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人力资本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家论文,人力论文,刘积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毕业典礼上,姜勇兴奋地将学士帽高高抛起,身后是同学们热情的欢呼声。在这个由“魔幻城堡”、绿地、树木、人工湖组成的现代化校园中,行色匆匆的学生从姜勇身边走过,身背电脑包的他们与普通院校学生的稚嫩相比,更像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小白领。
作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嵌入式系2010届本科毕业生,经过1个月的面试和笔试,姜勇与另外17位嵌入式系的本科、专科同学一起,被英特尔大连芯片厂提前录用。这是英特尔大连芯片厂在嵌入式系的第二次招聘。
由于金融危机及英特尔上海封装厂关闭等因素的影响,英特尔大连芯片厂2009年录用人数由最初的400人缩减至120人,仅保留了原计划的30%。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被淘汰下来,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学生被全部留用。此前的一次招聘,英特尔大连芯片厂总计从嵌入式系招收了16名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
不仅仅是英特尔,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立10年来培养的16000名毕业生中,进入IBM、惠普、东芝、通用电气、诺基亚、思科等著名全球500强公司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些著名的雇主,有很多是东软的合作伙伴或客户。带着东软基因的毕业生分布到整个产业链中,使东软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与他们的关系更显紧密。
从最近富士康接连的跳楼事件和广州本田工人的罢工等事件中,不难发现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期的中国,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对于以人为主要资产的软件产业来说,人力即资本,而能够不断输出人力资本的东软,未来无疑能够成为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家。
一个公司和一个学院
2000年6月,东软集团与亿达集团合资成立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当年,这所学校的成立被作为推动大连建设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的重要环节,得到大连市政府和东北大学的鼎力支持。这所投资额巨大、校园环境能与国际厂流大学相媲美,每间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中都接入了局域网和互联网的软件学院,起初只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网络学院。2008年9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转设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四所高校之一。如今,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可以招收普通本科学生。仅去年,该学院招生的平均分数就上涨了60分,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其实,软件公司创办教育,并非只有刘积仁一个人,前几年四川托普软件也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但托普总裁宋如华却将政府的支持作为资本运作的杠杆,没有踏踏实实地当成事业来做。刘积仁与宋如华的思路完全不同。刘积仁说,单纯作为企业来讲,可以直接利用社会上的人力资源,不需要办学,但软件公司的核心是人才,人力资本是企业链条上的一部分。自己培养人才,可以更好执行公司的战略,同时也可以通过教育产业的积累,回馈社会。
创办这所大学,与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根深蒂固的教育情节分不开。在创办东软公司之初,企业的高管团队都来自东北大学。2006年上市之后,东软80%的员工也都是东北大学的毕业生。某种意义上说,能够成为中国著名的软件公司,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自己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学博士,在东软壮大的过程中,刘积仁深知IT是个“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行业,有些技术快到几乎尚未应用到市场就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必要,传统的IT教育一时难以改变现状,创建一所与时代合拍的大学,培养一批跟得上时代潮流的人才,以推动IT产业的发展。这是刘积仁多年的心愿。
创办之初,刘积仁将20%的精力投入学院的发展中,亲力亲为,从挑选教师、指导学生到引入合作伙伴的课程,以及学院发展的战略,他都亲自过问。虽然办学的投资额巨大,但与一般民办大学将教育办成产业,以学生为盈利工具不同,刘积仁没想以此盈利——尽管一位普通系别的学生每年学费就达16000元。现在东软信息学院已经成为东软集团最重要的人才来源。
人力资本是重要砝码
去年东软集团总计招聘了2000名新员工,如果走社会招聘路线,这些人大约需要从10万人中选拔,平均50个人中能选1个,并且要经过近1年的培训时间,总体的成本是2亿元。而东软件现有17000名员工,虽然每年10%的流动率在业内不算高,一年最少的人力补充就达到1700人,这个成本是巨大的。
如此计算,东软信息学院等于无形中为东软提供了2亿元的利润,比任何靠学生盈利的民办院校的利润都高。“虽然东软没有靠办学盈利,但学院带给企业的利润,比单纯追求办学盈利更大。”刘积仁说,东软通过与学校的紧密结合,一方面获得了人才,降低了人才获得成本,同时也为东软获得了更多客户。
一些跨国公司的负责人访问东软,刘积仁第一个带着去看的就是东软信息学院。由于现在一个项目动辄需要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团队,因此合作伙伴很放心将项目交给东软。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东软在竞争客户方面更有优势,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2006年,SAP北亚区总裁西曼参观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之后,敦促SAP以1000万欧元战略投资东软。进入中国市场以来,SAP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受到的认证工程师数量少的限制,而与东软合作之后,为SAP培养了大量认证工程师,分布到了SAP的生态系统中,在拓展中小企业市场时获得了更多人力支持。东软信息学院与诺基亚共同成立的嵌入式Symbian联合实验室,已经帮助东软成为诺基亚全球第一大软件合作伙伴。
