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临床观察论文_钟剑烽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临床观察论文_钟剑烽

钟剑烽

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神经外科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2例,均为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采用急诊介入性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结果:本次选取的32例(32枚动脉瘤)患者急诊介入栓塞均成功。行2个月-2年随访,有神经功能轻度缺失2例,其他呈良好恢复。相较治疗前,治疗后生命能力评分明显增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治疗中应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方案,具较高有效性和安全性,栓塞治疗及时实施,可防动脉瘤再破裂,最大程度保障预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介入栓塞治疗

临床脑血管疾病领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较为常见,有较高致残和致死率,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其病发的主要病因之一[1]。一旦确诊,为避免再次出现出血情况,需尽早开展手术治疗,临床以血管内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方案最为常用,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急诊介入栓塞治疗价值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1-77岁,平均(48.6±8.49)岁,均因突发意识障碍或突发头痛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症状入院,行头颅CT平扫,蛛网膜下腔、颅底脑池或脑内有异常的高密度出血灶。

1.2 方法 全麻,取6F导管鞘经股动脉穿刺置入,用5F造影导管完成全脑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明显显示,并对工作角度确定,造影导管撤除。6F导引导管连接输液袋Y阀(高压),通过路径图,在超滑导丝引导下,在颈内动脉插入,若直接上导管导引插管,难度较大,可经造影导管,先在颈内动脉插交换导丝,再将导引导管引入。高压输液袋与导引导管的Y阀间接两个三通,用于高压注射器连接管连接一个,高压冲洗系统连接一个。分析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相关性,并依据动脉瘤形态,行微导丝和微导管的塑型与成型,针对前交通动脉实施插管操作,有较大难度,向两个相反方向弧度弯微导丝头端,可为微导丝入大脑前动脉提供协助。微导管含Prowler与Exel系列、Tracker系列。通过路径图引导,在工作角度,将微导管在动脉瘤体内引入,尽量放大操作视野,但需确保动脉瘤与导引导管头端在视野内。通过Y阀,微导管与另一高压输液袋连接,实施慢速持续的灌注冲洗操作。

微导管确定到位后,微弹簧圈即可置入,微弹簧圈包括水解脱Orbit与DCS,电解脱EDC、GDC与Matrix。第一个弹簧圈大小需与动脉瘤内径大小一致,特别是宽颈动脉瘤,首个圈可取3D型应用,后依据需要,对小一规格的弹簧圈选择,从外向内逐渐完成填塞操作,致填塞致密。原则上,弹簧圈到位,开始实施解脱前,均需开展造影检查,为保证载瘤动脉通畅,弹簧圈在瘤内,解脱才可进行。依据需要,在对弹簧圈输送过程中,需对微导管张力及弹簧圈调整,特别是大脑中动脉与前交通动脉等路径,有较大弯曲度且较远的部位,此时应观察微导管头端,送入第一个弹簧圈前后,微导管需适当回撤,以防导管张力过大,将动脉瘤顶破。

患者均全身肝素化,初次为3000-4000U,后隔1h,给予前次剂量的一半。一般在第一个弹簧圈置入后,首次应用肝素,患者在置入支架后,可继续实施抗凝操作,应用低分子肝素4100U完成皮下注射,2次/d,共用5-7d,可取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口服,1次/d,共用6-8周;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共用6-12个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指标观察 (1)观察介入栓塞实施情况。(2)生命能力评分:总分100分,优:>60分,生活基本可自理,有轻度功能障碍;良:60-35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有中度功能障碍;差:生活不能自理,有重度功能障碍。(3)神经功能缺损评估: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标准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在SPSS13.0中输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选取的32例(32枚动脉瘤)患者急诊介入栓塞均成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生命能力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x±s,分)

时间 生命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n=32)44.9±5.6 19.9±6.9

治疗后(n=32)56.6±6.2*16.0±4.4*

t7.9212.281

P0.0000.026

注:*P<0.05。

3 讨论

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临床以往通常应用动脉瘤夹闭法,但有较大手术创伤,患者需承受严重痛苦;且部分病例受动脉瘤位置、大小等因素限制,或全身状况差,有手术禁忌存在。随着血管内治疗术近年在临床的广泛推广,渐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救治中应用。有研究示,在欧美国家,应用介入方法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约占80%[2-3]。因安全、术后无痛苦、创伤小,国内许多大型医疗机构目前已将血管内栓塞作为首选治疗动脉肿瘤的方法。

同时,需重视介入过程中的操作技巧掌握,如颅内宽颈动脉瘤为应对难点,可应用重塑形技术,也可用支架对弹簧栓塞辅助的技术。针对宽颈瘤颈明显大于瘤体的动脉瘤,支架辅助技术可靠程度更高,可防范回撤球囊后,仍有弹簧圈向载瘤动脉突入的危险。此外,为防术中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破裂在近期发生者,取第一个弹簧圈置入后,才可全身肝素化,本次研究即用此方案,预后理想。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行2个月-2年随访,有神经功能轻度缺失2例,其他呈良好恢复。相较治疗前,治疗后生命能力评分明显增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治疗中应用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方案,具较高有效性和安全性,栓塞治疗及时实施,可防动脉瘤再破裂,最大程度保障预后。参考文献:

[1] 张全斌,孙继平,张翔,等.Micrus 弹簧圈治疗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初步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7):659.

[2] 王道奎,曲秉坤,王寿先,等.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8):826.

[3] 申敬顺,袁玉新,扬志强,等.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0):1032.

论文作者:钟剑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临床观察论文_钟剑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