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_政治经济学论文

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_政治经济学论文

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政治经济学论文,新时期论文,途径论文,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问题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刘国光教授在2005年7月就当前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中的一些问题发表了系列看法之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以各种形式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1]。本文拟在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内容和激励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对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一、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问题提出的背景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问题的提出有深刻的现实背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经济学学科地位下降。近年来,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地位在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中不断下降,有些学校的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许多高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取消了对政治经济学的考核;政治经济学对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学术吸引力不断下降,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的影响力不断上升[2]。(2)传统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经济运作的解释力不足。传统政治经济学对基本经济规律的探讨是非常深刻的,但是,由于马克思所面临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的历史任务,使其对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缺乏足够的分析,使我们在运用传统政治经济学揭示现实经济运作时往往力不从心,例如,传统政治经济学对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宏观经济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探究都是不充分的。(3)创立中国经济学需要政治经济学提供理论支撑。中国的巨大经济成就和特殊的发展轨迹要求对中国的发展经验在基本理论层面进行总结,即要求创立中国经济学。由于中国的经济成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创立中国经济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为创立中国经济学提供理论支撑,其本身需要创新和发展[3]。(4)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需要用政治经济学来解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阶段,我国在产权改革、收入分配、劳资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深层问题,理论界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得到科学的结论。

二、经济改革过程中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轨迹

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政治经济学的“一枝独秀”到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竞争并存,再到西方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强势发展的过程,其具体轨迹如下: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这一阶段是在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引入市场调节的改革阶段。老一辈经济学家打破对政治经济学的教条主义理解,在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关系、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和分配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使政治经济学表现出对现实较强的解释力。同时,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引进还处于启动阶段。因而,政治经济学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已经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在这一阶段,老一辈经济学家对传统政治经济学进行理论创新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对价值、资本、剩余价值等基本范畴和劳动价值理论、资本积累和运动等基本理论作了重新解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市场经济的具体运作机制方面的理论需求也使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理论得到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百花齐放,竞争并存的局面。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政治经济学表现出明显的颓势,地位下降、后继乏人、学术吸引力下降的情况凸现出来;而西方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在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强势地位不断增强。最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西方经济学局限性的深入理解,决策者和经济学家又重新强调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如前所述,这正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问题提出的背景之一。

总体来看,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地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下降。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固然存在,但政治经济学学科本身在发展中的创新不足是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体系创新不足。目前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没有能够从根据变化了的经济条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内核,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理论体系创新。(2)研究方法与阐述方法创新不足。目前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对研究方法和阐述方法的创新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对政治经济学教材和相关研究的阐述和研究方法仍然相当落后。(3)过于强调政治经济的政治性。目前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过分地强调政治性,削弱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在上述情况下,政治经济学学科吸引力和解释能力降低,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理论支撑的目的难以实现,人才流失、后继乏人是难以避免的。

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目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理论体系创新;研究方法和阐述方法创新;强化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一)理论体系创新

从总体上看,目前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仍然拘泥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简单陈述,而没有能够从根据变化了的经济条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内核,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全面理论创新。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结合中国改革的实践,对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一些理论创新,但是,这些理论创新往往局限于对个别理论、个别概念的重新解释,虽然增强了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但是却破坏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上的严谨性。目前政治经济学仍然被分为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前者主要阐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后者则力图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世界,结果使二者表现出严重的逻辑上的背离。就社会主义部分本身而言,往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相关政策文件的“杂烩”[4]。这些问题都严重地损害了政治经济学原有的逻辑完整性,降低了其吸引力。

当前进行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克服教条主义倾向,充分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重新构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恢复其逻辑严谨的本来特征。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野更为广阔,其他经济学理论中许多外生因素,如制度关系、技术进步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成为内生因素,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吸纳其它经济学理论,实现理论体系创新的可能性。在此方面,国内部分学者已经做了重要的工作,例如林岗与张宇的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归结为逻辑上紧密联系的五个基本命题[5],很好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可以成为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和阐述方法的创新

最近一百多年来,国际社会科学研究在借鉴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阐述方法,其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西方经济学虽有其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学术吸引力,这种学术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在于其不断借鉴其它学科(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先进的研究和阐述方法,使其具有较强解释力和说服力。相比之下,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虽然对研究方法和阐述方法进行了一些创新,但未能达成共识,总体来看,研究方法和阐述方法几十年来未发生大的变化,在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大大限制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吸引力。

