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生水》下半部分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篇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个论文,生水论文,篇章论文,半部论文,独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太一生水》是郭店楚简中的一篇,由于其上半部分(第1—8简)是与“太一”及“水”相关的宇宙生成论,这种独特的宇宙生成论早已亡佚,不见于传世文献。这一文献极富思想价值,而且《太一生水》全篇又和郭店楚简《老子》丙本合抄,逻辑上不排除是对《老子》本文的传,甚至《老子》本文一部分的可能,因此引起极大轰动。关于《太一生水》的论著很多,但这些论著大多都只关注《太一生水》的上半部分,①而对《太一生水》的下半部分(第9—14简)的研究却非常薄弱,和下半部分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太一生水》作出全面注释、整理的论著上,②其中专门以下半部分为讨论对象的论文只有两篇,即裘锡圭的《〈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③和丁四新的《楚简〈太一生水〉第二部分简文思想分析及其宇宙论来源考察》。④由于研究的不足,《太一生水》的下半部分仍然存在很多有待考察的地方,例如,和上半部分的关系问题;是否需要分章的问题;何为主题的问题;如何解释“青昏”、“其名”的问题;“道”、“天道”、“天地”的关系问题;《太一生水》下半部分和《老子》的关系问题,等等,至今为止观点纷呈,在每一个问题上几乎都没定论,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着重对下半部分独立性与整体性的问题展开研究,因为这是其他一切问题展开的前提。笔者认为,《太一生水》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是完全独立的两篇文章,将两者合在一起讨论是很多误解的源头。《太一生水》的下半部分(第9—14简)是一个整体,没有必要在其内部再分章节,可以命名为“天道贵弱”篇。在竹简编联上,笔者认为不必改动最初整理者的方案,⑤而且应该像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那样将其整合起来。 这里,依照我们的理解,先列出“天道贵弱”篇本文并作出白话翻译,以便讨论的展开(数字代表简号,“■”表示墨块,“〔 〕”表示补字)。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积于〔弱。〕□□□□□□9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请问其名。以10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11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⑥故讹其方,不使相〔当:天不足〕12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于□。不足于上〕13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14 天道专门扶持弱小的一方。也就是故意削弱有成者以帮助新生者,把从强大一方削减下来的部分,增加给〔弱小的一方。〕□□□□□□脚下的土地,其实质是土,人们给它的名称是“地”。头上的天空,其实质是气,人们给它的名称是“天”。“道”亦不过是天道的字而已,请问天道的名(实质,亦即原理和作用)是什么?依道行事的人一定要托道之名(即依赖、遵循天道的作用方式),就既能成事又能长寿;圣人做事也一样要托道之名(即依赖、遵循天道的作用方式),就既能成功又不伤身。你看天与地,其名(土和气)其字(天和地),相互间属于争竞的对立方,所以天道就有意交错其位,不使两者〔对抗。因此,(天下的地理形势呈现为)当天空〕在西北部位有所不足时,下面的土地就变得高而强;当土地在东南部位有所不足时,上面的天空〔就变得□□□。天道的规律是“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一、《太一生水》下半部分是一篇独立的文章 第9—14简为何会和第1—8简(我们称之为“太一生水”篇)放在一起,成为《太一生水》的一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郭店楚简最初整理者的依据显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上下两部分竹简形制和抄写笔迹相同。不过,这不能成为绝对的理由,因为从竹简形制和抄写笔迹上看,《太一生水》和郭店楚简《老子》丙篇也完全相同,但郭店楚简的整理者还是慎重地把两者区分了开来。第二是认为《太一生水》的思想具有一致性,内部完整而统一,不可再分。之所以有这种想法,首先,可能与“太一”和“道”相关的思路有关系。郭店楚简整理者给《太一生水》所做第一个注是“太一,在此为道的代称”。然后引用了以下两段文献: 《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成玄英疏:“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 《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⑦ 其实,《太一生水》上半部分并无“道”字,而下半部分出现了“道”,即“天道贵弱”、“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这个“道”究竟如何解释,是有争议的,只有一部分学者将“太一”和“道”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道”是“太一”的字,⑧但下半部分并没有再提到“太一”,很难确认下半部分的“道”是在延续上半部分“太一”的话题。