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学分析_艺术品论文

关于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艺术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目前讨论知识经济,主要是从科学技术知识与经济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的。的确,从国内外大量的有关知识经济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的知识,主要是科学技术知识,并且主要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出现和壮大,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越来越明显,因此有人干脆简单地把信息产业等同于知识经济,对知识的讨论就主要集中在对信息产业的出现、发展和壮大的规律性的研究上面。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虽然可以把信息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作为划分时代的重要标志,但是,知识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关系远比信息产业本身要丰富的多。知识经济是一个以所有人类知识在生产、消费和投资活动中越来越重要作为标志的经济。所有的人类知识自然包括文化艺术知识。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中高层次内容的追求也将大大提高,从而导致对文化艺术的消费需求也必将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的消费与物质产品消费不同的是:(1 )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2)文化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3)消费本身需要花费大量的闲暇时间。这些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处于较低阶段时是难以满足的,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时间将趋于下降,人们将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将拥有更多的时间消费文化艺术产品。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全面发展除个人在科学知识方面的发展之外,也包括个人在文化艺术修养方面的发展。因此,本文中要讨论的问题是,文化艺术如何成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象科学技术要素一样,从而在一个国家GDP增长中作出重要的贡献。其次, 还要讨论文化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有什么样的特点,特别是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最后,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将分析政府文化艺术政策的重要性。

一、文化艺术在经济中的表现形态

我们要理解文化艺术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性,首先要对文化艺术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态进行分类。毫无疑问,作为文化艺术经济学分析,首要关心的是艺术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就日益重要起来。精神生活需求中,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文化艺术产品的形态,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活动的艺术,一般被称为活艺术(arts vivants),或者说表演艺术(Performing arts), 是由艺术家通过舞台演出的形式生产出来,消费者在支付了入场费之后,在剧院等场所现场聆听和观看如音乐、舞蹈、戏剧等节目。随着科技的发展,活艺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储存起来,并通过现代通讯设施重新展现,如电影、电视、广播等等。从表演艺术派生出来的这一类艺术被称之为视听艺术,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视觉艺术(电视、录相、 VCD等)和听觉艺术(hi-fi音箱设备、广播、光盘、磁带)。 另一部分则是凝固的艺术产品,如绘画、美术、工艺品、古董、雕塑以及博物馆的收藏品等等。对这两大类艺术产品,都有专门的艺术市场,前一类称之为演出市场,一般由演出公司、影剧院等企事业单位来组织,可以通过演出的成本、人工费用、票房收入、广告收入、税收等经济学概念对其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后一类称之为艺术品市场,是由不同档次的市场构成的,如专门经营艺术复制品的低级艺术品市场;经营画家、雕塑家原作买卖的画廊和其他艺术品市场;专门的拍卖市场以及专营某一名家画作或雕塑的市场。第一种市场是垄断竞争的市场,第二种市场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第三种市场则是一种完全垄断的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阅读艺术市场,指的是非学术著作的书刊、杂志、报纸的生产和消费、供给与需求,它们也构成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投入—产出活动,对家庭来讲也是一项重要的支出。前面提到的活艺术或演出艺术以及视听艺术还与现代家庭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外出休闲联系在一起,在国外称之为外出艺术享受,通常指进电影院、剧场、音乐厅、舞场以及参观各种艺术品展览和博物馆。最后,文化艺术消费还体现在人们亲自参加的业余的艺术活动,如摄影、绘画、参加各种乐器演奏,等等。其次,文化艺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前面我们是从文化艺术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角度来讨论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价值,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并随着人们文化艺术方面人力资本积累的提高,人们对表演艺术(活艺术)和凝固艺术、阅读艺术以及业余艺术实践等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些活动就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所创造的价值在GDP中的份额就会不断上升。但是,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文化艺术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还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产品本身的生产和消费上面。文化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还进一步地渗透到其他产品生产中。

