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克林顿经济学与美国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克林顿论文,美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现实的经济发展来看,克林顿总统执政4年多来,美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来讲是良好的;从近期经济状况来看,虽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前景却被人们看好。
总体形势较好,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1993-1996年,美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1%、3.5%、2%、4%。1997年的经济增长率估计约在3.8%左右。可见其经济增长涨落的幅度不大,呈现较平稳的态势。而且,这种低速而稳定的增长已持续了7年多的时间,形成美国战后第三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这也是近些年来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重点。
(二)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1993-1996年,美国的通胀率分别为2.7%、2.7%、2.5%、2.4%,1997年的通胀率约为2.6%。
(三)财政赤字大幅度地下降。克林顿上台前的1992财政年度,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2903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然而1993、1994、1995、1996年四年的联邦财政赤字分别为2903亿美元、1638年美元;到目前为止它的财政赤字已减少了85%以上。
(四)失业率逐年下降。1992年克林顿上台时的失业率为7%,1993-1996年,美国的失业率分别为6.8%、6.1%、5.7%、4.9%,1997年的失业率约为4.6%。5年多内,美国就业人数净增了1100多万。
(五)出口迅速增长。1997年美国的商品和劳务出口在8500多亿美元,比1994年猛增了约1400亿美元。
(六)产业竞争力加强,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重新占领了主导地位。
二
上述这些较好的经济形势不能不说与克林顿经济学的实施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了新凯恩斯主义和克林顿经济学。从理论上讲,新凯恩斯主义其实是一个将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进行了更为广泛“综合”的“新综合”。因而,所谓克林顿经济学不过就是人们对克林顿政府所主张和实施的一系列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的一个统称或代名词。克林顿经济学的基本要义就是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用克林顿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将走第三条道路”。不仅如此,克林顿经济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产业政策的影响,吸收了其中许多有益的东西。克林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不仅仅是将重点放在总量的简单平衡上,而是在考虑总量平衡的同时,更为注重结构问题。因此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或克林顿经济学对经济乃至社会发展问题采取了更为现实的态度。这恐怕也是近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而其实,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极其讲究实用性的。
克林顿经济学从经济政策的实施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实施了较为合理的财政政策。克林顿上台后,大力削减财政赤字,同时,政府和国会达成协议,要在2002年消灭财政赤字,实行平衡预算。因此,克林顿执政以来,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稳步下降,1996年财政年度已减少到1073亿美元,1997年已降至千亿美元以下,政府预算赤字的减少实际上增加了市场的资本供应量,有利于促使长期利率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企业投资。同时,财政赤字的稳定下降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促进了长期利率的下降,推动了投资市场的繁荣。近几年来,虽然美国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在于减少财政赤字,但它并不是采取以前各任总统所采取的简单减少支出的办法,而是采用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增加投资、经济转型和增长战略来增加财政收入;削减国防经费;取消非生产性开支,鼓励私人投资;削减联邦行政开支,财政赤字的减少也成为近年来美国股票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走势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投资市场的繁荣对美国公司吸收资金和扩大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也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货币政策。里根执政初期,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为了制止通货膨胀,不惜把美国经济再次拖进衰退,大幅度提高利率。1987年接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沿用沃尔克坚决反通货膨胀做法的同时,更加强调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在通货膨胀还没有明显苗头的情况下就实行紧缩政策,把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可以说,在货币政策上,克林顿政府所采用的是较为温和、谨慎的货币政策。这一点可以从过去几年美联储的数次利息升降中看出来。近些年来,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执行的是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低增长率和低通胀率的货币政策。每当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时,格林斯潘总是毫不手软地采取坚决措施,紧缩通货对经济实行刹车。实践证明,这一致策对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由于私人消费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大幅度紧缩银根对美国的消费热起到了降温作用,保证了最近两年经济继续沿着低速而稳定增长的轨道运行。
迅速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高新技术迅速开发和应用使得美国的生产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近几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脑技术的普遍运用使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库存的控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限制了物价的攀升。另一方面,生产和市场信息的准确和快速的收集,也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有效地控制了库存的增长,降低了由于生产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一些经济学家指出,1990年美国投到信息业的资本首次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美国已开始进入信息社会。据美国政府统计,1996年,美国用于计算机等信息处理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额达2026亿美元,比1996年的1832亿美元增加了12.5%,是其它工业设备投资的1.6倍,信息技术投资已占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的35.7%。自1993年以来,美国工业取得的增长中,约有45%是由电脑和半导体创造的。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更大的影响是彻底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随着公司内部电脑网络的普及,公司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课题进行攻关,从而大大缩短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时间,网络化还使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对生产、销售和库存随时进行调整,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推迟了衰退到来的时间。
实行以开拓国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政府将传统上一直以提倡“自由贸易”为荣的美国贸易传统转变到目前更体现实用主义的“公平贸易”上来。鉴于经济竞争已成为冷战后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扩大已成为支撑美国经济扩展的重要因素,克林顿政府前所未有地把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对外贸易置于对外战略的优先地位。为此,美国政府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确定了六大重点出口产业。
强调供给政策是克林顿经济学中很独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供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吸收了里根经济学的供给管理政策的有益成分,同时又吸收了日本等东亚国家过去30年经济快速成长的经验。这政策包括:(1)继续保持较低的税率,以刺激商品和劳务的供给;(2)政府机构开始加强对技术开发的投入。1994年,美国成立了由总统任主席的国家科学委员会,其地位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平等,从而把科技工作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3)大幅度增加了对技术改造项目的奖励,设立专门的投资税收信贷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购置高效率的机器设备;对开创性的技术公司提供长期信贷税收基金。(4)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倡终身教育。(5)提高能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克林顿政府几年来一直提倡减少能源消耗,加强防止空气和水污染,保护环境,鼓励废物的回收和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经济政策方面,克林顿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范畴,还涉及到了社会的其他一些领域。例如,实施了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提倡尊重工作与家庭;重视城市建设等。
从当前来看,美国经济还看不到任何衰退迹象,增长仍然强劲。因此,美国一些经济分析人士乐观地认为美国经济已经具有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清楚地看到美国经济走势中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当前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对美国经济前景的过分乐观可能会潜伏下某种危险性,新的投资过热有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形成,从而会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对此,美联储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一再强调防止经济过热是美联储贷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次,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在继续扩大。据统计,1973年至1993年中,美国收入最高的10%的人的财富平均增加了11%,而收入最低的10%的人的实际收入却下降了16%。最近几年来这种差距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再次,日益加重的私人债务将对经济稳定增长形成严重的障碍。目前美国人的私人债务总额已高达12200多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这还包括用于购房的抵押贷款债务。如此沉重的债务必然要影响消费的持续而稳定的增长,从而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严重阻碍。最后,它的外贸赤字仍在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1997年,其外贸赤字仍在900多亿美元左右。
因此,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克林顿经济学的实践在前些年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并在今后两三年内仍将继续影响美国经济,使其继续保持低速稳定的增长态势,但它们是否能够使美国政府完全摆脱周期性危机的阴影,还是个值得怀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