《吕氏春秋·大乐》说“太一”是“道”的名,而《太一生水》则说“青昏其名”,如果理解成“青昏是其名”,就成了“青昏”是“太一”的名,如果把“青昏”视为“请问”的假借,读为“请问其名”,就成了请问“太一”的名,这样,就和《吕氏春秋·大乐》所说“太一”是“道”的名有很大距离,因此,《吕氏春秋·大乐》不能成为解释《太一生水》的有效证据。 有学者力图从“天道贵弱”的角度打通《太一生水》的前后文,例如,王博《〈太一生水〉研究》认为“天道贵弱”是《太一生水》的主旨,因为在《老子》⑨中,有很多水的论述,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第78章,第187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第20页)他提出: 老子对“水”的认识,主要是集中在“柔弱”上面的。根据“弱者道之用”的认识,柔弱被认为是道的性质,所以在这一点上,水“几于道”。这里包含着的一个认识是:在世间的万物中,水是最接近于道的东西。在我看来,这种认识已经为《太一生水》把“水”置于突出的位置奠定了基础。而同时,水的柔弱的性质也合乎该篇“天道贵弱”的主题。⑩ 也就是说,他认为《太一生水》把水置于那么高的地位,不光是为了说明天地等由水构成,也是为了说明“天道贵弱”的现象。这样就能把上半部分的水和下半部分的“贵弱”有机关联起来。不过在我们看来,《太一生水》上半部分所描述的水,只是宇宙生成的重要关节和要素,和柔弱没有任何关系。而下半部分的“天道贵弱”也不能简单等同于《老子》的柔弱观,《老子》强调的是柔弱所能发挥的作用,即“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第78章,第188页),“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老子》第43章,第120页),或者强调其谦卑、处下、不争之品性。而《太一生水》的“天道贵弱”并非因为崇尚柔弱而提倡谦卑不争。从“天道贵弱”的下文“削成者以益生者”看,这里的“贵弱”其实是压制强者、扶持弱者之意,也就是《老子》“损有余以补不足”(《老子》第77章,第186页)之意。(11)因此,“弱”在这里不是指“弱”的特性和作用,而指的是弱的一方。可见,试图通过“天道贵弱”打通《太一生水》全文是不合适的。 也有学者关注《太一生水》中那些两两相应的要素,如廖名春注意到“天”、“地”在《太一生水》中频繁出现,“不但简九至简十四是天地对举,简一、简五、简七也是如此。其神明、阴阳、寒热、湿燥、缺盈、成生、强弱、上下,都是两两成偶、正反相对”。(12)因此,他甚至提出,“天道贵弱”前可以补为“地道贱强”。应该说这是受到《太一生水》上半部分影响而导致的惯性思维。上半部分天地、神明、阴阳、寒热、湿燥、缺盈这些两两相对的因素,是以“太一”为首的万物生成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这些现象相反相辅,共同构成了时空及宇宙运行的基本原理。而下半部分虽然也出现了天地、上下、强弱这些对立元素,但重心已完全不同,即论述的是天地上下之间如何因争竞而导致强弱消长,而“天道”又如何通过“贵弱”的原理在天地上下之间建立平衡。所以,并不能因为都有“两两成偶、正反相对”的因素,就说上下文是彼此关联的。郑吉雄也指出上半部分有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下半部分有天地、名字等对偶现象,认为《太一生水》全文以“无名”、“有名”为界别,“无名”者,太一、天道,藉天与水之“反辅”而显;“有名”者,即上述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名字这些相对相当之事物,藉由相辅相激,周而复始。“‘道’是超越于存有界的根源,‘反辅’是在无名之‘道’对于‘天地’的绝对的作用下,‘天地’反过来体现了‘道’的存在;‘相辅’则是‘天地名字并立’后,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在存有界的层次上,二元相对的互动”。(13)然而,下半部分的天地、名字固然属于“有名”的范畴,但其内容看不出有刻意要与“太一”这种“无名”相对应的意思,天道则很难仅仅归于“无名”,(14)天地、名字之关系也不能用相辅相激,周而复始来形容。李零也有类似观点,他说:“简文第一章(即第1简到第8简)已讲过道所包含的若干二元对立,现在则是讲这些二元对立中的弱方总是受到‘天道’的惠顾。”(15)这个论断有模糊之处。首先,《太一生水》上半部分并无“道”字,其次,下本部分的“天道”和“太一”不能等同。如笔者所反复论述的那样,即便出现二元对立的因素,《太一生水》上下两部分在讨论这些二元对立因素时,其重心也是不同的,不具备延续性。 其实早就有学者怀疑上下两部分是否可以合为一体。例如,比利时学者戴卡琳指出: 除去这一行(第9简),其余两大段的内容相对连贯:前者(竹简1—8)是关于某种宇宙生成的次序,既长于也不同于《老子》中的,但类似于其它文章。后者(竹简10—14)是更加艰涩的一段。它在一个更加抽象的高度进行联系,大谈命名、事功、避害以及圣人的地位等等。两段文字唯一似乎相同的地方:运动(无论是宇宙论的还是更加现实的)的完美次序是基于一个静止的、空虚的中心,即连续的、可见的秩序的不可见的强大主宰。(16) 可惜的是,未见戴卡琳后来有进一步的论证。我们接受戴卡琳应区别对待的观点,但不同意她将第9简另外考虑的主张。此外,如果说上下部分存在相通之处,我们和戴卡琳的认识也有所不同,更为重要的相似在于思维方式,那就是从天道到人道,限于篇幅,本文不作展开。(17) 明确提出《太一生水》应该分作两篇者,是丁四新。他说: 竹简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讲太一如何生成天地万物的具体过程。这个“太一”,一方面是实体性的,且具有它的个体性特征;另一方面它又超越性地流行于生成的万事万物当中,是万物的母根和本经。第二部分的文本从其叙述特征来说,与第一部分并没有语路上的相续和关联。