文化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建筑物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同样的建筑材料,同样的人工成本,文化含量和艺术含量高的建筑不仅在建筑物成交时可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这些建筑物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个城市的建筑遗产又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成为吸引源源不断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运河边上那富有童话色彩的建筑,罗马和巴黎辉煌的宫殿式建筑,都由于其浓厚的特有建筑风格而吸引着游客。建筑物与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巴黎圣母院就由于雨果的同名文学名著的深远影响,成为全世界游客到巴黎之后必须参观的项目。在歌德的家乡,在莎士比亚的家乡,在文化名人的效应之下,旅游者参观人数不断上升。在歌德诞生250 周年之际,歌德家乡就获得6000万马克的额外收入。从旅游业角度来看,这些有着丰富文化艺术含量的建筑物,还有各类博物馆,不仅本身可以通过参观者带来丰厚的门票收入,而且还可以全面推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是一个外部经济十分明显的产业。巴黎的卢浮宫不断在扩展,展览场地不断扩大,展品不断丰富,游客越来越感到即使花费整个一天时间也难以参观完卢浮宫,这样就有人需要第二次、第三次进入,于是在巴黎逗留的时间就需要拉长,其外部效应十分明显。

文化艺术将体现在所有其他物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上,如轿车车型的设计,家具和办公用品等等的设计,文化艺术含量对产品的附加值的提高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如果设计师是缺乏文化艺术品位的,其产品的质量再好,其经济效益将是十分有限的。这一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另外,文化艺术在物质产品上所体现的重要性最为明显行业之一是服装业。同样的原料的服装其价值之差可达几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其差异来自质量、品牌和文化艺术含量等等,但越是高档的服装,其差异主要来自于文化艺术含量。

在现代经济中,以文化艺术传播作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最有潜力的部门之一,如电影、电视和广播业的发展,报刊业和出版业的发展,以及主要依赖于这些传媒业发展而发展的广告业的发展等等。这些部门实际上是文化艺术和高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从而也是经济创新机会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因为传媒的发展,就其手段来看,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如音箱、电视、多媒体,涉及到高科技的许多领域,如激光、通讯、卫星、信息产业等等;但就其传播的内容来讲,文化艺术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在高科技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文化艺术的传播是十分落后的,传播的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文化艺术只是一小部分人的享用的东西。在高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文化艺术的传播手段日益提高和丰富,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文化艺术产品问世,传播的手段再发达,传播的范围再广,都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在现代经济中,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要同时十分强调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两者同步发展,才能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并且这种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健康的经济增长。

二、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特征

文化艺术的消费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的消费,具有自己非常强烈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的存在,就需要经济学家对文化艺术消费的特有规律进行探索,而不是简单地把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到文化艺术的消费领域。同样,文化艺术产品的供给,从事文化艺术活动人的报酬,进一步分析文化人和艺术家作为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都有着其鲜明的特殊性。

