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命题与选择性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择性论文,命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186(2009)09-0068-04
所谓选择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智能优势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伙伴和评价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选择性学习的提出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尽管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及相应的三维目标是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能否定、更不能取消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如果说,基础型课程更多地追求结果的“共同性”,那么,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① 则因学生个性的差别与学习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多样的过程与结果。这种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必须打破以往的划一性,走向选择性。
与之相应,考试评价的改革也跟上了“选择”的步伐,并对课程改革起到了及时、有效的引导作用。具体地说,许多省份的新课程高考采用了“3+综合+X”模式,其中,X主要是兴趣爱好与智能优势的体现,它可以是某一学科的试题(如上海市的历史高考),也可以是一门学科当中的不同选修模块(如山东、海南等地的历史高考)。这种模式的宗旨,就是试图体现“划一性”之外的“选择性”。这是就考试体制而言的。从试题本身看,近年的历史高考也做过许多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一般地,命题者通过开放性的试题,为考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以此反映个体的兴趣爱好和智能优势,并测量心理活动的个性与创造性特质。
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等新课程理念的刺激与影响下,选择性学习的观念在高考试题中频频亮相。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史实”“信息”等“知识与技能”的“选择”。
例1:(2001年上海历史高考)20世纪中国的考古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在已发现的我国原始社会的遗址中任选一处,画圈标在下图相应的位置上并简要说明其特点和历史意义。(图略)
例2:(2002年上海历史高考)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从下列秦砖、汉瓦与画像石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图略)
例1要求学生从已学知识中选择合理的史实(如北京人等)加以说明,以明了这些原始社会遗址的名称、位置、特点及历史意义。例2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秦砖、汉瓦与画像石的形状、文字(或线条)特点、秦汉建筑水平、造型艺术等方面选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加以提取。例2虽然没有明确要求“选择”,实际上也属于不完全的列举,隐含了“选择”的考查旨意。
第二,“选择”的理念向“过程与方法”目标渗透,主要体现在历史探究与历史认识两个方面。就历史探究而言,其中“研究方法”与“材料选取”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例如:
例3:(2005年上海历史高考)……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
例4:(2007年广东历史高考)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请回答: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例3中,学生可以运用文献查阅(家谱、方志、专著等)、实物(碑刻等)、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而例4则可以从所提供的材料中加以判别“选择”。
当然,“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性考查,最典型的表现在于历史认识过程中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选取与辩证分析。限于篇幅,仅举两例如下。
例5:(2002年上海历史高考)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问题:
(1)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
(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
例6:(2007年江苏历史高考)……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上述两例都利用了目前史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是不同学术观点的分歧。试题以“多元视角和观点辩证”的方式拓展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历史学博大广阔的学术视野,不仅使历史解释丰富多彩,也为历史思维的开放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元视角与观点辩证,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体现历史认识“论从史出”与“史论结合”的学科特点,还能反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求真精神”与“宽容胸怀”等。从历史学习的角度看,它使历史认识具有“求真去伪”的智慧性、“立场观点”的辩证性、“求同存异”的包容性。相应地,这种“选择”旨意的考查不仅有力引领了历史课程的改革,而且大大丰富了命题测量的内涵,从而成为近年历史考试命题的焦点之一。
选择性学习有利于摆脱以往的由于确定性答案而导致的思维封闭。可以说,越是多样化的材料、歧义性的见解或综合性的问题,提供给学生的“选择”余地就越多,思维考查的空间就越大。如果要充分反映学生在自定主题、观点,自选史实、方法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由此体现历史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与开放性,那么开放性主观题(如小论文题)是考查历史思维选择性的最佳试题,也是引导选择性学习的最佳方式。
另外,“选择”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这不仅为倡导学生自主选修以及选择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空间,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高考命题对选择性学习的倡导,使我们认识到开放思维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学生经验与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历史教育中注重科学求真与人文理解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与选择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接轨,给历史课堂教学与教师素养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教师本身而言,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拓展阅读,更新知识结构。目前,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接受的师范教育先天不足,上岗后的阅读更存在时间不足、习惯不良、内容狭窄等状况,这就导致知识结构发育不良——学术视野狭隘,专业知识陈旧,研究能力低下。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典型的表现就是囿于教材,难以拓展,更毋论超越。试想教师以此种学术视野、专业知识,如何能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练习操作呢?因此,教师的专业拓展与研究是指导学生“选择”“探究”的前提。教师应该从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高度来认识自身的知识更新,将外在的进修和内在的自身修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宏观上摒弃斗争史观和冷战思维,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环境史观等审视历史,在微观上形成自己的专题学术研究领域。唯此,我们才可能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其次,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具体地说,应当通过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形式,以更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和机会。
