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学生成为历史学家_历史学家论文

使学生成为历史学家_历史学家论文

让学生当一次历史学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学家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1-0058-03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与历史课已有两年的接触,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期末进入了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摆脱机械记忆,更深刻地体验历史、理解历史呢?从学生以往学习历史的经历来看,无外乎读历史、听历史、考历史。为何不能让历史走近学生,让学生当一次历史学家,来写写历史呢?

写历史的前提是如何理解历史,然后才是如何写历史。葛兆光在《读两种历史教科书和入门书的随想》一文中谈到:“要把历史著作或教材写得好看,让人想读还愿意读下去,在于如何理解‘历史’,以及如何经由历史叙述传递‘历史的精神’,即怎样把历史放在一个好的叙述思路中,通过精心选择的情节和文字,传递学术思考的深度和难度,使阅读者理解和感受历史,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技巧,更是一个关于‘历史何为’的观念问题,绝不仅是‘通俗’和‘深奥’的写作形式的分别。”八年级(下)的历史教材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内容上自成体系,今年又恰逢建国六十周年,如果能从学生兴趣出发,以他们已有知识为基础,让他们体会到历史写作是自己对历史体验和理解的一种表达或叙述(这一点和史学家的著述没有什么不同),无疑是对历史教学的有益尝试。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以三个关于如何“写历史”的问题贯穿整节课的教学,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复习课。

问题一:你想写一部什么样的历史书?

同学们上了两年的历史课了,不过,真的理解什么是“历史”吗?借此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历史学习之窗,重现史书的形成过程,思考历史的意义。

应该说这一问题在设计上有些笼统,不够明确,因此导致学生的答案多样,但是内容的精彩超出了笔者预料。

他们有的涉及到了“史观”,如很多学生提到要写“公正的,全面的,真实的,客观的”历史。这正是笔者原来对此问题最想要的答案,学生们提到的这几点也是所有研究历史的学者都在努力追求的。

有的同学回答涉及到了史书的编写方法“按照时间发展来写,按照具体的事件来写,按照人物来写”,学生不经意间的回答却涉及到了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等史书的编撰方法,借此笔者顺势指出初一时讲到的司马迁的《史记》属于纪传体,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并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撰写方法的优缺点。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同学回答说:“我要写一部生动有趣的历史书,我们的教科书太没意思了。”的确,从整个初中历史教材来看,八年级(下)的课本内容由于大多涉及政治史,内容抽象,意识形态痕迹重,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诚如葛兆光所说:“通常阅读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并不喜欢读枯燥抽象的理论,而是愿意读有情节有人物的叙述,可是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编写者常常居高临下,想象自己站在真理和知识的制高点上,用教师的态度自说自话地编写着教科书和入门书,我们的教科书和入门书用教条替代了历史,书里面所讲的历史仿佛不再是一个有人有事的时间过程,而是一个在某些怀有政治意图的强迫性架构中被分解填充的东西,几千年的故事被压缩成干巴巴的半打理论和一堆概念。”内容鲜活,充满情趣的历史不正是学生所渴望的吗?《百家讲坛》中易中天讲的三国让人听得饶有趣味,留恋不舍,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科书就不能借鉴呢?

在总结学生的回答后,笔者有了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学生们思维活跃并且对有的问题理解深刻,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第二,每个人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理解不同,所以一样的过去有不一样的“历史”,但是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追求客观历史;第三,历史教科书如何编写或许是我们教育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问题二:你写的历史书包括哪些内容?

