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三类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三类地区(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是确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前提。
一、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比较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人均农业总产值等。
从人均GDP来看,若2003年西部地区为1,则中部和东部地区分别为西部地区的1.26倍和2.61倍。人均农业总产值同样中部高于西部,东部高于中部,中西部差距较小,中西部和东部相差较大。
表1 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经济总体实力比较 单位:万元、个
地区
人均GDP 全国百强县分布
人均农业总产值
东部
1.62
93
0.43
中部
0.78
5 0.29
西部
0.62 2 0.25
资料来源:人均GDP和人均农业总产值数据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4》第23、24页的相关资料计算;全国百强县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力报告2003》第172页。
表2 2001年东、中、西部地区乡镇集体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全国百强县,其数量不足全国县(市)总数的5%,人口不到全国县域总人口的10%,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县域经济的25%。百强县的平均人口规模为89.8万人,GDP为13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5.6亿元,人均GDP为1640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数的2.0倍、5.2倍、5.6倍和3.0倍。从表1百强县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不难看出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实力的差距。
乡镇企业已经占据我国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其发展存在着巨大不平衡。表2从乡镇集体企业来反映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还不足以说明整体情况。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不但发展水平低,而且数量很少。就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看,从1990~1995年的6年间,东部的发展速度是西部发展速度的3倍;就其产值分布看,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是5.3万亿元,而东、中、西部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5.6%、17.5%、6.9%;就乡镇企业的从业人数看,在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的1.28亿就业人口中,东部地区占7成多,中部地区占2成,西部地区不到1成。
(二)政府财政水平
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教育事业费反映政府对教育的支持能力和支持水平。
从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来看,东部地区人均财政收入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均教育事业费东部也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财政支持教育潜力比较大。西部之所以高于中部,原因在于西部地广人稀,教育存在规模不经济,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西部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也是重要原因。
(三)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主要通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储蓄额、消费额、文教娱乐支出4个指标来表示。
从以上数据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西部的2.17倍和1.25倍,人均储蓄额分别是西部的3.375倍和1.375倍,充分说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远不如东部地区。
据有关资料表明,经国务院确定的529个贫困县中,有90%处在西部,而且东西部农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早在1980年,全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191.33元,东西部的收入之比为1.39:1;到了1995年,全国农村人均年收入为578元,东西部收入之比为2.3:1(此处的西部不包括内蒙古和广西)。
二、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就业空间比较
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能力,也要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就业空间。职业教育就业空间除取决于人均GDP这个总量经济指标外,重要的是工商业经济活动水平、企业数量与规模以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等。因此,主要通过人均最终消费额、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城市化率、工业化程度、产业结构、劳动力流动、城乡收入差距来反映当地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职业流向。
(一)商业活动水平
主要通过人均最终消费额、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来反映,既反映当地的消费水平,也反映商品流通等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从表5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无论是人均最终消费额还是社会商品零售额,均为中、西部地区的2倍以上。
(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引进外资
人的劳动过程就是人与资本结合的过程,资本的数量多少既反映就业空间,也反映就业方式。资本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累积过程,从总体来看,东部许多地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中西部地区还在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西部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高于中部地区,是由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加大了对西部投资力度所致。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
表3 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水平 单位:元
地区 人均财政收入 相对数
人均教育事业费
相对数
教育事业费占
财政收入的比例
东部
1300325
327.2166.7
25.17
中部
400 100 173.1188.2 43.28
西部
400 100
196.26
100
49.0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4》第70、77页的相关数据计算。
表4 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经济水平 单位:元
地区
人均纯收入 人均储蓄额
人均生活消费额 文教娱乐支出
东部
4160.42
2700 2706.97334.13
中部
2407.32
1100 1654.45109.13
西部
1920.99
800 1400.18145.44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03年数据。
表5 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商业活动和消费水平 单位:万元、%
地区
人均最终消费额 相对数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相对数
东部
0.7205.88
0.57
271.43
中部
0.41
120.59
0.28
133.33
西部
0.34
100 0.21
100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统计摘要2004》第33、154页的相关数据计算。
表6 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资本占有情况比较 单位:万元、美元
地区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相对数 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
相对数
(合同数额)
东部
0.49
204.17
206.58
1530.2
中部
0.21
87.5 22.3165.2
西部
0.24
100 13.51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4》第53、169页的相关数据计算。
表7 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程度 单位:%、美元
注:1.2002年我国全国平均城市化率的法定统计数字是39.04%,由于缺乏各省市的数据,我们用的统计数据中的城镇人口不包含县城以下的乡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较低。