而在思想内容上,主要谈论的是“天地名字”的问题。它包括天地的构成,天地名字的内涵,以及天地名字的具体功用:以“道”(字)从事而以“青昏”(名)长身,以及以其解释中国大陆地势的成因等。这也与第一部分的思想内容颇不一样。因此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看,《太一生水》第一部分(前八支竹简)和第二部分(后六支竹简)并没有同篇的理由。我认为还是把它们一分为二较为恰当,前八支竹简仍名为《太一生水》,后六简则更名为《天地名字》。其中《天地名字》篇可能原由两章组成,第9号竹简及其后所缺之简构成一章,第10至14号竹简构成另一章。(18) 丁四新敏锐地意识到《太一生水》的前后两部分其实差异性要大于一致性,两者间很难找到前后连贯的主题,不存在思维以及叙述上的连续性。与其硬性组合为一个整体,还不如分开更为合理。我们认为这一见解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丁四新将《太一生水》分为两篇的立场并不是很坚定,他在一处注释中又提出: 第9号竹简与其它五支竹简,在内容上颇不协调,我甚至怀疑它不是属于这一部分文字的。严格说来,应该把《太一生水》现有的十四支竹简分为三个部分,前八支竹简为一部分,第9号竹简单独作为一部分,后五支竹简又作一部分,各部分的关键词和中心内容不同。(19) 也就是说丁四新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太一生水》应该分为三个部分,除了《太一生水》篇、《天地名字》篇之外,甚至还有可能存在《天道贵弱》篇,只是因为竹简残断而不见了。这就是他在论述《太一生水》下半部分时,几乎不谈第9简“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积于……”这部分内容的原因。对于他来说,第9简是个尴尬的存在。虽然勉强放入《太一生水》下半部分,但在思想上与第10简以后部分不相融洽,只能选择回避。 丁四新虽然认为《太一生水》内部应该分为上下两篇,但他提出这两篇分属两种不同的宇宙论思想,这两种宇宙论都流行于当时的楚地。可以说,仅仅在应该将《太一生水》剖为两篇这一观点上,笔者支持丁四新,但在思想内容的理解上,完全不同于丁四新,不认为《天道贵弱》篇是一种宇宙论,而只是叙述了一种天道的作用和原理,并通过从天道到人事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要求人必须接受这种作用和原理,展示的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道家思维。(20) 因此,将《太一生水》上下两部分当作一个整体,只是郭店楚简最初整理者一个暂时的、权宜的处置,然而一旦定型,就造成一种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势。其后果是,学者们很少去怀疑这种处置的合理性,反而千方百计试图为文本内部思想的统一性寻找证据。下半部分的内容成了上半部分《太一生水》篇的辅助材料或注脚。我认为这正是《太一生水》的研究歧义迭出,难以整合的原因,也是上半部分备受关注、下半部分不受重视、难以深入的原因。既然《太一生水》上下两部分的差异不可否认,不妨后退一步,先视其为不同的文章,然后探讨下半部分是否存在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论述。打开和《太一生水》上半部分的硬性连接,或许正好能够化解《太一生水》研究中存在的许多误解。 二、《太一生水》的下半部分是一个整体 《太一生水》上半部分是一个整体,这点没有人怀疑;然而,下半部分是否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却始终存在争议。这一方面是因为9号简和13号简均有残断,(21)导致了能否编联和如何编联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于“天道贵弱”和“天地名字”的关系理解不同,导致了分歧的出现。 《太一生水》的最初整理者将第9号竹简单独列出,可能是因为觉得此简难以与其他五简拼合。李零则把下半部分所有6支竹简拼接起来,合为一章: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于弱,□于□〕。9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10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11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讹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12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于□。不足于上〕13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14(22) 郑吉雄同样将这6支竹简拼接起来,视《太一生水》下半部分为完整一章,但9号简的最后部分,他处理为“积于〔弱〕……”(23)即怀疑其后面有缺简。丁四新虽然也按最初整理者的顺序排列,但如前所述,他将10号简以下部分命名为《天地名字》篇,而将9号简单独列出,称为《天道贵弱》篇。李锐也提出最初整理者的编联是可取的,不过他把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完全整合为一体,形成如下格局: 君子知此之谓〔圣。夫地道贱强而〕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资于〔弱;因时以成万物〕。(24) 在“天道贵弱”前补“地道贱强”,是接受了廖名春《试论郭店简〈太一生水〉篇的缀补》的见解,补“因时以成万物”则显然受了《太一生水》上半部分的影响,认为“地道”、“天道”也是促使万物生成的两种“力”。