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正手不同握拍方式对上旋球击球效果的影响论文

网球正手不同握拍方式对上旋球击球效果的影响论文

网球正手不同握拍方式对上旋球击球效果的影响

赵世壮1徐贤明1王壮2

(1.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1600; 2.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口 570100)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影像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网球正手上旋球技术进行分析,从生物力学和物理学层面探究不同握拍方式对击球效果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越趋于西方式握拍,击球点位置更高也更靠近身体,容错空间越小。2.上旋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垂直轴上的偏心碰撞所导致的。3.越趋于西方式的握拍手腕灵活度越高,在同等条件下做功距离越长,做功越大拍头速度越快4.选择握拍方式时要考虑遗传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网球握拍 正手上旋球 拍头速度 击球点

众所周知网球运动是球类运动中较难入手的一项运动,究其原因是因为握拍的选择、挥拍轨迹的选择、击球点的判断、球的空间位置的判断以及身体的移动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组合。网球初学者在最开始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握拍方式,这就会影响接下来一系列的击球动作,这就需要初学者有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并有足够的耐心。甚至有些高水平运动员也会随着战术打法的改变以及身体机能的变化而改变握拍方式。在关于网球正手击球效果的研究中,大多是关于网球正手与专项力量、网球正手的力学分析、不同击球技术与运动损伤的关系以及各种辅助练习对击球效果的研究,很少有人从握拍方式的变化对击球效果的影响进行剖析。本文结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知识,尝试通过不同的握拍方式对击球效果的影响这个全新的角度对网球正手进行研究,为网球运动中如何选择握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击球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1 上旋球的力学因素

1.1 上旋球产生的原因

从物理学角度来讲,球拍与球碰撞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球向着球拍相反的方向撞击,由于人作用于球拍的力远远大于球给球拍施加的力,因此接下来球与球拍向同一方向运动。球在运动时受到了球拍的阻力,速度逐渐下降,球拍表面受到了球的冲击,拍面形变逐渐加深,球拍的弹性势能逐渐加大,球的动能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第二阶段是球拍表面的形变达到一定程度,球作用于球拍的动能消失,球拍受到球拍表面线床拉力的影响,开始释放弹性势能,网球的动能逐渐增加,直至网球离开拍面。在球与球拍碰撞的过程中,由于其它阻力的影响,会有一部分能量的损耗。上旋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球击打的一瞬间,球受到了两个力的影响,第一个力是斜向上的力,这个力是由于自下而上的挥拍轨迹造成的。第二个力是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在这个自下而上的挥拍轨迹中,网球有一个向下的运动趋势,所以产生的摩擦力上向上的。在这两个力的综合作用下,网球在不断旋转的同时向前上方运动。

1.2 上旋球落地后弹跳规律

从物理学来讲,当一个物体在飞行的过程中快速地旋转时,可以带动周围的流体旋转,使得物体一侧的流体速度增加,另一侧的流体速度减少。根据伯努利定理,流体速度增加将会导致压强减小,流体速度减小将会导致压强增大[1]。网球在飞行的过程中,网球上方的压强逐渐增大,网球下方的压强减少,另外在与重力的合力作用下,导致网球快速的下降,这就是为什么上旋球过网高度大,下降快的原因。由于网球快速的下降,这就导致了网球的入射角α减小,落地后的反射角β也减少。当球落地后的反射角β减少,那么球反弹时与地面夹角增大,所以网球落地以后会突然跳起,可以有效的压缩回球方的反应时间。从理论上来讲,球落地时的入射角越大,球的弹跳高度就越大。球落地以后的速度可以分为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速度,在盲目的追求高度的同时,会损失到很大的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因此,运动员在击打上旋球的时候,要找到适宜自己的击球方式。

2 不同握拍方式对击球点和挥拍轨迹以及拍头速度的影响

2.1 不同握拍方式对击球点的影响

网球拍拍柄共有八条棱,根据大拇指、食指和虎口所形成的“V”形对准的位置区分不同的握法,一般分为大陆式握拍、东方式握拍、西方式握拍三种[1]。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来讲,不同的握拍方式,手腕和肘关节的弯曲程度不同。如西方式握拍和大陆式握拍以及东方式握拍的手腕的后屈和前伸程度明显不同,因此在挥拍轨迹上也大有不同。同一个人使用不同的握拍方式时,挥拍轨迹不同,击球点也不同。因为人体各关节结构的限制,导致大陆式和东方式握拍在垂直轴和矢状轴方向的挥拍轨迹更加“平”,而西方式握拍在垂直轴和矢状轴方向的挥拍轨迹就更加趋近于“半圆形”。因此,大陆式握拍和东方式握拍的击球点就偏低离身体更远,西方式握拍的击球点就更加高也离身体更近。因此不同的握拍方式会导致挥拍轨迹以及击球点的改变,越趋于西方式的握拍,其击球点就越高离身体越近。