2.PPP为购买力平价指数,按照世界银行(2000c)数据计算的1999年数据。
表8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自然资源拥有指数
指标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土地资源人均拥有量1003382
246
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1008396.3
137.4
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10017.9
177.5
128.4
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10036.6
111.82
163.12
资料来源:马联,《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可利用的优势》,《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表9 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构成及其特点 单位:%
数据来源:本表数据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4》第26、27页的数据计算,西部地区不含西藏自治区。
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反映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和水平。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通过对34个准工业国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如下阶段:前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其中工业化社会又因其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分为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国内外许多专家依据人均GDP来对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我国工业化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东部地区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期,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末期和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从1978年到1997年,全国城市增加了475个,是1978年全国城市总数的2.5倍。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新设置的城市中,有近一半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使我国地区间城市数量的多少排位由中、东、西转变为东、中、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截至2000年,全国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2个,东部有6个,人口在50万~200万之间的大中城市75个,东部就占了36个,而西部地区小城市占该地区城市数量的67%,其比重超过东、中部地区的54.7%和53.8%(郭学群:《论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发展》,《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0.11)。
(四)产业结构与企业发展
产业结构既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结构及发展水平,又反映就业结构,也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学生培养方向的重要依据。产业结构的形成既依托自然资源,又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自然资源在产业结构的形成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从表8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中西部地区,决定了东部地区必须发展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才能克服自然资源的约束。
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2.7:48.9:38.4。从表9可以看出,东部许多地区形成了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工业化水平高,正逐渐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而中西部绝大多数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重工业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轻工业发展不足。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很多处于“二、三、一”的发展阶段。各地区各产业内部也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主要以采掘业、原材料工业为主,长期以来扮演着东部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的角色,而加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中西部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区域内工业化程度低。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特色较为突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第一产业内部,1998年我国农村人均粮食产量5349公斤,东部最高,中部第二,西部第三,肉类产量最高的是中部,奶类产量最高的是西部。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企业数量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也反映就业空间的大小。据统计,1998年东部地区的大型企业数为4442个,占全国大型企业总数的61.7%,中西部地区为2757个,只占38.8%,东部地区大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6%,中型企业占3.8%,小型企业占94.6%;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占其企业数的0.1%,中型企业占2.4%,小型企业占97.5%。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方式仍以粗放型经营为主。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高,规模小,企业的稳定性较差,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吸纳的能力较差。
(五)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劳动力流动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数量和方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地点、办学方向提出了要求;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人们的职业流向。
从表10的数据可以看出,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越明显。
劳动力流动实质上是劳动力追逐资本的过程。中西部地区资本和企业数量少、质量差,因此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寻找资本和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数量逐年上升,1998年中西部地区21个省、市、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70%,而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以下1998年数据均为出县数)占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数量的84%,占中西部21个省、市、区劳动力的比重为11.4%(全国为9.5%)。2001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的比例上升到88%~90%之间,按此比例计算,在2001年全国外出打工的7800万农村劳动力中,中西部地区就达6800~7000万人。安徽省农委2001年对14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表明:由当地劳务部门组织外出的仅占8.3%,由亲友介绍外出的占49.7%,由用人单位招聘外出的占11.7%,靠自己碰运气外出的占27.9%,其他渠道外出的占3%,经过当地政府培训后外出的更少。四川省南部县2001年对外出打工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全面调查显示,2001年小学文化程度的占9.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3.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2%,中专文化程度占7.7%,大专占1.9%。可见,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易地流动的主体。
三、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的比较
