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义亭中学 322005
摘 要:导课对于激发心理课的团体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好的团体动力是一堂成功的心理课的保障。心理课中导课应遵循针对性、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在心理课中,可以采取问题导入、游戏导入、音乐导入、故事导入、案例导入、测试导入、视频导入、图片导入等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心理课 导课 原则 方法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导课为教学过程的开端,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难以进入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而别开生面、趣味盎然、新颖活泼、机敏巧妙的导课,则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会像强大的磁场,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愉快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从而奠定整个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心理课中,导课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心理课中,导课和团体动力的激发有什么关系,导课要注意哪些原则,又有哪些具体的导课方法呢?
一、心理课中导课的重要性及意义
勒温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生活空间包括个人及其心理环境。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和他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班级的团体氛围就是学生的心理环境,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上课状态和学习效果。在心理课中,团体氛围对学生则有更明显的影响。团体氛围良好的心理课,班级成员能够自由表露、积极反馈、认真探索、促进个体的成长;而团体氛围不良的心理课,班级成员则会内心封闭、不愿表露自我,或者调侃成风,形成团体阻力。
心理课中,良好团体氛围的形成有很多影响因素,而激发团体动力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心理课一般分为团体暖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在团体暖身阶段中,因为在上课初期,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尚不明确,团体内开展互动、交流、分享的氛围也没有形成,因此这一阶段设计的重点是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营造一种轻松和温暖的氛围,帮助团体形成一个实体,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暖身”或“破冰”。而团体转换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因此,团体暖身阶段和转换阶段对于激发团体动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所指的导课主要指团体转换阶段,有时也包括暖身阶段。
在心理课中,团体动力的激发与导课存在非常大的关联。一个不成功的导课意味着一堂沉闷的心理课的开始;而一个成功的、吸引人注意与兴趣的导课,则会让学生瞬间集中精力于课堂,是一堂成功的心理课的保障。
二、心理课中导课应注意的原则
1.针对性
心理课中导课首先应具有针对性,在导课时要考虑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的特点等。比如,在心理课中,比较常规的导课方式是游戏热身,但是选择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的心理课,因为选择的游戏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仅达不到热身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感觉幼稚,课堂气氛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2.新颖性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要通过新颖的导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原有认知背景有较深的了解。比如,在心理课中,一些常规的游戏经常被用来作为导课。然而这些游戏,特别是一些众所周知的游戏,如果不以新颖的方式呈现,对于玩过该游戏的学生而言,就失去了吸引力,觉得没什么感觉,或觉得太幼稚了,容易出现尴尬的冷场氛围,达不到老师预期的效果。
另外,由于心理课的部分内容与《科学》、《思想品德》的内容有重合或类似的地方,老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不要选取老生常谈的事例,或者学生早都已经熟悉的内容。
3.启发性
心理课的导课还应具有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学启发的基本要求。要通过精心设置导语,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造前提条件。比如,在心理课的导课中,尽量少设置一些封闭式的提问,而应设置一些挑战学生思维,会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课堂的浓厚兴趣。在《我的墓志铭》心理课中,以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导入,“假如你的生命只剩最后一天,你最想做什么?”学生听到这个问题,首先是很惊奇,随后就陷入深深的思索。很明显,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震撼性和启发性,思考自己走过的青春,以及将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4.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充满趣味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节奏。
心理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课程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不同于常规的课程,不是以知识性和理论性为主,而是在活动和体验中能获得心灵的感悟和成长。而在某些心理课的导入中,一些老师有学科化的倾向,还是按照常规课程的模式进行授课,先导入该节课程所涉及的心理学概念。这样的一个导入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可言,使课堂气氛陷入沉闷。
三、心理课中导课的方法
1.问题导入
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思维起于疑难,疑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入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通过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因此,教师在导入时要从发展学生的智力出发,善于布疑设疑,在学生心理上引起悬念,使他们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比如,在上“突破思维定势”心理课上,采用心理学上著名的“9点连线图”。学生根据要求画来画去,百思不得其解,纷纷表示“怎么可能,怎么样都要五条直线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等老师在黑板上成功连线后,他们都惊呼“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画出去呢?”学生在画的时候一直局限于九个点内部,因此在看到答案后才会发出这样的质疑,而本身老师对题目并没有进行范围的限定,思维定势导致的后果一目了然。再比如,在高一新生“适应高中生活”心理课上,开门见山,直接问他们:你觉得高中生活和初中生生活哪些方面是类似的,哪些方面是不一样的?高一新生到高中来以后,遇到很多方面的不习惯和不适应,这个问题一抛出,就引来学生“大倒苦水”。通过对初中和高中学习、生活的对比,学生意识到初高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下来结合具体方面的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就显得有的放矢了。
2.游戏导入
