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平度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度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双元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东省平度市位于胶东半岛腹地,属青岛市管辖,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县级农业大市,现有人口130多万。平度市从1988年就开始探讨研究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1991年,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正式签订协议,合作创立中德“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项目——平度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这是赛德尔基金会在华12个教育合作项目中唯一为农业培养人才的教育项目。10年来,双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平度市培养了近万名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推动了平度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被称为平度市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山东省教委专门发文在全省地、市进行试点,进行推广。由于合作项目的成功,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先后被原国家教委、教育部、青岛市政府命名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基地、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之一。通过认真考察,笔者认为,“双元制”平度教学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普遍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实施“双元制”办学的实践证明,“双元制”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合于大农业生产对各类合格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生产的概念和内涵在不断扩延,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观模经营已呈必然趋势。“双元制”培训在理论上讲究广而浅,专业技能上要求熟而精。这样,使学生毕业后具备“一广三强”的特点,即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和应变能力强,具有明显的复合型人才特征。这显然是适应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所必需的。如农学、果林专业,以作物种植、栽培为主体,兼学木工、钳工、机修、果品深加工和酿造等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使学生获得综合的谋生能力,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职业培训中重理论、轻实践,甚至专业技能培训单一的偏差。“双元制”培养学生不是以获得学历为目标,而是利用独特的教学手段,培育技术熟练的工人或农民。广而浅的理论学习,熟而精的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职教改革具有普遍意义,有利于端正职业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针对传统职教教学模式的弊端,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和实践。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对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不可能照搬移植。但既然是引进,又不可能脱离。因此,专业的工种设置、专业理论的内容和理论讲授与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吸收德国“双元制”精华,根据其特点,结合中国国情,依据平度实际,我方与德方专家一起,切磋研制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农村“双元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用、实效是该大纲和计划的原则,充分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突出实践的主导地位,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理论教学就按需设置相应的必需课程及课时量。如原有机电专业设有16门专业课程,贪大求全,既繁杂又缺乏实用性。而“双元制”农机电专业中,仅设置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专业实训四门必需的专业主修课,与技能培养相关的内容讲深学透,与之无关的干脆不列入计划,目标集中,针对性强,既简练易行,又指向明确,操作方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坚持阶段性总结交流,对已有计划内容及方式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三年学制中,第一年的任务是进行职业的基础培训,第二年开始专业培训,随后是专门化培训。
二、自编教材系列
根据符合中国国情的“双元制”教学计划的教学要求,不能照搬德国教材,国内又无现成教材可用,学校就组织“双元制”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参考中德双方的有关教材,自编教材。该教材既要合乎“双元制”要求,又要适合当地实际。这在教学的创造性上,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教材编写时,有对德国教材、国内有关教材的摘用,更有按实际需要及教学感受的引伸、归纳和总结。专业课教材的编撰也是他们进行“双元制”试点的重要内容。从1994年开始,该校教师集体编撰的“农村双元制职业教育教材系列”,已陆续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现已正式出版了机电专业教材,一套四册共120.8万字。这套教材突出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富有很大的弹性及灵活性,具有以企业及实践为主的特点,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实用性强,改变了我国传统职业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单元结构,代之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结构。具有这些特点的农学、果林专业的教材系列、教学案例和实训系列也将陆续出版。
三、采取“三点一线”教学方法
“三点”即课堂、实习车间和实习企业。传统职教中,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是分离进行的,往往是在专业理论讲完后组织统一的专业实习。而“双元制”教学实行“三点一线”,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有相通之处。在课堂教学中解决了“应知”的问题,包括广阔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为进修准备的知识等。其目的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是正确的。在实习车间中解决了“应会”,即掌握技能的问题,包括实际技能、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能力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怎样做,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成一“线”是这三“点”的有机结合,相互贯通。专业教学中涉及的每一知识环节的教学任务,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这个顺序过程来完成的。如学习了锻工淬火理论后,学生随即到实习车间完成了淬火工艺的掌握,接着到实习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完成淬火工艺的熟练操作。“三点一线”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一体化效应是显著的。
四、层层递进,螺旋式提高的教学步骤
我国传统的职教模式中,教学步骤为单科独进、分科教学、分阶段实习、单科结业,明显地表现出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上的脱节,也影响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化与提高。而平度市职教中心在“双元制”教学实践中,采取了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循环往复,滚动式前进和螺旋式提高的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小模块、大模块反复进行的运转过程。以“双元制”机电专业为例:机电专业教学设置有钳工、车工、水暖、锻压、焊接、机修、电气等7个工种,备有9个专业实习车间。所谓小模块,是指教学中,对某一工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涉及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都必须由课堂到实习车间再到企业,以“三点一线”的方式组织教学。在这个小模块中,“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大模块,就是在每一小模块(共7个小模块)完成之后,进入下一步的教与学,又是从一个工种开始,将7个工种全部轮换一遍。下一轮与上一轮形式相同,但有质的区别。理论要求相应更深,技能要求相应更高。就这样,由小模块到大模块,再回过头来由小模块到大模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逐步提高技能培养层次,最终达到教学计划中设定的熟练精确的程度。这是“双元制”教学独具特色,富具成效,具有实际意义的最好体现。这与我们传统职业教育的分科教学、分阶段实习、单科结业,有质的区别。可以说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在教学上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模式,虽然职业教育实践课时比普教多,但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问题,“双元制”教学解决了这一弊端。