这一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具体展开。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在于启发学生从宏观上去理解历史是什么,那么这一问题则要求学生把大的条条框框具体地列出来,同时通过这个问题达到对全册书复习的目的,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线索,让学生自己来建构知识体系。这符合新课改提倡的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使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

在实际过程中,对于教科书中提到的主要历史事件学生提出要写进自己编的历史书,并且说出了理由。应该说借此让学生复习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历史事件深层内涵的目的达到了,原来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变为了学生自我的知识建构。学生们还提出不能只看到建国六十年来的成就,还要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中吸取教训,这与平时在课上培养他们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分析问题分不开。教科书中没有提到的内容,学生们也纷纷畅所欲言,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发生的很多大事如SARS、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神舟升天,乃至最近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从学生的回答中,笔者感到90后的学生对于国内外的时事十分关注,也很了解,他们不再满足于死读书,而是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的历史课堂是否能够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历史活起来呢?历史是过去人类社会生活的记录,但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历史是用生活写成的,应该让历史课告别艰涩难懂。

关于历史人物方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课本中提到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书中没有提到的许振超、刘翔等人也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笔者提醒学生历史研究的目光不能仅局限于伟人、名人,也要关注普通人,研究视野下移也是当今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少数学生恶作剧式地提出将明星们写进历史,对此笔者没有简单批评,而是以周杰伦为例组织同学们辩论是否该把他写进历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物值得写进历史中,同时让学生透过周杰伦这一个案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迁,最终使学生体会到历史人物离不开历史发展的具体环境,充分利用了这个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资源。

在最后的总结中,笔者指出历史所包含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包含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艺术史……历史本来就是生动而全面的,不仅有政治人物,还有百姓的生活,城市的变化,中国和世界的往来等等。针对学生提到的甲型H1N1流感,笔者引导学生以此可以写疾病史,通过对疾病史的探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进行预防工作,减轻疾病带来的灾难。历史学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为现实服务的。

课后,在和同学的交流中,有的同学感慨原来历史不仅仅是背一背的学问,还有那么大的应用价值。

问题三:你写的历史史料从哪里来?

以往我们的历史老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们只管认真听就可以了。历史是由老师“告诉”学生的,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探求也很少去接触史料,他们的历史知识都是由老师或教材转述给他们。许多同学误认为历史就是书本上的知识。但其实,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历史课培养他们看问题的深度,逐渐培养他们敢于思辨、勇于质疑的精神。

笔者用《百家讲坛》中易中天讲三国的例子,问学生易中天是根据什么来讲的,随后指出主要依据的就是陈寿写的《三国志》,写史书需要广泛的史料支持,而不是自己虚构。让初二年级的学生充分理解“史料”有一定困难,如果除了口头讲解,在讲课中能利用多媒体配以具体实物会更好一些。但是学生通过笔者的讲解还是对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有了一个初步认识。通过对学生易于理解的口述史料进行重点讲解,学生明白了各种历史史料都存在着局限性,口述史料具有叙述人主观选择事实的问题: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考虑而歪曲历史。因此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辨析考证,综合运用不同史料。

针对学生提出的历史研究是否可以假设,笔者引用胡适的话进行了解答,做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醒学生所有推测、假设最终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论证基础之上,不能简单主观臆测。史学研究是允许百家争鸣的,有学者认为兵马俑并不是为秦始皇修建的,而是其祖先宣太后的陵寝,可谓成一家之言。在讲解到影像史料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寻找研究古代的非文字史料,古代没有影像资料,但是有绘画、壁画、雕塑、画像石等其他丰富多彩的史料。学生中有的联想到《清明上河图》,有的联想到了敦煌壁画,感叹原来历史研究不是像以前想的那么神秘。有感于同学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你要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写一部校史该怎么写?怎么找史料?“利用学校的档案,去档案馆查档案,去其他学校找档案,从书上找,走访校友……”学生的回答令笔者很欣慰,这或许是他们走上历史研究之路的第一步。

但是史料毕竟只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问题的设计改为“怎样写历史”可能会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全面。

通过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对于历史学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虽然是一节复习课,但笔者认为通过学习在学生的心中撒下一颗热爱历史、喜欢历史的种子才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历史教学不应只让学生去背诵已经写进某本书里的叙述或评价,而是要学生尽量从史料中看出端倪,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界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高中的课改已经走在了前面,在高中历史选修中“探索历史的奥秘”就是基于力求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而设计的,但是能够升入高中的毕竟不是所有学生,如果能在初中阶段就为他们打开一扇探索历史的大门是否更好呢?

[收稿日期]2009-09-16

标签:;  ;  ;  ;  

使学生成为历史学家_历史学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