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从“记录”走向“研究”论文

听课笔记:从“记录”走向“研究”论文

策划人 :蒋保华

听课笔记:从“记录”走向“研究”

·策划人语·

听课,是个技术活儿,需要“我在”“思在”。

听课笔记,不是课堂场景的简单“复制”,不是师生活动的机械“记录”,而要以高品质“对话”的姿态,敏锐地从琐碎的细节中“披沙拣金”,咀嚼细节背后的教育理解、儿童认识与学科价值,这就倒逼着我们要从“散点”走向“聚焦”,从“碎片”走向“有序”,从“记录”走向“研究”。“研究”意味着三个视角的“介入”:一是聚焦,即围绕最近关注的主题、问题、话题,确立听评课的“靶心”;二是提问,即俯瞰整个课堂,认真地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三是求解,即穿越复杂的课堂情境,在目标、场景、活动、细节、作业等关键要素间寻找“证据链”或“问题串”。

爱国主义是一种民族精神,是团结一心、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注]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4日,第2版。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它既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很多企业在进行海外工程项目开发时缺乏经验,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做得不够,又因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地距离国内很远,总部很难对海外项目部直接指挥监控,因此出现了较多的财务问题。同时,一些企业在工程项目财务人员的配置方面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按照项目的实际需求配置财务人员,使得很多财务管理岗位上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不够或者人浮于事,对财务人员的岗位安排随意性较大,海外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出现漏洞,使企业经济效益流失。

从“记录”走向“研究”,促进了听课者身份的转型:一是成为“对话者”,对话执教者的设计理念、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对话自己的课程理解、教学主张、课堂智慧等;二是成为“研究者”,研究课堂在学科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基本精神等方面的进展态势,研究儿童在课堂中的具身体验、转识成智、思维进阶等方面的设计效果,研究教师在自身认同、自身超越、自身完整等方面的突围情况;三是成为“建构者”,在对话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建构起自己的具有原创意味的学科教学主张,建构起自己的田野式的生动教育学,建构起自己的草根式的教育思想大厦。

本期独家策划,我们呈现了不同的“视角”:有来自区域的“调查”,意在呈现当下听课笔记的“问题、挑战”与“需求、建议”;有来自一线名师的“实践”,意在寻求听课笔记的“新定义”“新面孔”“新结构”“新样态”“新功用”等;有来自专家的“点评”,意在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发掘听课笔记的关键任务:“听”取像,“记”得意,“思”传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这个动作,成为我们的重要目标,而听课笔记只是记录“研究”这个过程的轨迹而已。

标签:;  ;  ;  ;  ;  ;  ;  ;  

听课笔记:从“记录”走向“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