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融入高校相关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论文

乡土文化融入高校相关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艾琛

摘 要: 创新源于素养,创业依托能力。基于高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遴选乡土文化中优秀的乡贤文化、供销合作社文化以及农业诗歌文化,融入高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打造涉农特色明显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活动模式和体验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学”渠道,有效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方式,将乡土文化引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逐步加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素养,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涉农人才 创新创业 引进来 高校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要求,“推动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加强青年就业服务,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1]”。高校涉农专业学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作为新时代高校,应紧跟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服务“乡村振兴”,围绕“农”字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三农”特色的乡土文化,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双创”教育,在涉农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上着力培养具有服务乡村建设担当素养、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能力的新时代工匠,培育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促进乡村的振兴发展,为农村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高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

高校涉农专业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当前,高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农业农村相关知识,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品格修养,能够投身农业农村经营服务与管理,充分运用农业农村资源进行创新创业,具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和有意识、有素质、有能力、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三有四得”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涉农专业人才。

1.1 意识层面的培养目标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意识层面的培养目标在于学生农业创新发展理念和农业自主创业意识的思想养成。服务“三农”奋斗目标的树立,认清个人的职业理想同社会发展的关系,自觉将自身的创业梦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具有“三农”发展的创新思维,为“农”服务的坚定信念,构建清晰且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目标,树立起“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服务“三农”情怀;形成敢于创业、乐于创业的思想理念。

1.2 素质层面的培养目标

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素质层面的培养目标在于学生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团结奉献、投身农业的创业精神和素质培养。熟悉涉农类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的理论和方法;了解涉农行业快速发展变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修养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在创业过程中继承优秀的道德品质,秉承正确的创业观念,促进良好“三农”创业风气的形成。

1.3 能力层面的培养目标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能力层面的培养目标在于实现学生准确清晰地对职业生涯展开规划,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培育。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常用软件,掌握涉农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注重创业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掌握涉农专业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技能;具有小型农村企业经营、农业农村美化设计、农业规模生产管理,农村旅游开发等创新创业能力。

2 遴选优秀乡土文化涵养高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第一,创新实践方式方法。围绕乡土文化组建社团,如“校园合作社”“乡贤研习社”“乡村诗歌朗诵社”“乡村振兴调研社”等涉农类文化社团,让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深化对乡土文化的认识领悟;此外,开展乡贤、供销合作社以及农业诗歌文化相关的主题探索活动,帮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创新创业的精神素质,在合作中践行创新创业的技术技能;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实践,让学生在乡贤创办的企业或者供销合作社的下属企业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全面认识农村,通过自身的探索和感悟,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内涵,感受乡土文化中创新创业的优秀精神品格。

过去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各高校之间联系较少,各高校辅导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不利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虽然也曾通过互动来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但由于次数以及深度等因素影响,辅导员工作质量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在新媒体下,可以实现各高校之间的有效联系,辅导员之间也能及时分享思想教育工作的心得,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辅导员在以自己视角审视学生群体思想发展变化时,往往会受到个人主观思想的影响,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在高校辅导员之间相互有了联系之后,就能实现辅导员之间的充分交流,能更科学地分析学生的思想变化,共同探讨应对策略,真正做到科学化的引导。

2.1 乡贤文化

“乡贤”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刘知几所著的《史通杂述》中:“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由此可见,“乡贤”最初是指在本乡本土具有优秀道德、崇高品行、突出能力且积极主动奉献于乡里公共事务,被本地民众推崇尊重的贤达人士,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乡贤”的内涵更加丰富充实,现当今,用自己的学识、经验、技术、财富、人脉等资源服务于本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的精英人物,构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乡贤”。乡贤群体既可以是生于乡长于乡的本土人才,也可以是年少离家衣锦还乡的爱乡人士,还可以是在外闯荡回报乡里的感恩人士,他们都具有崇高的道德和良好的口碑,而“乡贤文化”正是建立在乡贤群体的基础上而兴起的乡土文化现象,它是“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乡风文明、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2]”。乡贤文化整合了乡贤群体所拥有的知识、观念、理想、道德、才能等,是蕴含着乡贤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道德力量和气息的一个文化复合体,包含着重视生态、讲求民主、崇尚家风、乐善好施、情系乡里、诚信友爱等优秀道德品质,具有地域性、典型性、楷模性的特点。