其实如前所述,《太一生水》上下两部分重心完全不同,下半部分的“天道”虽然可以视为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并非促使万物生成,而是在通过损益维持平衡上发挥着作用。可以确定的是,从“天道贵弱”开始,文章的重心已经完全转移了。 刘信芳《荆门郭店楚简老子解诂》和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均主张把第9简放到第12、13号简之间,这里引陈伟的释文: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请问其名,以10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11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尚]。□□□12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积于〔弱。是故天不足〕9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不足于上〕13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14(25) 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的编联建立在对刘信芳和陈伟的批判基础之上,并编为两章,分别命名为“名字”章与“天道贵弱”章: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请问其名。以10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11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尚。〔天不足〕12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26)■〕13(“名字”章)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是故,不足于上〕9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14(“天道贵弱”章)(27) 也就是说,裘锡圭认为第13简下面缺三个字,然后就是标志一段结束的墨块。他指出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编联的失误在于:第一,9号简下端当补7字,陈伟仅补了6字。刘信芳《荆门郭店楚简老子解诂》则多加了一个没有必要的“也”字(即“积于〔弱也。是故天不足〕”。第二,12号简“不思相尚”后面三字空而未补,显然是因为找不到适合上下文的字。(28) 我们认为,就刘信芳《荆门郭店楚简老子解诂》和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存在的问题而言,裘锡圭上述这两点指正很有道理;但并不因此证明其编联和分章就一定正确,因为裘锡圭分作两章的内容显然是相关的,没有必要被人为分开。“名字”章中的“〔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正是“天道贵弱”章“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的现实写照。李零已指出这一点: 我感觉,裘文所谓“天道贵弱”章和“名字”章,它们主题相同,在内容上是一个整体,与他所谓“太一生水”章有较大区别,其共同主题是“损有余而补不足”。(29) 李零还认为,以简10“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作为“名字”章的开头,文气显得比较突兀,不像是一章的开头。如果让9号简单独作为一章,又短了一些,不如放在开头位置,在文气上也没有什么不适当。(30) 实际上,裘锡圭对于自己的编联存有疑虑,他指出: 最后还应指出,我们所分的第二、三两章原来只是一章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斥。作为我们第二章末简的13号简,下端残去的一段可容纳七个字。除去要补给“其上□□□”句的三个字,还剩四个字的地位。如果补上“人道贵强”之类的四字句,文义就可以跟我们的第三章首简开头的“天道贵弱”连上。不过在一章之内,先极力强调天地是物,接着马上把“天道”当作“道”的同义词来用,总显得有些别扭。所以我们还是把它们分成了两章。(31) 我们认为,造成《太一生水》下半部分会有各种编联和各种分章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到上半部分“太一生水”篇的牵引。第二,对《太一生水》下半部分是否有共同主题存在分歧。第三,对“天道贵弱”、“天地名字”、“托其名”以及圣人的作为、中国特殊地理形势这些不同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有机关联存在分歧。我们的结论是,第一,《太一生水》下半部分不是单独一章,而是单独一篇,其文意诠释不应该受上半部分“太一生水”篇的影响。这一点在前文已有论述。第二,《太一生水》下半部分存在着共同主题,那就是按照“贵弱”的天道论去指导人事,以期达到“事成而身长”、“功成而身不伤”的最佳效果。第三,“天道贵弱”、“天地名字”、“托其名”以及圣人作为、中国特殊地理形势这些不同元素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可以找到有机关联。限于篇幅,后面两点将另文详细论述。(32)正因为不能把握共同主题,不能合理解释这些不同元素之间的有机关系,才会出现既已分为两章又觉得应该合为一章的裘锡圭的观点,以及既已合为一章又觉得应该分为两章的丁四新的观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觉得李零将下半部分整合起来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对第9简、第13号简残缺部分的七个补字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不接受他将第9简以下部分视为《太一生水》之一部分、将“道”理解为“天地”之字、将“青昏”理解为“天地”之名的观点,反对他从“无名”去解释“道”,从数术层面宇宙论去理解《太一生水》全文的立场。 