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平的重要内涵及其与效率的关系_收入分配论文

试论公平的重要内涵及其与效率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内涵论文,公平论文,效率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人认为两者一致,相互促进;有人认为两者矛盾,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理论,进而导出不同的实践和结果。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差距过大,据“焦点访谈”报道,珠海市和贵州省晴隆县人均国民收入相差86倍,实际上,人们感觉到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比分布的数字大得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们对公平的理解以及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做法并非不无关系。当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效率的看法上,而在于对公平有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有鉴于此,笔者对公平以及它与效率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一、公平的内涵

公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多层次的涵义。

(一)机会平等。它是指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就业和投资上的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是以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真实享有的各项权利平等为前提的,一个社会如果废除了特权等级制度,消除了职业垄断,所有社会成员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并按同一规则参与竞争,这就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暗含和默认人们天赋能力的差别。因此,机会平等对于天赋能力不同的人来说,事实上是不平等的。但是,只要社会限制起因于遗产继承、人为造成的不同教育机会和家庭地位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就可以认为是机会平等。至于因个人赚钱能力的不同和在收入与闲暇之间的偏好差异所导致的收入分配上的不相等,则是能够被人们接受的和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相对公平,即亚当斯所提出的公平公式,简称公平,即公正平等。它指社会或组织中的成员之间的要素投入对绝对报酬的比率相等。用A、B表示任何两个社会成员取得的绝对报酬,用a、b表示他们的要素投入,则公平公式为:

这里的要素包括时间、精力、劳动、资本、土地、建议等;报酬则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安全的、情感的、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等货币或非货币的收益。所谓公平就是要使任何两个社会或组织的成员的相对报酬保持动态平衡。反之,人们就会感到有失公允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降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这种负作用可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某一社会成员的相对报酬如果低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他会向有关主管部门要求增加其收益,以使其本人的相对报酬等于其他人的相对报酬;如果这一要求不能满足,他就会减少自己的投入,如消极怠工,从而使自己的报酬投入比值和别人的相等。二是要求主管部门降低别人的收入,在这一要求不能实现时,则千方百计地增加他人投入,制造内耗。不论是针对本人的还是针对他人的,不公平对社会成员的投入与产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收入均等。这是公平的第三层含义,机会平等和相对公平是指起点和实现过程中的平等,收入均等则是指分配结果在绝对量上相等,即绝对公平。

现代经济学一般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均等程度,前者用人口百分比和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或者最富有的20%的人口和最贫困的20%的人口各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及其相互倍数来表示;后者则根据基尼系数的大小来衡量,基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如果基尼系数为0,则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如果基尼系数为1,则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因此,基尼系数越小,越表明收入分配平等;反之,基尼系数越大,则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相当平均,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过大,需要加以调节和限制。

(四)机会平等、相对公平与收入均等的关系

1、机会平等与公平呈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只有实现了机会平等,社会成员之间的要素报酬比值才能相等。否则,社会存在出身、种族、性别、学历等歧视和职业垄断,没有竞争及其要素的自由流动,就必然有部分社会成员专门从事高投入、低报酬的工作,而另一部分人则可以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所以,机会不平等,必然导致社会不公平,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2、机会平等与收入均等之间的关系有多种组合,一般来说,更大的机会平等会带来更大的收入均等,因为机会平等至少可以使具有同等劳动能力的人获得同样的工作,取得同样的收入,而不论这些人家庭出身、年龄、性别、种族如何。反之,机会不平等不但使天赋能力不同的人不能得到同样的工作和收入,而且使工作能力相近的人也不能获得同样的工作和收入,因此,机会不平等必然导致更大的收入不均等。

3、公平与收入均等只有一种组合,公平意味着同等能力的人得到相等的报酬,工作能力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报酬,报酬的绝对量虽有大小之分,但投入报酬比例却都是相等的,所以,在公平的前提下,因为能力不同和贡献不同而导致的收入差别固然存在,但能得到人们的心理认同,是可以接受的,而且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由公平产生的收入差别只会缩小,而不会扩大。

二、效率的内涵

效率既在微观上使用,也在宏观上使用,在微观上,效率主要指人的效率,即指在物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一定数量的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有效物质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多少,这也可以表示为企业的人均产出量。但效率更多的是在宏观上意义使用,它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人均产出量或人均国民收入。因此,这里的效率又是指社会平均的效率。另外,效率也可以从资源配置和运用的角度考察。在某一种资源使用的条件下,社会若改变资源的使用,起码会使一个人受到损失,或者说,任何资源使用的改变,都不会使社会整体受益。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也是效率的极限。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由机会平等所产生的收入不均等与效率的关系是正向相关的,在机会平等和报酬相对公平的情况下,收入的差别正好反映了贡献的差别,贡献大的人多得可以鼓励他们作出更大的贡献,贡献小的人少得,则可以鞭策他们勤奋工作以争取更多的收入,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效率不断提高,反之,使贡献大的人只得到较少的收入,贡献小的人反而得到较多的收入,其结果必然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劳动能力强的人宁愿享受较多的闲暇也不愿意多做工作,当收入差距与贡献差距偏离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整个效率的严重丧失,使社会各阶层的收入都绝对减少。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里的公平指的是经济上的平等,即收入分配结果上的均等。要提高效率,就必须让贡献大的人多得,贡献小的人少得,以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这样,收入分配就势必拉开档次,减少公平。反之,要增加公平,缩小人们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势必使贡献大的少得,贡献小的人多得,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鼓励懒惰行为,从而降低效率。所以,这里的公平与效率是一种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二者不可同时兼得。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公平与效率孰轻孰重应依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效率应置于优先位置。因为只有财富的总量增长,物质基础强大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公平分配才有可能。但同时也不能置公平丝毫于不顾。因此,即使是按贡献大小实行收入分配,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者就会对高收入者产生对立情绪,一方面对提高经济效率采取消极态度,另一方面,低收入者会不再安于现状,要求改变现存的社会地位,这就会影响社会安定,甚至酿成社会动乱,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整个社会效率的下降。此外,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还会影响低收入者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正常发展,如果占总人口相当大比重的劳动者的收入过低而无法满足正常的需要,无法得到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水平,从宏观角度讲,也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有必要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既增加公平,又增进效率。

由机会不平等和报酬不公平产生的非正常收入不均等和效率的关系是反向相关的,即是说,这种收入差别越大,偏离贡献大小越远,人们越是感到不满,生产积极性就会越低,效率就会越下降。尤其是当各种特权在收入不均等中发挥重要作用时,低收入者会表现出强烈的对立情绪,如果不能大幅度增加收入来慰平愤怒的情绪,人们就会以消极怠工、有意制造事故甚至其他更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无疑会导致整个社会效率的普遍下降。

总之,公平有着多重含义,且与效率之间存在多重关系。因此,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要注意公平与效率的多层次协调,即要通过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增加社会成员在权利与机会上的平等程度,继续废除城乡、工农隔离制度,理顺人们在报酬和投入之间的相对公平关系,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公平促进效率;另一方面,在目前收入差距较大时,要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适当调节合法且过高的非劳动收入。

标签:;  ;  ;  ;  

论公平的重要内涵及其与效率的关系_收入分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