2.2 不同握拍方式对挥拍轨迹的影响

同一个挥拍轨迹同样的击球点,人与球之间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导致击球线路不同。这也是为什么职业球员同样的挥拍轨迹,同样的击球点,但是击球的线路不同的原因。在同样的挥拍轨迹的情况下,球拍触球的一瞬间,拍面的角度不同,击出球的旋转不同。在球拍触球的瞬间,由于球拍的挥拍轨迹是自下而上的(东方式握拍较平,但达不到完全平行于地面的挥拍轨迹)球拍会给球一个水平方向的力和垂直方向的力,水平方向的力越大,球就越趋于平击球,垂直方向的力越大,球就越趋于上旋球。在实际的击球中,很难出现纯粹的平击球,因为人体在蹬转的瞬间,地面就会给身体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同时人体的臂长是固定的,在击球时不能无限制的向前推送,当手臂推送到一定的程度,人的手臂会自然的进行侧前方的内旋,也就是随挥动作的产生。

运动员的主要遗传因素包括身高、体重、柔韧、灵敏、耐力、速度、力量等。在这些遗传因素中,身高体重力量对选择握拍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职业网坛近十年来,身高有着显著提高,在职业网球比赛中,上旋球打法,已趋于主流。上旋球打法,过网高度高,下坠速度快,稳定性高,可以有效地压缩对方的回球空间。在回击上旋球时,有两种击球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击打球的上升期,二可以后退击打球的下落期,很少有运动员能够在球的最高点进行击打,因为职业运动员回球的高度大多都会越过对方肩膀,想要在最高点进行击打,必须跳起击球,这会耗费巨大的体力。在球的上升期击打,反应时间较短,击球稳定性明显下降,不利于运动员发力。在球的下落期进行击打,很容易被对方压缩回球时间,限于被动。因此,在选择握拍方式时,要考虑运动员的遗传因素,根据运动员有可能达到的身高以及职业运动员普遍的回球高度进行选择不同的握拍方式。因此较矮的运动员应尽量选择偏西方式的握拍,对于较高的运动员选择偏东方式握拍。

不同的握拍方式会导致挥拍轨迹的不同,同时不同的挥拍轨迹也会导致击球的一瞬间容错空间有很大的差异。较平的挥拍轨迹,即使击球的一瞬间,球拍与球接触的位置不是在最合适的位置,由于球拍的轨迹是向前的时间相对较长,即使击球点偏早或者偏晚一点,也能将球较好的回到对方场地。而西方式握拍在击球的轨迹上相对较“陡”,向上的力更多。这就导致如果在击球的一瞬间,球拍和球接触的位置不是最合适的位置,那么球很有可能被击飞。不同的握拍方式,在导致不同的击球轨迹的同时,对运动员击球技术的要求难度不同。越趋于西方式的握拍,挥拍轨迹就越“陡”,容错空间也就越小。

2.3 不同握拍方式对拍头速度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网球教练员往往要求初学者在击球时尽量固定手腕,但是我们从职业运动员的比赛中不难发现,网球运动员对于手腕的利用非常多。尤其是新生代运动员,对手腕的利用更多,这和他们的上旋球打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像美国运动员索克,正手上旋球可以达到4600转/min[2],在如此强烈的上旋球的压迫下,对手很难进行稳定的回球。在击打上旋球的过程中,手腕动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击打球的一瞬间,身体的理想发力顺序为踝—膝—髋—肩—肘—腕[3]。力量从下至上依次传递,逐渐加速,动力不断叠加,直至传递到手腕释放。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身体的站位和挥拍轨迹已经相对固定,想要打出更多的上旋,必须给球一个向上的力,这个时候,手腕所施加的力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网球运动员,不同的握拍方式,手腕前伸和后屈的灵活程度不同,这就导致运动员手腕力量的释放程度不同,越趋于西方式握拍的运动员,手腕做功距离越长,拍头速度越快。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如果不强调初学者固定手腕,由于其力量的缺乏或者对于手腕的过度使用,很容易受伤。

3 遗传因素对握拍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四种不确定性及其风险规避路径——基于约纳斯“责任伦理”的考察 ………………………………………………………… 叶立国(2.78)

短期政策创新建议:在继续维持现有住房调控政策不变基础上,确保房价稳定和住房金融稳定、安全,满足生存型、刚需型、改善型住房消费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抑制奢侈型、投机型住房投资对金融秩序的扰乱,为构建新时代上海市住房金融中长期长效机制赢得时间、创造条件,有效减缓新时代上海市住房风险指数上行幅度。

4 结语

不同的握拍方式会导致击球点、挥拍轨迹、拍头速度一系列的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击球效果。在选择握拍方式时要考虑身高、力量等遗传因素以及战术、打法综合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越低的运动员应越趋于西方式握拍,越高的运动员越趋于东方式握拍。西方式握拍由于其动作发力模式日常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异,容错空间较小,学习难度较大。

排气时刻异常决定柴油机膨胀阶段对外做功能力大小,甚至会引起由于换气效率(排气充分性)的变化而影响下一循环的燃烧。在稳定工况条件下,排气时刻的变化,将直接在排气温度上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 Johannes Landlinger.Differences in ball speed and accu-racy of tennis groundstrokes between elite and high-per-formance players[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12,12(4):301-308.

[2] 保罗·勒特尔.世界一流网球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 孙言铭,长春芳.网球正手上旋球技术特征的运动学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2):189-192.

中图分类号: G8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813(2019)06(b)-0027-02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19.17.027

①作者简介:赵世壮(1996—),男,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标签:;  ;  ;  ;  ;  ;  

网球正手不同握拍方式对上旋球击球效果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