟的高层互访与经贸合作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1995年起,欧盟先后提出了《中国—欧洲关系长期政策报告》和《欧盟对华新战略》,标志着欧盟同中国在政治、经贸及其他领域建立起独立的、全面的长期合作关系。中国—欧盟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1998年正式确立,并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
中日关系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平稳发展。1998年,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之际,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实现了中国国家元首历史上首次对日本的访问。双方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今年,在中日建立30周年之际,包括日本前首相等60多位国会议员在内的13000多位日本朋友到北京参加纪念活动,表达了两国人民世代睦邻友好的强烈愿望。
开放务实 对外经贸快速发展
不断深化的地区与双边经济合作,为我国吸引外资与外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13年来,中国的对外经贸以世界贸易发展史上罕见的速度向前发展。对外贸易以年均13.6%的速度增长,200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098亿美元,是1989年的4.6倍。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名由1989年的第十五位跃居2001年的第六位。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已经确立。中国吸收外资的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实际吸收外资469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12.8倍。13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40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走出去”的战略初见成效,我国设立的境外企业已达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
中国成功完成了与世贸组织所有国家的谈判,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成果
香港、澳门在1997年、1999年先后顺利回归祖国,港、澳特别行政区繁荣稳定,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邓小平倡导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了美好的现实。香港、澳门的回归,开创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
为争取台湾早日统一,江泽民主席1995年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主席再次郑重呼吁:作为第一步,海峡两岸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的发展进行规划。
独立自主 树立和平负责的大国形象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威望日益提高。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许多亚洲国家遭受强烈冲击。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从大局出发,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做出了贡献,进一步确立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9·11”事件发生后,中国迅速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坚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推动联合国和安理会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主张反恐应目标明确,证据确凿,标本兼治,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挂钩。中国的立场和行动体现了和平、公正的大国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的真诚朋友。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与亚、非、拉100多个发展中国家保持着高层互访,密切合作。中国不断呼吁给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以有效的援助。中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既尊重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又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强调区域经济合作要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原则。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就最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中国政府倡议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部长级会议”,中非建立起集体对话机制。中国还与南非、埃及、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大国及不结盟运动等发展中国家组织进一步加强磋商,维护共同利益。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为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处理南亚核试验危机、科索沃危机、中东危机等问题上,中国为维护安理会在国际安全方面的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五点主张: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江泽民主席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的原则主张,有力地反映了各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要和平、求发展的心声。在中国的倡导下,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成功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主持公道 推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进入新的世纪,国际局势正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中国提倡以新的安全观、发展观积极推进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新安全观,就是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通过平等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安全。
本着这一精神,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和亚欧合作进程,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区域安全对话机制,成功主办了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致力于建立一个对话而非对抗的亚太安全框架,并广泛建立了与欧盟、俄罗斯等的领导人对话机制,增进相互信任与合作。
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进程,支持在普遍参与和非歧视性的基础上,巩固和加强国际防扩散机制。最近,中国政府颁布了《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和《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中国在防扩散出口管制方面的法规已涵盖了核、生物、化学和导弹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敏感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体系。
中国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防止文明对抗或冲突的发生。在国际人权领域,中国先后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并与西方国家开展坦率的人权对话。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人权会议上,中国连续10次挫败了西方国家抛出的反华提案。
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中国积极推动经济、环发和社会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主张建立面向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各国政府、国际组织、跨国企业、民间团体,都是参与人类发展事业的一方,应当为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并肩行动。南方与北方之间,受援国与国际援助机构之间,应是互利互惠、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应该成为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的重要契机。
中国提倡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国已向联合国交存了中国政府核准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核准书。
世纪之交的13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在新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将作为和平、负责、公正的大国,为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外交,将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目标继续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