(一)三类地区农村初中教育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初中后职业教育,因此初中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比较大。若初中教育发展充足,九年义务教育能顺利完成,一方面政府就有更多的精力来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就会有充足的生源;若初中教育发展不充分,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政府更大的职责是举办初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能力和积极性就下降。从表11县以下农村初中教育资源来看,东部地区农村教育资源比较充足,中部次之,西部与中部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与东部相比差距更大,说明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教育发展不足。
表10 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单位:万元、%
地区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
东部 10365.8
4160.422.49
中部 7036.35
2407.362.92
西部 7235.39
1920.993.77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统计摘要2004》第105、110页的相关数据计算。
表11 2002年三类地区农村每万人拥有在校初中生数 单位:人
地区农村县镇合计
东部818 465 1283
中部772 364 1136
西部614 326 940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中的有关数据计算。
从初中招生数与小学毕业生数之间的比例来看,也反映同样的问题。从表12可以看出,中、东部地区比例为96%~97%之间,而西部地区仅为90%左右,差距为5%~6%左右,表12还反映了另外一个情况:西部的教育聚集程度较高。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农村小学升入农村初中的比例接近,但县镇比例比东部高24%,如果考虑到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比西部高10%的因素,事实上西部县镇初中招生与小学毕业的比例比东部高30%多,说明西部初中教育的集中程度高。把初中集中在县镇,目的是通过规模经济来克服政府财政有限、农村经济落后对教育的制约。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农村比例低10%左右,县镇比率却高13%,进一步说明西部农村初中教育主要集中在县镇。农村初等职业教育,在中部地区农村与县镇的比例相差无几,说明中部地区农村初等教育发展比较好,而西部地区县镇是农村的2倍,反映了农村教育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有向县镇聚集的趋势。
(二)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
从职业教育现有的资源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每万名农村人口中职业中学在校生数差不多,而西部地区不到中东部地区的一半,说明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低于中东部地区。
四、三类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必须充分分析其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就业空间与教育发展基础等,通过上述对三类地区职业教育的经济发展条件、就业空间与教育发展基础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可以是:东部地区应以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学校为主,中部地区应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西部地区应以职普渗透为主。
(一)东部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学校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财政实力较强,初中教育发展充分,政府举办职业教育的能力强,农村居民收入较高,具有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举办职业教育的条件较好。从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来看,工业化程度高,工商业发达,工业企业主要是需要劳动力多的加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规模也较大,对劳动者不仅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的需求,而且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产业聚集特征,如浙江省海宁市许村的布艺和经编工业、绍兴的印染和化纤布、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子、宁波的男装、杭州的女装、温州的西服、织里镇的童装、平湖的服装出口加工等产业聚集区,这些产业聚集区为专业化的职业学校发展创造了条件;农村城镇化水平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小,农村居民城乡观念淡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多,农村居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就业岗位明确、个人预期收益较高。因此,农村居民具有较强的接收职业教育的愿望。
表12 三类地区农村初中教育发展水平比较 单位:%
地区初中招生与 普通初中招生与 职业初中招生与
小学毕业生比率小学毕业生比率 小学毕业生比率
农村
县镇
综合
农村
县镇
综合
农村 县镇 综合
东部 67.46 171.48 95.6
67.26 170.62 95.23 0.2 0.86 0.37
中部 75.64 182.62 96.98
73.34 180.3 94.67 2.3 2.32 2.31
西部 65.07 195.23 90.37
63.97 192.38 88.93 1.1 2.85 1.44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初中招生数不包括成人学校招生数。
表13 2002年三类地区平均每万农村人口拥有的职业中学在校生数(包括县镇学生)
地区 职业初中(人)
职业高中(人)
职业中学(人)
东部地区2.25
35.07 37.32
中部地区14.9
23.49 38.39
西部地区8.91
21.14 16.96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初中招生数不包括成人学校招生数。
(二)中部地区: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模式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般,地方财力有限,农村初中教育还不完善,大量危房需要政府投资改造,初中教育需要巩固、发展,政府对职业教育投资能力还不强,职业教育数量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办学条件较差,发展中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地区经济产业特色不明显,农业和工业并重,大型工业主要是需要劳动力较少的重工业,国有企业比重大,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较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因此,应以综合性的县级职教中心为主,综合服务于多种产业的需求,以规模降低办学成本。
(三)西部地区:普职渗透发展模式
义务教育数量和质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处于“巩固普六、加快普九”的阶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重而道远。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强大压力下,难以有较多财力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大型企业是以资本密集型的能源等重工业为主,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大中城市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不强,城乡分割严重,工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吸纳能力有限;农村经济落后,地方资本严重不足,农村劳动力易地流动数量多,“读完初中,再去打工”成为许多地方政府与农民的普遍共识;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贫困程度大,城乡社会经济的巨大反差使农村子女脱离农村的愿望十分强烈;地广人稀,办学成本高,政府为了节约办学成本,使农村初中教育过早地向县镇聚集,加大了农民接受教育的费用,与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低相对应,许多人难以接受初中教育;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很难培养出适合东、中部地区所需的人才,当地又缺乏就业机会,所以农民接受职业教育预期收益十分低下;而其普通中学,由于接受初中的人数较少,普通初中的升学率西部地区高于中、东部地区——2002年农村(含县、镇)普通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中、东、西部地区分别为28.71%、27%和29.39%,普通高中升入大学同样比东中部地区容易。也就是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接受普通教育的预期收益十分明显,而接受普通高中的费用往往低于职业教育。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预期成本高于普通教育,预期收益却低于普通教育,因此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较低。所以,西部地区应在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既可以在初中渗透,也可以在高中渗透。如果国家通过转移支付来发展职业教育,或西部与东部地区联合办学,也可以克服发展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