文化艺术品的消费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文化艺术品的消费实际上是一种过程,这一消费过程给消费者带来两方面的效用:一方面是文化艺术消费时的即时满足和快乐,另一方面是关于文化艺术的知识的积累和增长。由于后一种效用的存在,因此许多研究文化艺术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认为,文化艺术的消费不能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来解释,相反这一消费现象是边际效用递增的,即音乐越听越想听,艺术品越看越想看,等等。所谓“上瘾”的说法,就很好地反映了文化艺术品的消费特征。但笔者认为,文化艺术消费过程确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程,有“上瘾”的情况存在,同时也说明文化艺术消费对消费者文化艺术知识的要求很高。但是一般还是应该把文化艺术分为两部分:高雅的文化艺术和通俗的文化艺术。前者对专有知识的要求较高,并不是人人都能进入并享受的,需要消费者相当程度的人力资本投资,消费能力需要专有知识积累来培养,这一类需求的兴起需要文化艺术教育的普及。另一类是通俗的文化艺术,这一类文化艺术一般说来是人人都能进入并享受的,当然通俗艺术本身也有其知识含量和知识积累过程,但相对于高雅艺术来说,对这一类艺术的理解和知识积累并不是太难。但是,不管是哪种文化艺术,其消费过程中的“上瘾”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就每一次具体的消费来讲,由于文化艺术消费涉及时间投入,脑力、视力、听力的投入,最后疲劳的感觉将超过“上瘾”的感觉,因此每一次文化艺术的消费必然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阶段,边际效用递减在每种产品(包括文化艺术产品)消费上是普遍存在的,是消费者均衡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否则就很难解释消费者对文化艺术消费自动收敛的情况。文化艺术消费的“上瘾”现象说明文化艺术知识积累对下一次的消费强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对于高雅艺术来讲尤其如此,如古典音乐会、歌剧等,都属于高雅艺术,对这些高雅艺术的需求和消费,对消费者本身艺术修养的要求就很高。许多研究显示,高雅艺术需求的价格弹性是较低的,因为它们的替代品很少,因此“上了瘾”的消费者一般都愿意继续消费,而不管其价格变化如何。根据摩尔(T.Moore)的研究, 美国对百老汇戏剧的需求价格弹性大约在-0.33和-0.63之间。与此相反,高雅艺术需求的收入弹性却很高,这是因为,收入高的阶层一般是教育水平较高的阶层,因而他具备了接受高雅艺术欣赏能力。所以统计数据显示,收入层次越高,对高雅艺术的需求就越高。因此,如果要写出文化艺术消费的效用函数,其形式将是较为复杂的。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Becker)和乔治·斯蒂格勒(G.Stigler )曾经把音乐消费的效用函数写成如下形式:

U=U(M,Z[,i])

其中Z代表音乐消费的“投入品”:时间、人力资本、 市场购买的音乐商品,M代表音乐享受本身, 它包括过去的音乐消费和现在的音乐消费,其过去所欣赏的音乐越多,时间越长,音乐修养越高,其从音乐欣赏中所获得的效用就越高。总之,高雅艺术的欣赏本身是十分强凋人力资本投资的,没有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即使一个消费者花了很多钱,购买一次高档音乐会昂贵的门票,但是他并不一定能获得与该门票相对应的效用。

另外,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和消费特征,除了上述分析中指出的共同特征之外,还表现在文化艺术的种类不同,带有各自种类的特殊性。例如,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不同于前面分析的表演艺术,除了欣赏名画名作需要具备这方面的专有知识即人力资本投资外,还需要具备其他信息,如有关名画名作的画家和雕塑家的情况的信息,因为达一类艺术品的需求,除了本身需要欣赏的需求之外,还有一种是投资需求。由于艺术创作(生产过程)是完全的创新过程,艺术品可以被复制,但不能被重复生产,这是艺术品不同于其他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艺术品不能被重复生产的特点,而被复制的作用,其价值又远远不如原作,因此艺术品由于其独一无二的市场垄断性质,是一种较理想的投资产品,因为它可以保值和升值,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由此可见,对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的需求,尽管其基础是美学欣赏给人们带来的快感和满足,但是其价格的发展往往脱离了这一美学基础,有相当多的名画名作收藏者,其主要目标已经不是对艺术品的欣赏和享受,而是等待艺术品的价格再次升值以后把它们抛售出去,以获取超额利润,这样的行为就完全是投机行为了。正因为艺术品具有投资价值,因此艺术品的价值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它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价值往往与创作该艺术品的艺术家所从事的艺术经历有关,也与该艺术家创作该艺术品时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有关。艺术家与科学家不同的是,其投入的“智力”,“情商”成分可能要高于“智商”成分,或者说艺术创作中,其天才的成分可能更重要。艺术品价值的另一个构成部分是由市场的预期价值来决定,后者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1)如时尚的变化;(2)某种艺术风格的历史性演变;(3)大的艺术运动的兴衰;(4)大众媒介的介绍及推荐;(5)艺术家有否过世以及目前年龄、身体状况; (6)鉴定师的作用等等。另外,艺术品作为投资品, 其价值的变动与当时的经济景气情况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前面我们对有关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对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分析,还涉及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面的分析。下面我们分别通过表演艺术的供给,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的供给,博物馆收藏品展览供给以及阅读艺术供给等进行经济学的分析。