平度市职业中专分校是1979年由普通高中改办的全市第一所农业技术中学,现有农学、果林等6个专业,在校生1180名,1995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该校开办以来,立足于平度是一个13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市这一现实,始终坚持以搞好为农服务为宗旨,把握市场行情设置专业课程,全面深化办学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1991年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联合举办“双元制”农果专业,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围绕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这一课题,在专业教学安排上注重实用性、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课程设置,坚持以文化为基础、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实习操作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双元制农果专业除开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实训课外,还增加了金工、木工、农机维修、畜牧养殖等实用性强的课程。文化、专业课及实训课的课时比为2:2:6,从而加大了实训课的强度。二是改革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现场教学,做到能在实验实习基地教的不在教室教;能用实物演示的,不用挂图标本;能用电教手段的,不空口说教。三是改革教学内容,即根据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在实用和促进实际生产需要方面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为从事生产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狠抓了三项培训工作:①校内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是通过大量的工件制作和企业培训来掌握,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建成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金工车面、木工车面、机械维修车面、玻璃温室、果汁压榨车间及畜牧养殖教学试验场。年投资30万元用于购置实习材料。并严格按教学实习计划由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然而这种纯消耗的专业实训其代价是昂贵的。后来学校与德方专家协商走产教结合之路,变纯消耗性实习为增产创收性实习,将学生在实习车间作出的桌凳及高档果酒推向市场,达到以职养职、增强学校自身发展的目的。②加强企业实训。学生在校内实习的基础上结合农闲季节定期到农技部门和有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这对学生系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纠正了传统的重校内教学、轻校外实践的偏向,与白埠良种场、外贸种鸡场、青岛啤酒厂、洪山园艺场等21家农场、企业达成合作培训协议,建成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推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作为指导师傅,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③注重专家培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学内容只有与最新的科技实用技术相吻合,贴近生产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使学生学以致用,办学才有活力。尽管该校先后有多名教师赴德国进修,但其所掌握的最新科技面远远适应不了教学需要,学校每年都从山东蔬菜研究所、莱阳农学院、平度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聘请十几名专家教授来校为学生举办蔬菜和小麦模式栽培、养猪先进技术、奶牛发展动态及饲养管理等为期一个月的专家培训班,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科研成果及经营措施。专家培训突出了农技推广、商品生产、市场信息,把新科技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好一技之长的同时多技在身,成为进厂做工、回乡种田、经商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增强了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平度市服装职业高中为了顺利实施“双元制”办学,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突出了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理论课为主体、以专业技能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特色。文化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比例达到了2.5:2.5:5,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加强了技能教育与职业岗位的衔接。在教学中,学校根据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新体系,瞄准职业岗位,强化技能训练,使教学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适应了生产一线对人才的要求,形成了“招得进,学得好、能力强,用得上”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学校充分发挥工厂、商场的实习基地作用,建立起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优化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站在市场经济的高度,提出了以“生产、销售、服务”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思想,并围绕这一新教学思想组织教学。仅以备课为例,老师们在备课中不仅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要“备市场”,市场需求什么,就备什么、讲什么,同时实现了教学“五个合一”:一是教室、车间合一,变一室一用为一室两用,上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时,是教室,上工艺实习课时,教室则成了实习车间,学生的课桌就是缝纫机;二是学生、工人合一,学生在生产实习的时候,既是一个服装技能学习者,又是一个生产者;三是教师、师傅合一,老师在讲台上是教师,在车间则是师傅;四是作品、产品合一,学生把工厂提供给的实习面料做成成品后,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直接推向市场,变成商品,接受市场的检验;五是育人、创收合一,在该校,教学和生产,既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服装技能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因为学生的作品就是商品,从而使学生的实习变消耗型为营利型。因此,对学生的技术、质量要求特别严,达到了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的目的。
为把“产教结合、校企合一”落到实处,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切围绕市场运转,根据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春天安排以春装为主的教学、实习内容;夏季,则以教学、实习夏装为主,以此类推安排秋冬两季的教学、实习内容,这样做,真正做到了市场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做什么,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提高了教学质量。因受经济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服装生产中,经常会出现淡季和旺季,尤其是学校的服装厂,采用的是“零活定做”的形式,在一年四季中,淡旺两季更为明显。根据这一现实,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服装生产出现淡季的时候,校就以文化课、专业课为主;在旺季的时候,就加大专业课的教学、实习时间,这一灵活的教学运行形式,顺应了教学与市场的需要。
由上述三所学校各有特点的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双元制”迥然有别于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
从课程设置看,“双元制”教学模式每个专业均由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专业实训四门课组成,打破我们传统的设立十几门课的状况。这种设置融理论于实践,学理论是为实训服务。实践需要的理论学深、学透,其它的内容少讲或不讲,这四门课最后都落脚在学生的技能、能力上,而不是在理论上得了多少分。
从课时安排看,理论课与实践课大体保持3:7的比例。学生实训的时间远远多于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而且穿插进行,有机融合,不游离,这也是“双元制”与传统职教的重要区别之一。这样做从教学时间上保证了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考试看,每学年一考试,由市“双元制”协调委员会考试小组负责,中间是考查,由学校负责。毕业考要获取4个技能等级证书,如农机专业,需考取农机技工证、钳工证、电焊证、农机维修证,均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如劳动局、农机局等颁发。理论考试合格,再加上这四个证,才能获得毕业证书。这种考试模式体现了“双元制”的多工种培训的特点,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强,就业渠道宽。从平度市教学模式改革的情况看,教学改革必须与考试命题相配套。如果实行了“双元制”教学模式,而在统考或毕业考中仍实行传统的命题形式,显然是南辕北辙。新的教学观必须由新的考试观来检验。这就需要上级主管部门赋予试点学校或县市以特殊政策,用新的考试办法来衡量他们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在这方面,平度市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