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巧向张艺谋说“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艺谋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讯 著名舞剧编导舒巧日前向本报投来对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批评文章。其文如下——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北京上演后,中央电视台曾组织了方方面面的嘉宾来议论这个剧目。主持人反复问每个嘉宾同一个问题:你对张艺谋执导芭蕾舞剧有何见解,合不合适?大家的议论吞吞吐吐。21日晚我看了该剧在上海的演出,今天要借报纸一角说句明白话:当然不合适。
那场议论还带出了两个似是而非的概念,一曰:张艺谋不会跳舞但可以懂舞。一曰:当今是各类艺术大融合的时代。什么叫“懂舞”?舞蹈、舞剧本就是给观众看的,爱看舞蹈、舞剧的都可以说他是懂舞的。但这样一“懂”就可以执导舞剧了?那岂不是舞蹈学院不必开编导班,导演们也用不着化整整四年学什么编导学、编舞法。也许有人会说,张艺谋不是普通观众而是大导演啊。是的,可听说过隔行如隔山吗?
构成一部舞剧的要素有二,即结构和语言。“语言”即“舞”,行内称“肢体语言”,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别于口头语言。“语言”不行找个编舞的来吧,出结构抓总,无非就是弄个戏,张艺谋就这样开始工作了。殊不知“结构”的体现依赖的是“语言”,对语言没有认识,出结构抓总也就只能靠“蒙”了。因为对于一部舞剧来讲,语言和结构是不可分的,在创作中都是你你我我结伴而行的,有关这一点是舞蹈编剧的第一课。
张艺谋不识舞蹈语言,因而对舞剧这一艺术形式的表现心中全然无数,以致说:舞剧的结构越简单越好。其实错了。舞剧界说的是舞剧创作要“简约”,“简约”、“简单”一字之差,可相去实在太远了。没看过舞剧《脖子上的安娜》、《欧根·奥涅金》、《茶花女》、《巴黎圣母院》、《驯悍记》吗?表现复杂的人物情态、深邃的心理体验、错综的性格冲突恰恰是舞剧之所长。“越简单越好”,于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关系过程:女主人公思念那戏子但是嫁了一个老爷这是第一幕,第二幕借戏子来唱堂会两人偷情,第三幕仍是偷情,最终被人发现。尾声两人都死了,下雪。这样的停滞于“写过程”是一切戏剧的大忌。张艺谋在执导电影时显然十分明白这一点,怎么搞舞剧就会勇敢地犯此大忌呢?就因为他不知道他在犯忌,他以为舞剧就该是如此的。这是张艺谋的悲哀,更是我们舞剧的悲哀。一个表浅的、落套的,戏剧动作始终原地踯躅而不见推进的戏,那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由于《灯》剧不是沿着人物性格、人物内心演进的,出现不合情理就成必然。如,第一幕洞房同房双人舞竟是一场强暴,张艺谋肯定懂得这特定情景下的特定人物关系决非是一场强暴,无论是原著还是他自己的电影,这两人的关系在洞房都不会是这样“简单”的。又如,一二三幕女主角与意中人的戏自始至终是偷情,偷情又自始至终一个简单的套路:窥视周围有没有人,没人,拥抱。这不是太粗糙太没戏了吗?张艺谋在“舞蹈”这一他所不了解的艺术形式前懵了。全剧不花功夫开掘人物内心,那就只能将所剩的篇幅随便用来“跳舞”了,点灯舞、婚礼舞,扇子手巾舞,想衬托铺垫出什么?其实这些都是你们舞剧编导在中国舞剧起步的五六十年代很容易犯的傻,是我们舞剧界常自嘲的:好不容易逮着以为可舞的地方了,还不大舞特舞一番!这些“舞”生生地将戏剧节奏拖垮了。
至于“当今是各类艺术大融合的时代”说,它因和“广采博览”说混同而得以流行,随着这流行,当今舞台上出现了不少的“大拼盘”。但,艺术的规律是限制,限制是艺术的磨刀石。芭蕾艺术从杂技、默剧、歌舞中剥离出来,整整花了几代芭蕾人的心血,才最终形成了自己辉煌、独立的语言体系及独特的审美价值。要将它仍回去,那很容易!一幕双人舞的尾段,两位主角窜进窜出将墙纸弄破,意在营造高潮吧。实际观众所见的嘣嘣嘣的声响和布景的被破坏。张艺谋完全知道戏剧的高潮在于将人物的感情合乎逻辑地经铺垫对比推到冲突的顶峰,靠外在的形式、手段去刺激观众的官能,不会有好的效果。在芭蕾舞台上做不到像好莱坞那样让大桥尘埃四起哗啦啦断裂,飞机冒黑烟坠入大海,做不到大楼爆炸轿车翻滚,只能弄那么一点点穿破墙纸撕坏灯笼的小玩意儿,为此而放弃以舞蹈语言来刻画人物铺陈渲染传递感情,值吗?
有人将《灯》剧的不足归结于编舞不好,说这个剧主要问题是没有舞或说没有好看的舞,我以为首先是结构的问题。这样一个结构一个布局一个人物感情线的铺排,编舞者是很难编出什么好舞来的。什么叫好看的舞?中央芭蕾舞团的男女演员们举手捉足够漂亮的了,主要演员技巧完美,双人舞水准全国一流。然正因为“舞”在舞剧中承担的是“语言”的任务,你语焉不详你语意乏味,演员再美举手投足再考究观众仍是很难被感染的。
结尾处不再循例说套话了。舞剧界必定感谢方方面面专家的关心以至介入,让我们谋求更好的合作方式,将中国芭蕾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