对于表演艺术的供给问题,我们首先要建立表演艺术的生产函数。表演艺术的产出就是舞台演出,从量上进行衡量,一是某一剧目的演出场次,二是每一场次的观众数日。从投入的角度来看,演出一个剧目首先涉及排演这个剧目的艺术家和非艺术家的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如服装和道具的购买等等),其次涉及每一次演出的资本投入。如果我们用v表示剧院的最大观众席位,y[,ij]表示第j种剧目第i 场演出的观众人数,那么y[,ij]≤v。同时,我们用L[s]和K[s] 表示排演时的人力和物力投入,L[r]和K[r]表示某场演出时的人力和物力投入,那么,我们可以建立一种以下形式的关于表演艺术的生产函数:

其中m[,j]-m[,j](l[8][,j],K[8][,j]),是某场演出时人力和物力投入的函数,q[,j]是表示演出质量的指标。因此,第j种剧目所能吸引的观众数目是人力和物力投入和演出质量等变量的函数,而且这一生产函数还具有以下的性质:

以上公式表明,一个剧种,演的时间越长,其最后的场次所能增加的观众递减。这有点类似于物质生产领域中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的情况,但其中的机理具有很大的不同。

关于绘画、雕塑等凝固艺术品的供给问题,首先涉及一个国家艺术家(画家、雕塑家)队伍的形成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人选择艺术生涯,是由于天赋或者个人爱好,还是出于社会对艺术家的丰厚报酬?毫无疑问,由于艺术创作实际是一种创新活动,一方面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天赋,即对美学有很好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它又要求艺术家对前人的艺术成果进行很好的学习、吸收和消化,两者的结合使得艺术家成功地进行创新,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因此,艺术活动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它需要一定的主观方面的条件。从艺术家队伍的形成来看,艺术家本身的天赋及其对艺术的追求成为艺术家劳动供给的一个前提条件。其次,对艺术家创作性劳动的丰厚报酬构成对艺术劳动供给的一种激励,因此艺术家劳动供给是其报酬的函数,其弹性系数为正,这也是毫无问题的。但是,艺术家劳动供给对其报酬的反应程度究竟有多大,或者说艺术劳动供给的收入弹性究竟有多大? 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复杂性主要来自于艺术家付出的劳动与其收入报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确定的关系,而是一种随机性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艺术家生涯是一种收入报酬差异极大从而导致艺术家活动是一种风险很大的活动。从事艺术活动的人们,有收入非常多的艺术大师,一幅画可能价值几千万元,但同时大量的小画家,或者还没有出名的画家,其收入可能难以维持温饱。上海电视台的记者1998年曾在巴黎采访过法国华裔抽象画大师赵无忌,据赵无忌先生的估计,法国大约有3万画家, 但正式按画家交纳社会保险金的只有8000个,其中真正能用售卖画作维持生计的大约只有200个左右。因此, 尽管在成功的艺术家那里,其艺术劳动的收入报酬远远高于其他劳动者,有时甚至远远高于科学家的收入。但是对于大多数从事艺术劳动的艺术家来讲,其收入报酬不能维持生计。因此从收入报酬角度来讲,少数艺术家的高收入并不构成对大多数艺术家劳动供给的激励,对于他们来说,从事艺术活动的最初动机可能是艺术天赋和爱好使然。所以,对于大多数从事艺术活动的艺术家来讲,他们往往具有双重职业,如在学校里教书,或者在编辑部从事美编工作,等等,同时他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艺术创作。鉴于这些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家队伍的形成和壮大,艺术劳动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艺术人才的存量及其发掘,而艺术人才的存量及其发掘,又是与这个国家艺术活动的普及、美育方面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寡有关。当然,我们在这里也不否认社会对艺术大师的丰厚的收入报酬激励从事其他活动的人向他们看齐,期待终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被社会所承认,从而能给其带来丰厚的收入。因此艺术家平均收入的提高是刺激艺术劳动供给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与此同时, 艺术家的艺术劳动供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新活动,是一种艺术享受。从这个角来看,艺术劳动供给不同于其他的简单劳动供给,艺术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给劳动者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负效用。因此,艺术劳动者在闲暇时间偏好、收入偏好、艺术创新活动偏好函数之下,作出的劳动供给决策远比普通劳动供给要复杂得多。