用游戏作为开头,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团体动力,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上好课做好铺垫。比如,在“丰富多彩的情绪”心理课上,采用常规的“抓手指”游戏,在听到“情绪”这个词时,学生就要努力抓住左边同学的手指并且要设法不让右边的同学抓住自己的手指。通过这样一个游戏,学生对“情绪”这个主题有了了解,同时,也在游戏过程中亲身体验了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情绪过程,导入效果良好。
3.音乐导入
音乐不以语言文字、不以具体的形态为媒介就可以打动人心,培养美的情操,这种力量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如在课的开始就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送入学生的感官,不仅能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展现美好的意境,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比如,在“亲子交往”心理课上,播放歌曲《我想更懂你》。这是一首儿子和母亲对唱的歌曲,写出了亲情和代沟之间的挣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和母亲从原来的亲密无间慢慢发展到产生隔阂。在对话中,儿子表明了自己的心声,这些话深藏在内心很久,但从未对母亲诉说。经过这次沟通,母亲终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应该让你把话都说完”,母子得到了相互理解。这首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他们和歌曲中的儿子一样,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经由歌曲的导入,再切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和父母进行更良好的沟通”就水到渠成。
4.故事导入
没有人不喜欢听故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进入理性的,要认识理性的教学内容,在导课时不妨先讲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创设一种情境。由于故事、寓言等生动活泼,富有一定的趣味,所以故事导课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形式。在“情绪ABC”心理课上,给学生讲了“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故事。在该故事中,不同的狐狸对吃不到葡萄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学生听得很有意思。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很容易明白,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人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情绪的产生和人的认知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5.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和故事导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心理课中,选取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会更有说服力,也会使学生产生更真切的感觉,意识到心理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会感恩”心理课上,呈现感动中国的“暴走妈妈”案例。学生看了之后都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由此推及和联想到自己父母的付出,产生感恩的心理,对与父母的冲突和矛盾有了更包容的心态,愿意积极去解决。在“情绪的调节和控制”心理课上,呈现一个高中学生因失恋而自虐的案例,学生看后纷纷表示遇到挫折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很傻,意识到情绪调节和控制的重要性。
6.测试导入
测试导入和问题导入在某种程度上有类似的地方,都是通过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测试导入还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希望通过测试来展现自己;并且,也能通过测试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在心理课上,一些精彩的小测试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增强记忆力”心理课中,以几个记忆力的小测试导入,学生在紧张的氛围中评价和比较自己的记忆能力。接下来导入到探讨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和促进记忆水平。
7.视频导入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从视听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深受学生喜欢。在心理课中,为了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导入是非常常见的导入方法。在“提高注意力水平”心理课中,首先以一个视频性质的注意力小测试引入,学生一开始不知道测试的真实目的,最后明白每个人的注意力能力有限,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
8.图片导入
通过图片导入,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心理课中,选取一些图片进行导入也是一种比较常规的方法。比如“心理健康知多少”这一课是为了使学生对心理学有更客观的认识,了解一些心理健康常识。课程一开始,先呈现一些和心理学有关的有趣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图片所吸引。接下来就图片的内容开始介入心理学这一门学科的内涵,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加了对课程的了解。再比如,在“创造性思维”一课中,给学生放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图片,学生看了之后都啧啧称奇,为图片的创意所折服。通过这些图片自然地引入到如何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内容。
总之,在心理课中,团体氛围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激发团体动力对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有重要的影响,而团体动力的激发又与导课存在非常大的关联。因此,心理课的导课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需要不断思索如何以更好的形式导课,促进心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2]刘海英 高效课堂中的导课探索[J].考试周刊,2016,10。
[3]巧妙导课,打开学生兴趣之门[J].新课程,2016,2。
[4]闫骏 重视导课 功在课外[J].学园,2016,1。
[5]刘臣宇 导课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
[6]陈小芬 导课“六要”[J].教学与管理,2015,8。
[7]许福兰 导课“五法”[J].新教师,2015,6。
[8]秦桂莲 准备动作先声夺人 趣味导课启迪心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5。
[9]罗月生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导课[J].课程教育研究,2015,4。
[10]王英姿 贴近学生需要 拨动学生心弦——对一堂没有预设的心理辅导课的反思[J].职业,2010,8。
[11]郭翠菊 以其所知,喻其不知——导课艺术的心理学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2]徐慧珠 心理辅导课情境的创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6,2。
论文作者:陶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2月第2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论文; 团体论文; 课中论文; 氛围论文; 阶段论文; 游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2月第26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