随着办学规模的进一步壮大,东软无疑会获得更充足的人力资本补充,这在人才就是企业最重要资产的软件业中,会进一步拉大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其实,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服务外包领域,缺少足够的工程技术人员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董事会执行主席孙振耀认为,当前外包产业第一个制约因素就是人,也是企业最主要的成本。“现在这个产业与原来不同的是要先谈成本,再谈发展的潜力。”孙振耀说,尽管产业发展很快,但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做项目,这家企业就会落后于竞争对手。
给学生来真格的
从2004年开始,东软就与惠普公司合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给所有新生配发笔记本电脑。这意味着,今后学生就可以利用W-LAN网,在学校的树荫下、草坪上随意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网了。
一直帮助东软学院实施无线局域网项目的英特尔战略合作经理王永明回忆,当他第一次来到东软学院的时候,非常惊讶于东软学院超前的教学理念和意识,“全新的笔记本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教学的灌输式,东软学院的案例证明了在汉语文化圈中,完全可以实施基于最新技术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在10年的产业经历中,刘积仁越来越感到,IT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快,高校里的计算机专业教材落后,教学模式、教学设备难以跟上,教师知识陈旧,学非所用情况严重,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需求,计算机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后仍不得不再接受企业组织的培训学习。
其实,这些年来,东软集团一直致力于将项目引人学校,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成为企业可用的熟手。据了解,现在东软信息学院就有一些阿尔派班、CISCO班、手机班、汽车电子班、东芝班等。这些根据不同合作伙伴雇主要求设立的专业班,能使学生一出校门就直接融入企业环境,不再像传统院校的学生那样经过漫长的培训过程。
但是,刘积仁觉得,现在这些班还远远不够。近日,与东软集团的所有高管和大连、成都、南海三所学院的负责人召开了一个课程改革的现场会之后,刘积仁开始在三所学院大力推动实际项目进校园的“TOPCARES-CDIO一体化教学改革”。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温涛院长认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工程师的职场实战环境作为学校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在校就扮演一名员工的角色,拥有一体化学习经验。“实行CDIO改革后,最大的变化是所有的教学案例都来真格的,即全部取材于大公司或大企业如台湾信隆公司、东软集团等正在运营的一线的项目。”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主任孙福权博士告诉记者,如果说以前的教学案例是模拟的,那么现在则是完全玩真的,跟学生进入企业学到的东西基本一样。孙福权称,未来学院不但会将很多项目放到学校,甚至会把项目直接包给学生,让他们在实战中学习。
据了解,为了跟上企业和市场的发展,系里先请企业人员培训教师或教师深入企业工作,然后再回到教学岗位,把企业现在运行的环境移植到课程中。这种与项目深度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校就真正具备了项目实施能力。
要有全球竞争力才行
最近,刘积仁参观澳大利亚TAFE(全称: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后,有很深的感触。在整个澳大利亚,有将近一半人口曾经接受过TAFE的培训。这些职业技术学院,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拨款支持,每年的实际拨款都在40亿澳元左右,为澳大利亚的各行各业提供了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
刘积仁说,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东软的办学方向将始终坚持工程和应用,面向未来的制造业。30年前,日本的索尼、松下、东芝等家电厂商,与中国现在的制造业状况相似,都是来料加工和制造,但现在这些厂商已经把制造业都搬到了中国,本土只留下设计、研发和市场经营等核心部门。在这些公司中几乎有一半人是软件工程师。“未来,我们希望海尔、TCL等中国厂商也能走上这条路,到那时,中国就和世界有一拼了。”刘积仁说,“到那时,这些公司的员工肯定有70%~80%是我们这种学校毕业的!”
东软三校在校学生数量及已毕业学生数量统计
刘积仁认为,未来随着能力的提高,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必将像印度企业一样开始走向全球。
以东软为例,目前其员工已经有7%左右是外国人,30%以上的业务来自全球,而其目标是5年内一半多的员工和业务来自全球市场,有6000~7000人参与全球的项目。刘积仁认为,这对中国企业来讲是一个很尴尬的挑战,
印度的软件业迈出全球化的关键一步并占据世界软件市场的重要地位,是那里有高质量的人才。据了解,印度拥有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人才储备库,而向这个储备库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是印度的4所世界一流的理工学院和近400所信息技术学校,这些IT“人才工厂”每年可生产出25万名软件技术人员。美国硅谷和华盛顿地区的信息技术人员中,印度人占了40%。
但是,中国传统院校培养的学生,很难像印度学生那样具备到全球去工作的能力。由于长期以来僵化的教育方式,学生可能一个方面不错,其他方面却不行,比如说有的编程序不错,但不会说外语,有的外语不错,但不会编程序,因此中国培养的人才都不够综合,这可能对中国未来的整个产业的发展是个制约和瓶颈。
其实,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东软集团的优势是,东软信息学院能够为其带来足够的支持。几年前东软信息学院就创办了英语系和日语系、国际教育学院等院系。与传统院校外语系不同的是,东软是围绕着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情况,将语言的专业知识与商务技能实训,特别是IT领域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既掌握服务外包相关领域和行业流程知识,又具备专业领域交际的能力和开放式思维的国际化、实用型外语人才。另外,东软信息学院还通过与美国、日本的数十所院校建立的项目、学位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塑造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语言能力。
“长远来看,东软信息学院就像一片永不枯竭的水源,为东软集团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支持。”刘积仁说。充足的人才储备,无疑已经成了东软集团非常重要的竞争能力。
标签:刘积仁论文; 东软集团论文;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论文; 东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