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政策*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政策*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结构优化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代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

所谓现代经济增长是指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过程中的经济增长。如果我们把现代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特殊经济时代来考察,那么就会发现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总量高增长率和经济结构高变动率: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近一个世纪里,在15至18个发达国家中,人口差不多增长3倍,人均产值却增长5倍多,国民生产总值至少增长15倍,有的国家甚至增长30—50倍。经济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中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之间相对比重的迅速增长。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过程来看,在—个世纪里,农业部门的产值份额从40%以上下降到10%以下;工业部门的产值份额从22—25%上升到40—50%;服务部门的产值份额也有上升。如果从劳动力的部门份额变动来看,结构变动更为明显。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份额在一个多世纪内下降了35—50%。

霍利斯·科纳里建立了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根据“标准结构”的描述性结论,总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于人均GNP100至1000美元发展区间,其中最重要的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过程都将发生显著的、深刻的变化。从而确认了现代经济增长不仅是一个总量增长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结构变化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然而,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什么?罗斯托认为,近代经济增长本质是一个部门的过程,它根植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通数的累积扩散之中,这些发生在技术和组织中的变化只能从部门角度加以研究,当然,罗斯托本人无意否定总量概念,而只是强调离开了部门分析,将无法解释增长为什么会发生,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准备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稳定增长阶段,如果我们从狭义的现代经济增长(仅包括高速增长阶段和稳定增长阶段)的历史过程来看,显然结构矛盾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从而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题。即使从广义的现代经济增长(还包括准备阶段)的历史过程来说,虽然在准备时期总量矛盾较为突出,但整个过程中它仅占极小地位,基本的问题仍然是结构问题。因此,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也充分验证了其本质是结构问题。

二、发展中国家结构转换的困难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结构转换,存在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不能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中国家庞大的、迅速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和工业生产对农副产品原料的需求,决定了必须在农业进步的基础上扩张工业部门;但是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工业部门正处于形成之中或刚进入持续增长阶段,还没有可能用工业化的技术成果和工业化文明,尤其是制度文明对传统农业进行大规模机械化、化学化、生物化和现代化农业的改造。因此,在现代工业没有发展起来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又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然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是把传统农业经济根本改造为内含的农业进步和发展.即要使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要改变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和全部人口的80%以上的居民都滞留在农村的情况,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本身要取得大的发展,并足以支撑现代工业的扩展过程。

简言之,对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换来说,选择是两难的:没有农业进步,发展的基础或条件就不稳固,工业部门就难以稳定迅速地扩展;没有工业部门的足够的扩展,农业自身又难以有效地取得增长和进步。

三、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

发展中国家结构转换存在着客观困难,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因此,发展中国家迫切加强供给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来优化产业结构、激励现代经济增长,可以说,结构优化比总量扩张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如果结构效益上不去,即使总量规模扩大了,增长速度加快了,也是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取得的,是外延粗放型增长的表现,只有结构优化,效益就高,才能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所以,要适应现代经济增长的要求,不断促进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必须制定与实施符合本国实际的产业政策,通过制定与实施科学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扬长避短,引进并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并不失时机地进行结构转换,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而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依次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渐向第二、三产业占优势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演进。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产业素质、调整产品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要求的政策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它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政策的核心是确定整个结构的发展方向和选择及扶持相应的战略重点产业。产业政策是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是一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的事先的规划和组织,具体来说,产业政策有如下作用:1、倾斜配置资源,通过资源配置优化过程的加快来加速产业结构的发展。2、促进市场结构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即通过垄断和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以适应竞争的市场结构,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3、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即提高产品竞争力,改进进出口结构,优化各国产业结构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4、促进结构技术水平的提高。即通过保护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加速产业间的技术转移。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合理化的标志是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能带来最佳的结构效益。合理化是实现高度化的基础,而高度化的实现又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化,二者相辅相承。

产业政策是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化,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产业政策的内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始终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自己的基本点,对产业结构及增长方式的转换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转轨时期我国产业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采取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政策,我国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产业政策的合理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时间短,我国的产业政策仍不完善,因而财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制约了我国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其表现为:

1、产业结构政策的效果评价

(1)对农业的基础作用导向不突出,影响了农业的投入及其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农业,但实际上强调落实得不够,没能处理好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特别是重工业未能对农业提供技术改造和应有的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农业的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1994年的21%(见表),同期劳动力比重下降了16.2个百分点1978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10.3%,1994年下比降到1.7%。

我国三次产业构成

产值构成(合计为100)劳动力构成(合计为10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28.1 48.2 23.7

70.5 17.4 12.1

1980 30.1 48.5 21.4

68.7 18.3 13.0

1985 28.4 43.1 28.5

62.4 20.9 16.7

1990 27.1 41.6 31.3

60.0 21.4 18.6

1992 21.8 43.9 34.3

58.5 21.7 19.8

1994 21.0 47.3 31.8

54.3 22.7 23.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

(2)第二产业仍保持较高速度,但其内部结构严重失衡。第二次产业劳动力比重由1978年的17.4%上升到1994年的22.7%。从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该时期第二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效益的下降。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经历了一个重工业由1978年的56.9%先降到1985年的52.8%后又回升到1993年的56%的发展过程。工业内部结构很不合理,主要是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增长不协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比重不高。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仅占6%左右,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3)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对其发展引导不够,仍处于严重的滞后状态。我国第三次产业在转轨时期产值比重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金融、信息、交通运输业严重滞后,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4)支柱产业发展受到阻碍。如机电、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由于在价格、管理体制、市场等多方面的阻碍,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产业组织政策存在的问题