“想要干事、想出政绩无可厚非,上一任的举措如果不符合当前实际,也应及时纠正;但不能为了出政绩都要自己另搞一套。各级领导干部不妨想一想,实现转型升级,关系地方发展全局和未来方向,怎能像儿戏一样改来改去?如果一任市长一张蓝图、后任急于否定前任,发展如何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新官不理旧事”现象对转型发展的巨大危害。

2.2 供销合作社文化

1918年8月,北京大学胡钧教授指导学生创办“北京大学消费公社”,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合作社事业的开端。经过逾一个世纪的发展,伴随着供销合作社发展而逐步形成了时代特色鲜明、行业特点凸出的“供销合作社文化”,这是供销人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已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供销合作社孕育的是“献身革命、不畏艰难、敢于创新、勇于牺牲、前赴后继、乐于奉献”的“南区精神”;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供销合作社的文化精神内涵是“艰苦奋斗、勤俭办社、心系群众、诚实守信”的“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随着供销合作社的转型升级及时代的发展变迁,新时期的供销合作社精神是“为农、诚信、创业、合作”[3]。供销合作社文化体现的是扎根农村、服务乡里的为农奉献精神,坚持不懈、敢于奋斗的为农拼搏精神,诚实守信、恪守信誉的为农服务精神,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为农献身精神等核心内涵。

2.3 农业诗歌文化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浸润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先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有了记录歌颂农业生产活动的诗歌,有的古诗词中描绘了农业的生产器具,有的对农业作物进行了细致描写,有的阐述了农作物的生产方式,有的对农业生产者展开了赞美,有的则对乡村环境和景观做出了描摹等,表达了文人墨客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田园静谧生活的追求。仅《全唐诗》中涉及“麦子”的就有300多首,清代乾隆皇帝涉农(包括林木、花草等)诗即达100多首,近现代涉农诗文也不少[4],透过传统的农业诗歌文化,歌颂了农业生产者甘于艰苦、执着奋斗的素质,认识了农业农村的美好环境和生态景观,了解了现代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传递着乡土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

3 乡土文化融入高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

艺术创作是灵活而多变的。这些年,无论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还是情感表达,都在不断变化。除此之外,同一首民族声乐作品,演唱者不同,风格也存在差别,但不影响情感表达。民族声乐表演者倾向于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演,并赋予欣赏者以想象空间。民族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注重自身情绪变化,情感随着歌词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使表演过程更加生动,更富想象力。以知名民族声乐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例,优美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会使听众的脑海中浮现歌曲中的画面和场景,以此拉近演唱者和受众的距离,帮助后者融入到声乐表演中,与表演者产生情感共鸣,真正将这首作品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3]。

首先,充分发挥优秀乡土文化对学生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学生涵养创新创业意识,树立清晰的奋斗目标。乡贤文化中蕴含的情系乡里、感恩母土、热爱家乡的情怀;供销合作社文化包含的扎根乡土、倾情为农、无私奉献的精神;农业诗歌中描绘的美丽乡村、自然景观等,合理利用其中所蕴含的一系列优秀乡土文化价值体系,促进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树立和“一懂两爱”观念形成,让乡土文化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开展的精神源泉和内在动力,使当代大学生逐渐摒弃“追名逐利”“金钱至上”“一切为己”的价值观念,在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上不再片面地追求经济和个人利益,注重将个人的创业梦想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树立起学农、爱农、兴农的决心,建立起为“农”奉献的理想信念和创业准则。

在涉农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传统课堂是创新创业意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