就自选学习内容而言,教师可以在讲授课中精选、精讲某一课作为范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主题进行集中学习探究,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质疑和问答。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提升合作或独立探究的能力。而活动课的内容选择余地则更为广阔,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将更为全面。比如在学完人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后,教师可开设活动课“图说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设计如下探究议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合作探究。
探究议题一
◆收集不同种类的海贝实物,与文物图片相对照,讨论贝在当时可以成为等价物的原因。
◆请同学们写出几个带有“贝”字旁的汉字,看看这些字的含义有哪些相通之处。
探究议题二
◆货币铸成刀、铲的形状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同时期的货币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探究议题三
◆收集一枚清朝时期的铜钱,与秦的圆形方孔钱比照,看看两者的异同,想一想秦钱为后世所沿用的原因。
探究议题四
◆假设自己是生活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商人,说一说你倡议使用纸币的理由。
探究议题五
◆流通中大量使用白银,这些白银是从哪儿来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示中国古代货币的图片、实物或仿制品,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形成系统的认识,讨论货币形式演变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就自选学习方式而言,它与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关:一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容易适应结构不严的教学方法,另一些学生则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这种认知方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并尊重这种差异,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人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请用你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加以说明。”结果,学生的表达方式之多、创新意识之强出乎笔者意料。他们有的从战争赔款、商品输入、基督教的影响等角度写成历史小论文,富有逻辑地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有的用纲要信号图,说明了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与基督教传播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影响;有的则用美术图画展示了列强与清政府的双重剥削情况以及拜上帝会形成的过程。这些结果反映了学生对抽象的逻辑“结构”或形象的“图像”等不同认知方式的选择。笔者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这些知识结构,对这些不同的认知方式给予肯定并指明它们不同的特点。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鼓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开放思维,让学生自选作业。高考命题的“选择性”特征,为学业评价提供了开放式的指引。这种开放性必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指定作业范围,题目的难易、多少由学生自定,完成作业的时间也相对灵活。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心情是轻松的,他们实事求是、尽力而为,这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学生出现敷衍塞责的态度,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将会逐步走向开放,学习将日益变得自主。仍以人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为例,教师可以推荐以下作业并加以指导。
第一组: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本课所学知识(可以用图片、结构示意图、简要的文字,等等)。
2.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第二组:
1.有人认为,《资政新篇》在经济纲领上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否定,谈谈你的看法。
2.“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试结合有关史实评析这一观点。
第三组:
1.简评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浩浩乾坤》。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第一组为必做题,第二、三组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受尊重、被信任的感觉,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与竞争意识,他们往往会主动地选择难题,拓展历史视野,开放学习思维,在积极主动中使学习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的事。
总之,高考命题中的“选择性”指向,既是三维目标考查的重要步骤,也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与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说,选择是有生命的东西的本质特征,没有选择,生活就会停止。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是始终生活于选择之中,人凭借选择而生活。因此,选择性学习是符合人类天性的学习方式。目前,选择性学习的理念与研究性学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已经逐步渗入新课程的教学与评价体制中。对于学校与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加强课程体制建设,让学生拥有选导师、选内容、选方式、选进度的权利;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倡探究学习,开放思维,尤其是要在课堂教学与评价中渗透选择性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发展个性,而且能够交流观点、共同提高。有效的课程教学与测量评价,必须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这是选择性学习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收稿日期:2008-10-28;修回日期:2009-07-07
注释:
①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是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体系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详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标签: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