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_侯建新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_侯建新

侯建新 山西省新绛县南社中学 043100

摘要 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关键词 作文 写作 训练 兴趣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一布置作文,学生就唉声叹气,叫苦连天,这是学生在犯“作文头痛病”。但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试中分值高,老师们岂敢放松作文训练,哪怕学生再不愿写,也得采取强制性措施,让学生非写不可,并作一些硬性要求:一天一篇日记,一周一篇周记,两周一篇大作文。这种方法虽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且很多老师也在教学中这样应用。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硬性要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以这种硬性作文的方法来训练学生作文,从根本上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相反,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怕作文,感染上作文头痛病,这种训练作文的方法实在不可取。

“硬性”作文其症结在只重视了写,而没重视写的前提。写作犹如画画,要画出一幅好作品,首先得有表现得对象,画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有好作品?其次得有用来表现这个对象的材料----如颜料、笔、刀等;再次还得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写作与此同理,如果不具备这三个条件,决不会写出好文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使学生自己愿意写作文,写出好文章,作为教师就应该做好一下几点:

一、抓住观察 诱发兴趣

学生作文就头痛,其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有二:一是抓不住材料,感到没什么可写;二是没有写作兴趣。没有作文兴趣往往又是感到无材料可写引发的。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狭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春蚕吐丝,先吃进才能吐得出”,“蜜蜂酿蜜,先菜花才有蜜可酿”……学生脑子里没素材,又怎能写得出好作文?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感受,调动感觉器官,抓住那些不起眼的生活小事,扑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生活中的美。同时教师应鸡鸡创造情景,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的素材,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诱发写作冲动,激发写作兴趣,甚至犹如火山喷发,一发而不可收拾。让学生知道作文是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实用而写,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写,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写。

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发现美,充实学生的素材库。

二、抓住阅读 积累词汇

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多欣赏优秀的文章,开源扩流,广涉猎名采撷,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感受,日积月累,基础渐固,如若挥笔,便可得心应手。像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说明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写到“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我便常常居全班之冠,而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三、抓住真实 少讲要求

学生通过观察,有了可写的材料,有了生活的积累。通过阅读,积累了词汇,学到了技巧。教师应该抓住真实,即让学生写真实的事,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实的反映生活。让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感受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是不好的方面也可以写下来。切忌讲一大堆要求,条条框框多了,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反而不会写文章了。正如竞技场上的运动员一样,考虑的太多,顾虑太重,反而影响能力的发挥。

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以上几点抓起,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习作时能得心应手,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

论文作者:侯建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4

标签:;  ;  ;  ;  ;  ;  ;  ;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_侯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