我们认为,应当借鉴国际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借鉴其他经济学流派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发展经验,尤其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阐述方法进行全面创新。关于数学方法,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虽然使用了一些数学方法,但总体来看是比较有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排斥使用数学方法,相反,马克思认为,运用数学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6]。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当而且完全可能把数学作为其重要的分析工具,来明确假设、防止逻辑错误、发现新的变量联系、提高学术交流效率和研究成果的可积累性,更加有效地对经验数据进行分析[7]。

(三)强化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任务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弊端,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社会主义部分的基本任务是论证与歌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8]。目前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仍然深受这种思路的影响,没有形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规律的稳定、统一认识,往往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这种情况是难免的。但是,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应当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强化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特征。强化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特征,并不意味着“去政治化”。我们在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在揭示经济规律时的科学性,只有强化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才能在政治上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激励机制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实质是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发展和创新,使政治经济学实现现代化、本土化,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基本理论的需求。从目前来看,首要的任务是采取适当措施提高政治经济学的地位。只有切实提高政治经济学的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经济学家来从事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促进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改变目前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中所面临的不利局面。

经济学家对学科方向的选择是根据其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来决定的。笔者的调查显示,高校经济学教师在选择学科方向时,会依次考虑以下五个因素:(1)学术利益:包括学术影响力的扩大和学术地位的提高。具体表现为研究成果在权威杂志或核心期刊发表的情况,学术界和公众对研究成果的评价,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在各种学术评比中的位置,最终表现为职称晋升和在学术机构获得一定的职位。(2)预期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主要是指通过所从事的学科,为企业或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培训服务、发表学术演讲,或在其中兼任职务获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以及获得政界职位的可能性。(3)学科转换成本:是指由于学科转换而放弃的在原学科的投入(沉没成本),以及学习新学科所必须付出的时间和精力。(4)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学科转换成本的重要决定因素。(5)个人偏好:偏好决定了离开原学科的主观成本和从事新学科的主观收益。其中,学术利益和预期的经济及政治利益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学术利益又在事实上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基础。可见,学术利益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要吸引中青年经济学者投身政治经济学学,必须增加其从事该学科的学术利益;而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学术利益的增加有赖于政治经济学学科地位的提高。

五、通过“六个一"活动推动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

就目前而言,要解决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中的六个问题:一是培养一支队伍;二是办好一个学术刊物;三是编好一本权威性教材;四是解决一个出路;五是塑造一个创新环境;六是建立一个评价体系。

培养一支队伍: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因此,既要提高现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水平,又要培养一支未来从事政治经济学的专业队伍。具体做法是:一是提高现有队伍的水平。加强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科研队伍建设,提高现有人员的水平,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功底,而且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使其在经济学领域具有一流水平,增加学术的权威性,树立良好形象。二是培养未来的专业队伍。教育部通过办国家经济学基地班的办法来培养政治经济学人才是一种好办法,但要扩大规模,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目前全国有13个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招生规模约年均400人左右,总体规模比较小,加之流失较为严重,真正从事政治经济学的人数偏少。

办好一个刊物:学科发展要借助一定的平台,包括学术刊物、学术会议等。国家应采取措施办好一个学术界公认的政治经济学权威刊物,提供学术研究平台,解决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科研人员发表文章困难的局面,为晋升职称提供方便。同时,办好自己的杂志,为建立政治经济学学术队伍的水准评价体系提供条件。

编好一本权威性教材:培养人才要借助于教材。因此,编写的教材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要创新与发展,实现政治经济学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在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剥削等问题上能有创新发展,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

解决一个出路问题:出路问题是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我们面临一种矛盾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又未采取任何措施改变政治经济学可有可无的局面,使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很多人转换了学科方向。应当加强经济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与公务员招考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所占比重,改善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

塑造一个创新环境:政治经济学要保持其生命力,需要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实现创新,而创新需要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学者应当携手合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与环境,鼓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的各种形式的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衡量经济学家的水准,需要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但评价指标体系是有针对性、有分类的。不同经济学专业有不同的评价体系,要探讨与建立政治经济学家的评价体系,改变用西方经济学家的评价指标来评判政治经济学家的局面。

标签:;  ;  ;  ;  ;  ;  ;  ;  ;  ;  

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_政治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