我们在考察普通劳动供给时,我们假定劳动者在使自己的效用为最大的情况下作出选择,而他的效用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消费品、闲暇时间(即其所支配的总时间l减去劳动时间I[s]:l-I[s]和货币(代表将来消费)。当劳动收入上升时,正常情况下劳动者根据替代效应,会提高其劳动供给,通过收入增加使得其消费品的消费增加(当然当其收入高到一定程度时,收入效应会发挥作用,这时闲暇会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劳动者对收入提高的反应是减少劳动供给,以增加闲暇的消费)。但是,当我们考察艺术劳动供给时,上述闲暇(l-I[s])被视作消费品的替代品, 而I[s]被视作是带来负效用的简单劳动的假定就难以成立了。因为在艺术家那里,艺术劳动往往是艺术家追求的一种享受,为了这种享受,他可能以其他谋生劳动获得收入,并用其他劳动获取的收入支持其艺术追求。当然,在大艺术家那里,艺术劳动为大家所承认,他们在艺术享受的同时,又可以解决生计问题,因此在大多数人看起来,艺术家的劳动是最高尚、最吸引人的劳动。一个国家艺术人才的形成还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有关联,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又通过一定的有形物留传下来,如建筑物、壁画、雕塑、国家及私人的绘画作品收藏,一个国家艺术宝藏越丰富,保存得越好,传播得越有效,这个国家的艺术氛围就越浓厚,就越容易造就大量的艺术人才。

三、政府政策对文化艺术活动促进的意义

前面我们就文化艺术在经济活动的作用以及文化艺术产品的供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经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发现,文化艺术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同于其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有着其本身非常明显的特殊性,由于这些特殊性的存在,使得文化艺术活动不能被简单地置于市场经济中进行发展,而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使文化艺术得以健康地发展。

首先,新古典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派经济学,该经济学认为,完善的自由竞争市场机制是优化资源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严密的数学论证,该理论证明了,在既定的经济资源拥有量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使全体经济行为人经济福利达到最大的帕累托最优是与完全竞争的市场均衡状态相一致的。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讲是否定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顶和调节的,他们强调的是,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力量,使各类经济活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达到均衡。文化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市场中形成的文化艺术产品的价格是调节文化艺术产品供求的最好的信号,供求通过价格波动而达到均衡,同其他产品一样,是文化艺术活动中资源配置的表现。但是,许多经济学家同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商品通过市场调节都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特别是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即市场无法通过价格的设置和波动来调节公共产品的供求。而文化艺术产品就是具有公共广品性质的产品,因此,市场机制在调节文化艺术的供给和需求时,也是失灵的。所谓公共产品,如桥梁、路灯、海上的灯塔等等,其具有如下的性质:第一,非竞争性,一群消费者在消费某一公共产品的同时不影响其他新加入消费者在同一时点共同消费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第二,不可分割性,如电视广播等,文化艺术产品的供给不可能在不同的消费者那里进行分割;第三,公共产品增加消费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当一群消费者消费某一公共产品时,增加其他人消费的边际成本等于零;第四,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即公共产品一旦供给出来以后,产品的供给者无法要求需求者向其支付价格。如对于城市建筑和雕塑作品来说,这些建筑和雕塑的所有者很难要求每个欣赏这些雕塑的人支付价格。由于文化艺术产品具有很明显的公共产品性质,因此我们指望完全按照市场原则来处理文化艺术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是不现实的。

