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新的历史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时代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知识经济目前流行着的各种不同提法,大致可以归纳如下:知识经济是高技术经济、是信息经济、是创新经济、是学习经济、是人才经济,如此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至于从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考虑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在已经出版的书刊和各种讨论中,似乎还没有触及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从知识经济乃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史上一个新的经济形态的角度,探讨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
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乃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它在人类历史上划分一个时代。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
1.人类的生产过程;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交换与消费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决定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机器是工业经济特有的劳动资料,而电子计算机则是知识经济特有的劳动资料。正如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此外,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交换与流通、用什么劳动资料进行交换与流通, 也是确定社会经济形态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70年代以后,一方面,光纤通信与卫星通信已经成为孕育中的知识经济不同于工业经济的通信手段,通过它大大缩短了交换与流通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发展,标志着工业经济时代的世界市场已经发展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全球经济了,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交换与流通的劳动资料——电子计算机工业与通信工业,也成为知识经济的决定性的标志之一。
据此,我们把人类历史上三个不同的经济时代的区别,列表如下(见下页表):
2.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历史上每一种经济形态都有它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在农业经济时代是土地。农业活动离不开土地。在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农业活动,它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业等产品的形式,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土地在农业中的极端重要性,正如马克思说的:它是劳动的原始活动场所,是自然力的王国,是一切劳动对象的现成的武库。(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33 页。)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生产工具 手工工具(锄头、镰刀、犁) 机器(蒸汽机、电机、 车
床、刨床)
交通运输工具牛、马、木轮车、帆船轮船、火车、飞机
交换工具贝壳、铜钱 金币、纸币
通信工具驿站电话、电报
消费品 农产品 工业品
知识经济
生产工具电子计算机
交通运输工具喷气机、高速公路、高速列车
交换工具电子货币、IC信用卡、电子购物
通信工具卫星通信、光纤通信
消费品 智能家用电器
在工业经济时代是资本。它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即材料与能源及其货币形态。在从封建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当进行生产的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和人的因素(劳动者)分离时,资本才产生,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3页。)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知识,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强大的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中的第一因素,马克思把它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2页。 )真正的科学技术知识产于16—17世纪哥白尼—牛顿的科学革命,它把人类的理性认识(系统的逻辑推理)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系统的科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产生了以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经济(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特别是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的角度作出了深刻的概括、总结与分析)。到了20世纪产生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并在它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出知识经济。所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看,知识经济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由于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与信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而,知识经济也可以称之为以信息与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本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形态,即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与知识经济形态,便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之分。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劳动力作为生产过程中人的要素,在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是依附于物的要素的所有者的,于是产生了依附于地主和依附于资本家的封建的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因而,如何把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结合起来的制度安排,它的方式和方法,便成为“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4页。)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知识和它的能动的载体——知识分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在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中,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将发生根本的变革。
3.服务业的变化。
首先是,经济活动从生产领域向交换、流通与消费等服务领域转移。其表现如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生产、交换、流通与消费过程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的服务也迅速发展。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分析了统计数据后得出结论, 认为美国的经济从1900到1980年发生了下述两次结构性的变化:
一是就业人口从农业、工业向服务业转化,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百分比有长期上升的趋势。1807—1920年美国工业化时期,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在运输、公用事业和销售等辅助性领域内。它的就业人数的增长与工业一样迅速;1920—1980年美国向信息化转变时期,工业就业人数在绝对数上仍然大量增长,但在相对数上则趋于下降,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以更快的比例上升。据统计,从1947—1968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约60%,而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增长不到10%。这就是所谓的克拉克定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二是服务业向公共事业扩张。服务业的扩张特别是在贸易、金融、教育、保健和政府部门。其中教育事业一直是美国发展最快的领域,公共教育与私人教育就业人数占美国就业总人数的8%(1 600多万人)。其他服务领域的情况是:医疗就业人数为2 600万人,管理人员、 专业人员或技术员约2 000万人。美国呈现出“白领社会”的情景。
其次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与流通过程所使用的劳动资料都现代化了,主要是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从而使得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如下:
(1)服务方式网络化。70年代微机革命, 使得电脑从广泛应用于个人、企业、机关、院校的信息处理工具,发展成为共享信息和互通信息的手段。与此同时的网络革命,使得信息服务业覆盖了人类活动的整个范围,如:电子购物、储蓄、商业证券、家庭娱乐、共用电视网、电话会议、电子会诊、电子出版、国际学术会议,等等。
(2)服务内容综合化。日益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把电话、 电报、电视、电脑、印刷等技术综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看电影不必到影院,查资料不必到图书馆,开会不必到会场,上班不必到办公室,诊病不必到医院,购物不必到商场。这样一来,工业经济时代的集中工作与学习、频繁的社会活动将大大减少。据统计,1991年美国已有3 400万人在家工作。
(3)服务区域国际化。 光纤通信与卫星通信使得计算机网络由区域网发展到国际互联网。经济的全球化表现为资金、物资、劳力、信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其中,以信息流动为先导。目前适用于邮政、行政、商务及运输的国际 EDI(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已经推出。 据统计, 80年代末,美国、日本、西欧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服务业投资额达9 250亿美元;世界信息服务业贸易总额达3 750亿美元;1990年,美国与信息有关的商业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左右。
4.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主要区别。工业经济以物质与能量的生产为重心,因而它的产业大多是资本(材料与能源及其货币表现)密集型产业,而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与使用为重心,因而它的产业大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前者的物耗大、能耗大,其耗费的数量以指数律增长,这是工业经济生产方式带来的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源。后者的物耗小、能耗少,污染也少,但它带来的经济价值却远远大于工业经济的产品的价值。因此,知识经济既是经济增长的新方式,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由于知识经济是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我国目前还处在发达国家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因此,明确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区别,对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将两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别列表于下页。
5.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经济注重的是材料、能源的生产、流通、交换与消费,而知识经济注重的是知识的生产、流通、交换与消费。因而在知识经济中,教育和“研究与开发”成为两个最重要的部门。
(1)教育业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化意义上的“传道、授业、 解惑”的作用,而且具有经济意义上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作用。教育首先是知识传播系统,它通过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开发和利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资源——智力资源。因此,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实行免费小学教育,然后是免费中学教育,最后是低收费的或者有补贴的大学教育。其次,由于各种各样的新知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与发展起来,于是各种重视知识创新的教育形式,如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等等相继出现,并被认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总之,“教育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共识。
(2 )研究与开发是在当代“科学—技术—生产—经营”一体化条件下,知识的生产、使用与扩散的一个特殊的、有组织的活动形式,它的根本特点是紧紧围绕着知识的创新与应用进行的,使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的、社会的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研究与开发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及其有机的结合。在知识经济中,研究与开发是建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核心部门。因此,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与产出,便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发达国家在转向知识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从R&D 经费投入看,美国、日本、德国等无论在投入总额度还是在投入额度占 GDP比重上都处于世界各国的最高水平。
工业经济
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者(有形资产)
生产过程特征规模生产、自动化、集中化、计划性
管理特征物质与能量的管理;成本、质量、效率
产品特征以技术为基础;标准化、系列产品、产品市场周期长
市场特征全国性、相对稳定
流通特征有中介的;市场交易
技术特征大规模生产技术
产业特征制造业为主,服务为为辅.(资本密集型产业)
经济学原理 资源稀缺性原理
产业结构农业、工业、服务业
效率标准劳动生产率、物耗、能耗
收入收益递减率
发展形式周期性
其他特征就业率按克拉克定律
所有者与管理者分离
生产业与用户分离
强调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
知识经济
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知识劳动者(无形资产)
生产过程特征小规模、个性化生产;网络化、分散化、灵活性
管理特征知识的管理;文化、创新;适应性
产品特征以知识为基础;智能化、个性化、艺术化、 产品市场周
期短
市场特征全球性、变化很快、多样性
流通特征非中介的;电子服务
技术特征智能化、数字化、柔性的技术
产业特征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知识密集型产业)
经济学原理 资源无限性、共享性原理
产业结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
效率标准知识生产率、知识含量
收入收益递增率
发展形式持续性
其他特征知识劳动者就业率较高
劳动者与管理者结合
用户与生产过程结合
强调终身教育
由上述可见,以电子计算机为智力劳动工具的知识的创新、以光纤通信与卫星通信为手段的知识的传播与使用,一句话,以它们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建立,是知识经济新时代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产业革命向我们昭示一条真理: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生命攸关的问题;而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一句话,知识产业的建立,则是我们时代一切文明民族生命攸关的问题。这是伟大的新时代向我国现代化提出的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