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国际课程之争_课程论文

高中国际课程之争_课程论文

高中国际课程之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论文,课程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IB课程、AP课程、A-Level课程、BC课程等日渐升温,普通高中面向境内学生引进和开设国际课程,已成为近年来高中发展的热点。而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家长眼中,上了国际课程班,就意味着孩子可以顺理成章地考入国外名牌大学,实现本科出国留学的梦想。

对于高中来说,在国际课程满足“留学热”的社会需求背后,其真正意义何在?引入实施之后带来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2013年4月19日举行的“高中实施国际课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高端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和全国的知名高中校长、学者以及教育行政人员,共同围绕高中国际课程实施的政策挑战与应对、课程架构和内容的应对、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挑战与应对、实施资源和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深化我国高中课程改革是关键

“今天我们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在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应对全球化的浪潮和信息化的挑战?”不久前刚与美国教育行政官员对话归来的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论坛上表示,他在对话中每一次阐述都绕不开这样一个背景,那就是在落实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深入推进我国课程改革的当下,我们在面对未来挑战的问题上,要保持与国际课程改革趋势的同步,克服我们自身课程的不足。

在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鲜明地提出“谁赢得高中,谁就赢得人才”的观点。他通过对10个国家和2个地区高中课程现状的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致力于在课程的知识构成方面设置大的学习领域,寻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最佳平衡点,在共同基础的起点上体现分领域引导,他认为这是值得同内高中关注的。

现实情况表明,我们的高中虽然面临高考的压力,但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很多高中都在学校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式上寻求突破和改进。在论坛开场不久,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高中处副处长李明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开设国际课程,我们的定位究竟是什么?是定位在我们跟国外合作办了国际课程班,还是看我们如何吸收国际课程的优势来完善我们自己的课程?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我们引进国际课程,不是要办成外国高校的预备班、高复班,更不是把我们的学校变成外国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尹后庆强调,“引入国际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将国外课程中好的做法与经验吸收到本土的课改之中,推进并深化课程改革,比如IB课程提出的目标——让学生成为探究者、思考者、交流者、冒险者,培养学生知识渊博、讲规则、有爱心、思想开放、懂得平衡、善于反思……这些都是值得国内课程借鉴的地方。”

对此,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结合上海中学成功的实践探索表明:“学校对国际课程的引入与实践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从国际课程的实施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先进的课程改革元素,将它们迁移、改造、运用到适合我国学生的课程建设中,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国优秀高中生的创新素养提升与可持续成长提供更为良好的、先进的课程资源。”

从学校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主要架构,这是本次论坛上与会者们格外关注的内容。记者从中强烈感受到,公办高中引进国际课程,必须清楚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努力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国际化探出一条新路,也就是在坚守本土化的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把握国际课程的重要核心元素,以促进我国高中课程进一步提升现代化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从培养人的角度应对挑战

“目前在上海读各类国际课程的学生有6000余人,近两三年来都是逐年翻番,充分说明了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了全球求学、全球就业的新定位。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的一番描述令人深思。

如果说公办高中努力探索和实施国际课程是积极响应高中多样化发展和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必然途径,那么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政策规范、实施条件、师资准备、运行机制、课程统整、管理革新等诸多方面的挑战,都有待在探索、研究、实践中加以解决与应对。取其精华,创造性地为我所用,是高中国际课程实践与比较研究的关键。正如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所指出的:“引进国际课程必须依靠高品质的母体。”

仅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用国外的课程内容上课,是否就意味着在实施国际课程?答案是:未必。“如果用中国方式教授外国的课程,这并不是实施真正的国际教学,还有一连串本质的东西要解决。我国高中在实施国际课程中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要摒弃‘应试味’,真正从人才的成长需要出发来把握国际课程的要旨。”唐盛昌说。

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教授惠中指出,国内的课程虽然提出了三维目标,但仍然是以知识取向为根本,而许多国际课程,不仅是高中课程,从小学课程开始,他们始终关注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构架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用倪闽景的话来说,“经常有人说我们的物理是‘考古学’,教的是几百年以前的知识,特别注重系统性,但如果从探究性的角度来看,很多现代科技发展与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都是非常好的内容。”

大量的现代课程、强调探究性以及数字技术的运用,这些国际课程所具备的特征对教师的学科功底、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语言运用都构成了严峻挑战。这是校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这方面并无捷径,不同学校探索的经验表明,必须在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建构与培育。对于在国际课程中任教的中方教师来说,如果能够充分比较和融会贯通中外课程,成长为国际化的教师,实现全校范围内的共享,那么对于促进公办高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来说,其价值显而易见。

中外课程融合的趋势

“对于国际课程,我们一路探索下来的感受是,一个关键词就是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四个观点。一是引入与融合,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二是传递与创新,资源为课程提供保障;三是运行与实践,教师为教育奠定基础;四是冲突与吸纳,评价为教育明确方向。”西北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刘信生说起学校引进国际课程的曲折经历有着深切的感悟,也引起了不少校长的共鸣。

在校长们看来,实施国际课程正在对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观念上的洗礼,正如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所指出的,在学校自身的课程体系中融合国际课程的理念和元素,丰富完善校园课程体系,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近年来人大附中与美国托马斯·杰斐逊理科高中、美国伊利诺伊理科高中合作,让中外学生共同确立相应的课题,分布研究、定期交流,就是受到了国际课程理念的启迪。

“对于国际课程开设,上海会加大管理,同时加大支持。”尹后庆指出。高中实施国际课程,要加强准入的审核,可以开展公办普通高中实施国际课程的试点,可以选择部分国际课程科目以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方式开展实施,也可以开展中外融合课程实践,但必须经过论证。不仅是课程准入,对于收费标准、招生规范、课程内容等方面,上海都会在新出台的相关指导意见中作出具体规定,从而规范国际课程班的管理。记者还了解到,教育部目前已经开始启动高中课程的修订工作,李明指出:“这次修订工作我们会充分地结合国际课程现有的体系和优势,在我们的课程方案中,包括课程结构建设、各个学科课程内容的修订,都会充分考虑吸收国际课程的先进经验,改进我们的课程体系。”

虽然目前全国的高中国际课程基本都是“各自为政”,但通过此次论坛,校长们都一致认同各校要为逐步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国际课程而携手努力。相信这样的课程,必然是具有普适性、多样性、选择性、发展性与创造性的课程,必然推动我们的高中教育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

标签:;  ;  ;  

高中国际课程之争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