其次,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如博物馆艺术品的展出和参观,文化艺术节在一个城市的举办,可以促进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如法国卢瓦河上的一个名叫“香浓舍”的城堡,虽然属于私人家庭,但是该城堡每年接待参观者945000 人, 雇用劳动力70人。这些参观者大部分都是通过各旅行社安排前往的,是法国著名卢瓦河城堡游中的一部分。因此不仅“香浓舍”可以获得门票收益,而且各家旅行社可以获得导游等收益,同时还有“香浓舍”附近的旅馆、饭店、各类商店都可以因此而获得他们的收益。

第三,与前面文化艺术产品的外部性有着紧密联系的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 1992 年美国纽约市市长Rudolgh Giuliani宣布市政府将对文化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资助。 这一决策是基于一项调查,该调查指出某项文化支出将有可能导致纽约市100亿美元的收入增长,这个收入增长包括交通收入增长、 旅馆收入增长和饭店收入增长等。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市,三大文化活动(管弦乐队演出、博物馆展出和文化节)的举办将产生1.5~3倍于文化投入的收入增长。在法国,每年的阿维浓(Avignon)戏剧节, 都可能带来大于戏剧节举办成本的收入增长。如1985年,举办戏剧节的投入经费为1350亿法郎,而综合收入为2550亿法郎。上述这些研究所显示的外部性收益还只是纯经济收益,非经济方面收益显然难以计量,但其影响可能比经济收益更大,更为持久。例如,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培养一个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民族的文化艺术素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构成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的物质基础,让本国公民经常性地回顾参观文化艺术遗产,经常性地举办各类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节,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充分吸收前辈的文化艺术养分,为文化艺术进一步创新和宏扬作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愫,最后转化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动力。

第四,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投入—产出,象高科技方面的投入—产出活动一样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因为在文化艺术活动中,高投入与高产出之间并不一定具有稳定的函数关系,而是一种概率关系。举例来说,某个艺术家投入其毕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某一艺术风格的创新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但是其最终的结果——所创作的作品是否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并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以补偿其投入所费,是件很不确定的事情。但是,对于某一具体的文化艺术投入—产出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但并不等于文化艺术的投入—产出之间就没有正向的关系,从普遍性角度来讲,文化艺术方面的高投入毕竟可以带来高产出。而现在的问题是,当具体到某一项文化艺术的投入—产出活动时,由于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私人在这方面的投入往往是不充分的,因此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使文化艺术投入与整个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从上述四个方面,我们论证了在文化艺术活动方面,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经济资源,可能会使这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处于一种非帕累托最优状态。如同其他的公共产品、具有很强外部性的产品、能够产生乘数效应的产品和具有高风险的投入—产出关系的产品一样,政府在文化艺术活动上面的介入是必要的,政府的介入可以解决外部性很强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政府的介入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产品供给所带来对整个经济的乘数效应的作用;政府的介入可以支持私人进入高风险的文化艺术的高投入,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带来较高的收益,这是就文化艺术活动方面政府介入的必要性而言的。那么,政府的介入采取何种形式?政府在文化艺术活动方面的介入首先体现为政府直接的财政支出,即由政府拨款投资文化艺术方面建设,如建造博物馆、歌剧院等等,对维持这些机构的日常运作费用,也可以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项目。其次国家投入和筹集各类资金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促进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最后,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各类法规和政策,一方面对文化艺术经济活动给予如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和私人对文化艺术活动的资助,多方面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文化艺术活动。

标签:;  ;  ;  ;  ;  ;  

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学分析_艺术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