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法律学习的指导尝试_政治论文

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学法指导的一点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学法论文,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鱼”作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追求的目标;“渔”作为掌握知识的技能,不仅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视野。

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把学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准确深入地把握教材和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上。前者是如何读书,后者是如何运用。关于指导学生读书,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第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每课的知识点——使知识达到“微观在握”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知识点是由概念和原理构成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全面把握每课讲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而不遗漏,还要准确把握住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处延以及原理的科学内容而不曲解。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点归纳不科学、不完整,丢三落四;比较注重机械记忆,忽视真正的理解和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应按基本概念和原理两大块来整理知识点,以便对知识的把握既清楚又完整;而对概念原理本身侧重阅读分析,以便准确理解。比如高二上册第二课知识的要点是:(一)基本概念:运动、规律、主观能动性、本质联系、实事求是。(二)基本观点及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这一课中,“规律”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应指导学生先反复阅读思考,逐字推敲。俗话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要求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明显划注,通过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外力强加和本身固有的对比分析,说明“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就会自己分析得出:“月亮绕地球转”、“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都是现象,“万有引力定律”才是规律。瓜的大小、多少并不是规律,仅是偶然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才是规律。

全面准确地把握每课的知识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只动眼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而且对每课知识达到“微观在握”,从而为学好全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明确清晰地把握每课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达到“宏观在胸”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都是由一定的知识体系构成的。任何一个概念、原理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让学生准确抓住编者的意图,弄清一框、一课、几课乃至一本书的网络体系,使学生在“整体”中学,这对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实现这一目标通常的做法是指导学生编制知识结构图表。学生在制作图表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弄不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善于把繁杂的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分不清主干和枝杈之间、枝杈与枝杈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处理不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鉴于以上认识,在编制知识结构图表时,我先指导学生理清头绪、线索,把形似孤立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归类,把知识由点到线进而到面贯穿起来,在头脑中确定每个知识点的坐标位置。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编制,再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批评,并提供比较好的编制思路和图表。比如学完高二哲学常识我要求学生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及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制作一份知识结构表。经过筛选,修整,下图比较理想。(图转下页)

长期坚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有利于学生由生动的直观进入抽象的思维,如果学生既能“微观在握”,又能“宏观在胸”,这样对教材知识的把握才能既坚实又概括。关于指导学生运用,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联系实际。学习政治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求学生只记住一些概念和原理,而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运用中常见的现象是:不是机械照搬原理,就是就事论事,不善于取材分析和把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针对上述现象,我在教学中首先坚持理论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科学地阐明基本概念、原理;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有意识地结合国际、国内的热点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外的实际加以分析;最后在教师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明确了这一辩证关系,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认识到伴随我国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等。在教学中,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切实贯彻和运用,也有利于学生把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变成一种习惯。例如:由美国大选而想到资本主义的民主制;由台湾当局所谓“分裂分治”、“双重承认”而想到我国的“一国两制”;由波黑问题而想到民族和宗教处理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和兴衰,等等。从而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

(二)在规范化训练中指导解题技巧

人的大脑皮层的兴奋是与其所受的刺激分不开的,刺激越大,印象也就越深刻。因此,通过规范化训练可克服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丢就忘”的弊病,从而在大脑皮层留下较深的痕迹。但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会举一反三;主观题解答思路混乱缺乏条理性、逻辑性;观点含混,表达不清楚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又向教师提出了在解题技巧上指导学生的必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规范化训练题型主要有选择、简答、辨析、分析说明题这几种,所以对学生的解题指导主要应围绕这些题型而展开。如选择题,有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之分,但解题方法大同小异,按照解答选择题的思维过程,可以概括为“判断、排除、选择法”。第一步,“判断”。拿到题目后,认真审查题干,明确题干的内容和要求,形成正确的判断,这一步是正确解题的前提。第二步,“排除”。在对题干形成正确判断后,排除不符合题干内容和要求的题肢和排除本身与题意有联系,但表述错误或自相矛盾的题肢。这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又如指导学生解答辨析题也有“三步曲”:第一步,对试题所示观点明确正确与否;第二步,说明试题所示观点正确与否的理论根据;第三步,说明坚持正确观点的作用和意义,对错误观点进行批判。如果教师在学生规范化训练中和典型题目举例分析中经常指导解题思路,就能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找到解题的一般方法,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在答题中“得心应手”。

教学实践证明,重视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克服学法中存在的种种弊病,而且教师把“授鱼”与“授渔”结合,也愈来愈受学生的欢迎,并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标签:;  ;  

思想政治课法律学习的指导尝试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