总的来看,《太一生水》下半部分的叙述逻辑是,先提出原理,即“天道贵弱”,然后对其原理作出阐述,那就是“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积于〔□〕”。接着,“天道贵弱”篇以“天地”为例,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凡是“物”(天地是物之大者(33))都必然有其名称,有其实质,存在着对立的一面和争竞之可能。“以道从事者”和“圣人”不能站在“物”的层面,而要站在“道”(这里实际上指“天道”)的高度,按照“天道贵弱”的原理去做事,这样就会起到“事成而身长”、“功成而身不伤”的神奇效果。接下来,“天道贵弱”篇再以中国特殊的地理形势为例,做出生动的比喻,“〔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天道在发挥作用。文章最后,再次强调天道作用于天地的表现,那就是“〔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裘锡圭的《〈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中“天道贵弱”章,看上去构成了关于“天道贵弱”原理的完整描述,而且可以和“名字”章有关“天地”的论述对应起来,的确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原理的描述置于文章最后,那么,前文“以道从事者”和“圣人”所要托的“名”便无从说起,这也是我们没有赞同裘锡圭编联与分章的原因。 在证明了“天道贵弱”篇是一个整体之后,还有必要深入剖析“天道贵弱”篇的思想结构,在“天地”、“天道”、“青昏”、“名字”、“托其名”、圣人之作为、中国特殊地理形势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要素和“天道贵弱”这一主旨之间建立起没有矛盾的有机关联。就结论而言,笔者认为,“道”和“名”均需从“天道”的角度去理解,“道”指的是“天道”,“名”指的是“天道”的原理与作用。从天道至人道是此篇基本思路,由特殊地理形势引申出的“天道贵弱”是原理,政治上的成功与生命的长久,是实际的功效。“天道贵弱”篇与《老子》第77章有着密切关系,但究竟是在“天道贵弱”篇基础上形成了《老子》第77章,还是“天道贵弱”篇属于对《老子》第77章的阐发,还很难断定,详细论述,笔者已撰成另一篇论文——《〈太一生水〉“天道贵弱”篇的思想结构——兼论与黄老道家的关系》,敬请关注。 注释: ①例如,邢文编译的《郭店老子与太一生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几乎不涉及第九简以下部分。这种情况从《太一生水》的一些研究综述也可以看出。参见陈丽桂:《〈太一生水〉研究综述及其与〈老子〉丙的关系》,《汉学研究》2005年第2期;谭宝刚:《近十年来国内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②笔者所见,做过较为系统注释与整理的有:刘信芳:《荆门郭店楚简老子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之“附录一太一生水”;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见《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魏启鹏:《楚简〈太一生水〉笺注》,见《楚简〈老子〉柬释》,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见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笔者以后引用时分别标出;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刘钊:《郭店竹书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郑吉雄:《〈太一生水〉研读》,2010年11月17日于荷兰莱顿大学的报告。 ③参见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参见丁四新:《楚简〈太一生水〉第二部分简文思想分析及其宇宙论来源考察》,《学术界》2002年第3期;丁四新:《楚简〈太一生水〉研究——兼对当前〈太一生水〉研究的总体批评》,见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前文实际上是后文的一个章节,因此,我们在引用时,基本上以后者为准。 ⑤这个方案其实也是由裘锡圭确定的。参见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第243页。 ⑥庞朴先生认为,此处当读为“天地名字并,并故……”,因为“并”字与前后文合韵,可备一说。庞朴先生并未将此说形成文字,由李锐记录下来。参见李锐:《郭店〈太一生水〉补疏》,见李锐:《新出简帛的学术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9页。 ⑦参见《太一生水》释文之注释[一],见荆门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25页。此书未详细标明哪一篇由谁注释,故无法标明注释的作者。 ⑧参见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第389页;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第229页;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第249页。 ⑨本文所引《老子》,均见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引此书不一一出注,页码附于引文之后。 ⑩王博:《〈太一生水〉研究》,见王博:《简帛思想文献论集》,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11)与“贵弱”相似的用法,还有“重弱”、“持弱”等,如《黄帝四经·经法》有“以刚为柔者活,以柔为刚者伐。重柔者吉,重刚者灭”。参见陈鼓应译注:《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40页。陆贾有“怀刚者久而缺,持柔者久而长”。参见陆贾:《新语·辅政》,见王利器撰:《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3页。不过这也都是柔弱胜刚强之意。《文子·九守》有《守弱》篇,说的是谦卑之道。 (12)廖名春:《试论郭店简〈太一生水〉篇的缀补》,见廖名春:《出土简帛丛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9页。 (13)郑吉雄:《〈太一生水〉研读》,2010年11月17日于荷兰莱顿大学的报告,第11页。 (14)天道其实是介于“无名”与“有名”、“无形”与“有形”之间的概念。和“道”一样,“天道”具有绝对性、公正性、恒常性、权威性,是人需要追随、取法的榜样。同时,“天道”又可以被人切身感知、认识、乃至直接效仿,在可感知这个层面上,“天之道”和“物”有类似之处。参见曹峰:《论〈老子〉的天之道》,《哲学研究》2013年第9期。 (1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页。 (16)戴卡琳:《〈太一生水〉初探》,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341页。 (17)参见曹峰:《〈太一生水〉“天道贵弱”篇的思想结构——兼论与黄老道家的关系》(待刊)。 (18)(19)丁四新:《楚简〈太一生水〉研究——兼对当前〈太一生水〉研究的总体批评》,第234、203页。 (20)丁四新用“青昏”指代天地未生之本原,让“道”屈尊为形而下的过程、条理、法则,有过度诠释之嫌。参见曹峰:《〈太一生水〉“天道贵弱”篇的思想结构——兼论与黄老道家的关系》(待刊)。 (21)其实12号简也有残断,但可以据上下文补出缺字。 (22)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2—3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23)郑吉雄:《〈太一生水〉研读》,2010年11月17日于荷兰莱顿大学的报告,第2页。 (24)李锐:《郭店〈太一生水〉补疏》,第238页。 (25)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第228页。 (26)裘锡圭说这三字似应补作“高以强”。参见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第252页。刘钊亦同,参见刘钊:《郭店竹书校释》,第47页。廖名春认为这三字既要避免重复,又要考虑与上下文协韵,所以,当补为“厚而壮”。参见廖名春:《试论郭店简〈太一生水〉篇的缀补》,第105页。 (27)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第245、247—248页。 (28)需要指出的是,后来陈伟修改旧说,接受了裘锡圭的编联,但没有接受他的分章,也就是说他认为第13简下面不存在标志一段结束的墨块,而是可以直接下连第9简。参见陈伟:《郭店竹书别释》,第29页。到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则完全接受了裘锡圭的编联和分章,不同之处在于第13简下面没有设计标志一段结束的墨块,可能暗示此处有缺简。参见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第160页。廖名春坚持刘信芳《荆门郭店楚简老子解诂》和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之编联的合理性,而且认为第12简“不思相尚”后面应该补四字,即“地道贱强”,从而与9号简开头四字“天道贵弱”相配合。参见廖名春:《试论郭店简〈太一生水〉篇的缀补》,第98页。但细察图版,第12简后面只残缺三字,而且“地道贱强”四个字的字体都很大,难有容纳空间,所以此说难以成立。 (29)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30)参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31)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第254页。刘钊的编联和裘锡圭完全相同,但没有分为两章。13号简下端作“其上〔高以强〕”,未补余下四字,就直接连接9号简开头的“天道贵弱”,应该说存在问题,参见刘钊:《郭店竹书校释》,第47页。 (32)参见曹峰:《〈太一生水〉“天道贵弱”篇的思想结构——兼论与黄老道家的关系》(待刊)。 (33)如《庄子·则阳》说:“天地者,形之大者也。”参见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913页。“超长生命之水”的后半部分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章节_太一生水论文
“超长生命之水”的后半部分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章节_太一生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