整整一个月,西双没有回公司上班。他在度他的蜜月。在医院里在殡仪馆里度他的蜜月。西双焦头烂额。西双行色匆匆。日子兵荒马乱。生活水深火热。

最后,合理运用优秀乡土文化对学生实践技术技能的培养作用,促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完善齐备的能力素质。在乡贤或供销合作社先进人物创办的企业中挖掘创新思维理念、创业管理流程等创新创业的先进观念和优秀管理技能,利用乡贤资源及供销合作社平台,让学生在其创办的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在实践中亲身感悟乡土文化的内涵魅力,深入了解乡土人士创新创业的具体过程和详尽方法,以名人为榜样,沿着先贤的脚步,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在农业诗歌中探寻创新创业的文化支撑,形成依托乡土文化的品牌农业创新创业项目,升华农业创新创业者的文化底蕴,为创新创业项目增添乡土文化的吸引力。

4 乡土文化融入高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4.1 课程体系建设

4.1.1 管好“第一课堂”,筑牢课堂教学阵地

其次,适当利用好优秀乡土文化对学生道德品质和创业素养的教化作用,帮助学生培育创新创业素质,丰富优秀的道德品质。一是在乡村和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艰苦奋斗、辛勤创业、坚定务实、恪守诚信、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乡贤或供销合作社先进人物,通过亲和力强的乡贤和供销合作社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经验分享,帮助学生理性地认知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激发创新创业活动中的思维灵感,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关注创新创业的道德内核,树立为“农”奉献、拼搏、服务的道德素质,在创新创业的开展中坚守勤奋学习、注重生态的创新思维,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创业精神,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勤俭坚持的拼搏精神;二是透过传统古诗词,了解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及传统农业文化景观,树立将优秀乡土文化融入农业创业品牌的创新思维以及对“三农”的情感认同,形成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实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1.3.1 设备 飞利浦大孔径的螺旋CT,网状热可塑体膜,瓦里安600C/D及23EX的直线加速器,瓦里安Eclipse的治疗计划系统。

一方面,在课程上讲授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之外,注重运用乡土文化对创新创业的意识目标、素质精神进行培育,合理整合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涉农类专业引入不同的乡土文化内容,提升学生对涉农专业的认可度。如在农产品营销与储送、农村电子商务等涉农营销类专业中,教学上引入供销合作社文化中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坚守“为农、诚信、创业、合作”的精神理念;在农村经营管理、乡村综合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涉农管理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中融入乡贤的治理经验分享,助力高校学生推进乡村环境美化和乡村治理升级;在农林园艺技术、农产品栽培与加工等涉农种植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乡村经典诗词,让学生建立起对农业农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认知。

表1 乡土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致力于让创新创业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搭建起融入乡土文化的全方位立体化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在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素质、服务“三农”情怀、专业基础理论、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和知识目标能力的培养上,融入乡贤文化、供销合作社文化、农业诗歌文化,提升学生对涉农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将乡土文化蕴含的优秀崇高精神与创新创业教学结合起来,形成隐性的为“农”服务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技能;同时,开设选修课程,如《乡贤文化》《供销合作社文化》《农业诗歌赏析》等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程,进行学生服务“三农”的文化素质培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乡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4.1.2 完善“第二课堂”,拓展社会实践平台

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信念、管理理念、发展观念、道德品质、处世态度等文化价值体系与高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相契合,将乡贤文化、供销合作社文化、农业诗歌文化融入高校涉农专业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毒性低、内吸附性高等优点,因具有类似体内生物碱(如嘌呤和嘧啶等)的结构,对靶标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常被用做医药和农药的结构组成单元。现有研究表明,含氮杂环化合物在抗肿瘤[1-2]、消炎[3-4]、抗菌[5-6]、抗病毒[7]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目前常采用不同的修饰基团对含氮杂环化合物进行修饰,以期发现可以作为候选药物的先导化合物,促进新药开发和研究。

在涉农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是创新创业意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历程中的精神源泉和智慧结晶,它是本乡本土特有的文化,具有浓厚的乡村历史底蕴和农业文化特征。乡贤文化、供销合作社文化、农业诗歌文化是中国优秀乡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遴选出适合的乡土物质和精神文化涵养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养成。