(1)市场竞争机制仍不完善,使企业的市场行为仍然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竞争行为不足并且缺乏规范化。这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上仍存在制约企业运用竞争手段参与竞争的因素,例如,企业的定价权限有限等。政府的干预带来企业竞争条件的不平等,使竞争行为难以规范化,从而造成经济损失。第二,由于企业投资能力及权限的限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行为,既不充分,也不经济有效。第三,企业在信息缺乏的条件下会出现过度竞争。

(2)市场结构不合理。一是某些市场的缺乏,如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起来,这不利于通过竞争使企业破产、兼并,通过资产存量的调节改善企业组织;二是市场分割,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不能形成产业组织中以企业为主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主要反映在:第一,缺乏必要的生产集中;第二,生产规模不合理,规模不经济现象大量存在;第三,缺乏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合理分散。这一问题伴随着的背景是,大量“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存在。

3、产业技术政策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收到了一定的成效。1953—1978年间,中国技术进步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是负值,1978—1990年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到了30%。

但是,总的来说,技术进步的速度是缓慢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是—种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2.3倍和5.6倍。木材和钢材利用率分别为50%和60%,发达国家则达到75%和85%。技术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

(1)某些短缺产品的部门的技术过于落后,而长线部门的产品相对先进,加剧了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2)科技进步的主体错位。中国的科技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企业中的科技力量仅占10%。国有大中型企业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更热衷于外延式的扩张。企业的承包经营者行为短期化,对科技进步不关心。

(3)科技进步的投入不足。技术进步的支出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0.91%,1992为0.7%,1994年下降为0.56%。这一比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2—5倍。

(4)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存在障碍。科研与生产相分离的体制是不利于技术进步的。

一方面,由于科研与生产相脱节,致使不少科研成果浪费,没有商业价值。另一方面,技术力量集中于科研机构,使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许多企业把产品更新换代的希望寄托在设备引进上。

(5)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技术引进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机构,而技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因而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推广既缺乏动力也缺乏能力,另一方面,技术引进中实行的是“重设备引进,轻软件引进”的战略,这也不利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4、产业布局政策的效果分析

由于实行了“效率优”,兼顾公开”的原则,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但非均衡发展同时也具有负面影响。首先,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隐患。其次,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加剧。自1985年推行地方财政包干以来,各地区竟相发展短期利益高的产品,重复引进、重复建设、重复生产,使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降低了经济总体的效率。再次,统一市场形成尚在障碍。普遍的地区差别政策和市场分割,限制了商品及要素的自由流动。

从转轨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价和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的产业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

(1)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滞后与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地区政策。产业垄断、竞争无序,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产品技术水平提高缓慢,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低等,都是产业组织政策和技术政策滞后的主要反映。

(2)就产业结构政策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国家虽已明确把机电、石化、汽车、建筑业作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但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技术都未有效地发挥作用,投入产出的关联效应也不明显,农业、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政策倾斜力度不够。

(3)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改变增量,存量调节的力度不够。

(4)产业政策的主体尚未从政府转向企业。

五、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和“九五”产业政策的建议

为了实现“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实现两个转变,计划在总结转轨时期产业政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合理的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1、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分析

(1)需求变动因素。目前我国社会消费需求正在由温饱向小康型转变,这将会引起消费资料需求结构及与此相关的生产资料需求结构的变化,并进而引起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升级。

(2)技术因累变化。预计近中期技术的发展继续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为中心,许多高新技术将进入产业化阶段,这将对产业结构发生重要影响,它将推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3)国际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将不断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这将对中国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2、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根据对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分析,中国“九五”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

(1)协调三次产业关系,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这就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降低其在全部产业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全部产业中产值结构化和就业结构化。

(2)实现第二产业内部的均衡发展。要进一步发展重化工业,在轻重工业的比例上要提高重化工业比例.在加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同时,突出发展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加工工业。

(3)调整产业技术结构,提高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

3、“九五”时期产业政策的建议

(1)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一,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企业结构。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对有些企业可通过股份制改造进行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对有些企业可实行破产、兼并,通过优胜劣汰,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第二,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优化部门结构。与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相配套,国家应采取措施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产权市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公平竞争的政策与法津,优化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环境。放手让部门之间展开竞争,通过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产存量的调整,优化部门结构。

(2)建立统一协调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政策的综合效力。要发挥产业政策在经济政策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营先,要在原有基础上分产业制定有区别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对“瓶颈”产业,支柱产业和抑制性产业的政策,使之具体化。其次,理顺财政、信贷、税收、外贸等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减少或消除政策逆导向的因素。第三,制定与国家产业政策目标一致的地区性产业政策,指导地区经济的发展。

(3)加速科技进步。改变过去粗放型经营、浪费资源的增长模式通过全面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来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利用技术进步推动结构的升级。

(4)加强农业、交通运输、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首先是要扩大对基础产业的建设投资,除国家的资金投入外,应积极动员社会资金投入这些产业。其次,国家的产业政策要切实向基础产业倾斜,使其真正起到对其它政策的导向作用。再次,可进一步上调基础产业的价格。

(5)振兴和发展机电、汽车、石化、建筑等支柱产业,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从财力物力上支持支柱产业中某些重要领域的技术开发。按照国际惯例和有关协定条款,将支柱产业的部分产品作为幼稚产业,采取适当的、有时限的保护。

(6)扩大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在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的前提下,制造出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提高创汇能力,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争步改变靠原材料、粗加工产品出口创汇的做法。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问题”研究的一部分。

标签:;  ;  ;  ;  ;  ;  ;  

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政策*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