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康乐县唐哈小学 张孝勤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以及在教学中所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结果的状态,进而转变为注重对学生生命教育以及生态教育等等方面教学内容的重视。相关教学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了生命与教育之间的含义,生命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作用以及生命教育理念对促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实施了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理念充分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完善和高效。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 生语文素养语文知识以及人文修养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但是在 新时期背景下,这样的教学发生了转变,在原来的教学目标基 础之上更为丰富。由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更要注重利用 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所渗透的生命教育内容实施对学生的生命理 念教育,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并塑造 学生的全面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成就生命的新时期人才,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文化、有幸 福感的人。
一、生命教育理念概述
在新时期背景下,教育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作为最 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是建 立起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教育工作应 该对学生的生命教学理念的传播和教学进行重视,每个学生除 了拥有自身的生命之外,还有受体生命之外的思想灵魂,包括 心理方面。生命教育也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含义, 了解自己的生命。从而让学生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自身、世 界以及大自然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认识到自身 生命的潜能,能够利用生命意识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成就学生更好的发展[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相关教学工作者就要立足于生命教育 理念,在生命教育理念基础之上,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 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对生命意识产生兴趣,能够践行 对生命教育的思考并且具有较高的生命意识,并通过生命里理 念更为深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元素和生命元素,从而 满足新时期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
(一)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生命意识的认识
在深圳这个语言背景下,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意识,在教学当中实现对生命意识的渗透, 帮助学生掌握更为完善的生命理念。在当前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识字、课文、练习、写作等 方面都由相应比例的生命理念组成,这是在小学语文课本当中 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础和保障。比如在教学《司马光 砸缸》这一课程的时候,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其主要的教 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司马光能够随机应变,善于观察以及 行为果断的能力。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目标。但 是,在生命教育理念背景下,除了要培养学生上述这些能力之 外,还要加入对学生的生命理念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生 命的脆弱性以及能够在关键的时刻选择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较高的生命理念,促进学生对生命的全面认知[2]。
(二)在实践中践行生命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和相关内容实施实践, 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进一步认识生命教育理念,更好 的渗透生命教育。比如在教学《山中访友》这一内容时,教师 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山中的所有生命,花、草、树木、 鸟、兽、虫等等。让学生能够对这些生命有一个更,全面和客 观的认识,能够让学生知道这些生命在自然界中存在意义以及 和自身的关系。在对学生进行这些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进行一次郊游,让学生能够亲自深入到大自然当中探索 这些生命,并且和践行生命,进行亲密接触,能够客观和全面 的了解这些生命的存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能够较为清楚 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有效的生命教育,优化 小学语文教学。
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期背景下,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 文教是非常重要的,相关教学工作者要立足于生命教育理念, 通过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转变优化,在实际教学当中不断向学生 渗透生命理念,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娟.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2:189.
[2]贾玲丽.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有效性的思考 [J].学周刊,2012,10:68-69.
论文作者:张孝勤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生命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理念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意识论文; 语文论文; 新时期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