第二,加强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以校园讲座,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如乡村振兴文化系列讲座的开展,对乡贤文化、供销合作社文化、农业诗歌文化的内涵、本质及发展进行剖析;邀请创新创业的乡贤及供销合作社创业代表人物分享创新创业经验,讲述自身的创业发展历程和各自对创业的理解,让学生在聆听中获得创新创业的灵感和启发,树立绿色创业发展的理念;同时,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如“农产品创意营销”“农村休闲旅游旅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与乡土文化相关的创业竞赛项目,提升学生创业的意识素质和成功率,锻炼投身农村基层创新的思维和创业的能力。

4.1.3 开拓“第三课堂”,构建网络教学模式

在涉农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网络教学渠道的利用是创新创业意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渠道。

充分利用新媒体“两微”平台,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网络教学模式。微博、微信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网络交流手段和媒介,让学生通过对“乡贤文化”“供销夜读”“经典国学诗词”等微信公众号以及乡贤、供销社有关的微博关注,随时随地了解各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土文化,透过简短精炼的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了解国家对农业的发展政策举措,树立绿色生态创业理念,熟悉乡村、供销社创业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延伸课堂教学渠道,传承乡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精神品质,坚定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志向,增长创新创业的自信心,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素质和能力。

4.2 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应有效整合一支服务乡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高素质教师资源优势,组建一批专业技术过硬,文化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好的乡村人才振兴培育师资团队,构建专家、学者、教师三个层次清晰的乡村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在高校专职教授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之外,一是在涉农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纳入人文类教师,为学生提供人文素质的培育和创新创业的教学,在创新创业的教学中合理融入乡贤文化、供销合作社文化、农业诗歌文化的内涵,充实涉农大学生文化道德素养的培育;二是在涉农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纳入专业类教师,团队中的成员可以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涉农类专业教师,也可以是供销合作社行业、企业专家、乡贤、乡土文化学者等,师资团队成员以自身的为农服务经历为案例,将在创业中管理、技术、实践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思维传递给学生,依托团队力量造就更多更好的适用于乡村发展的创新创业专业人才。

4.3 校园氛围建设

高校将乡土文化体验平台的搭建作为乡土文化融入高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补充:建设乡贤文化体验馆和供销合作社文化展示场馆;建立校园文化长廊,将涌现出来的乡贤事迹,供销合作社创新创业的名人故事,农业诗歌等在校园内的文化宣传栏和宿舍、教学楼道里进行宣传展示,介绍乡贤治理乡村典范、名人名言以及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变迁历史、创新创业生产经营模式等;还可以开展“农业诗歌”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浸润在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中,通过农耕器物和传统实物的体验,加深对乡土文化的感悟,强化为“农”服务的理想信念,坚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和合作创新的价值观念,扎实坚守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

康熙帝在位时一贯为政“尚宽”,因而“不生事为贵”的思想便长期盛行官场之中,官员们习惯安逸倦怠,以致到了康熙后期政事重积废弛。而继位的雍正有较为清醒的认识,遂自即位时便一改康熙的“宽尚”政风,推行新政,整顿吏治,力图扭转康熙末年的腐败局面。雍正推行新政的工作十分庞杂,因而更为重视人才,田文镜便是在此时开始被雍正所注意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414/c1001-29209632.html,2017-04-14.

[2]百度百科.乡贤文化[EB/OL].https://baike.so.com/doc/25270624-26275394.html,2019-07-25.

[3]袁春晓.中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反思[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4).

[4]张一帆,张峻峰.古今农业诗文选-献给观光农业建设者与观光客[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 F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98(2019)12(a)-242-04

DOI: 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23.242

基金项目: 2019 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乡土文化融入高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Y201941369)。

作者简介: 艾琛(1990-),女,汉族,江西新余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人文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

标签:;  ;  ;  ;  ;  ;  

乡土文化融入高校相关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