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华[1]2004年在《升平油田精细地质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升平油田经过十五年的注水开发,暴露出注水效率低、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综合含水差异较大的矛盾,应用常规的调整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开展储层精细地质和流动单元的研究,使油藏描述更精细,更能真实地反映储层的非均质性,预测储集层及其分布规律,提高渗透率的解释精度,确定剩余油分布,对油田开发调整具有指导意义。为此,本课题首先开展了升平油田储层精细地质研究,主要研究思路为:沉积单元的划分对比→测井相模式的建立→微相识别及平面组合→砂体平面分布特征研究→层内非均质特征研究。建立了分流河道、决口河道、废弃河道、主体河间砂、非主体河间砂、分流间泥6种微相的测井相模式。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参照国内外研究储层流动单元的成功经验,在升平油田选用有效渗透率、有效砂岩厚度系数、地层系数、砂地比、岩性、粒度中值、孔隙度、存储系数等8个参数,建立了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并在本区划分出五类储层流动单元。另外,研究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圈定了可能的剩余油分布。以上研究成果,为升平油田措施挖潜和开发调整奠定了基础。
罗士利[2]2007年在《大庆长垣东部葡萄花油层精细地质描述与应用》文中提出大庆长垣东部葡萄花油层油层发育少、厚度薄、砂体分布零散,加上储层渗透率低,开发难度很大,油田开发过程中表现为递减率高、采收率低的特点。为改善开发效果,开展了油田精细地质研究,搞清各油田区域构造、储层特征,为油田综合调整提供可靠的储量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庆长垣东部葡萄花油层总的构造面貌是“叁凸叁凹”,即宋芳屯、模范屯、升平叁个鼻状构造;徐家围子、升西、永乐叁个向斜。通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对葡萄花油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大面积开发井网的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储层分布研究。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建立了葡萄花油层测井相模式及沉积相类型,深化了葡萄花油层地质特征的认识。在具体油田储层精细地质描述及开发矛盾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油层动、静态特征,对油田进行基本分类;通过对减缓产量递减对策探讨,从油藏工程理论方法推导了影响产量递减的主要因素;结合油田分类结果,优选了主要区块制定综合调整技术手段,同时采用多种手段、结合多学科,研究剩余油分布和油层水淹规律,采取井网加密调整、注采系统调整、CO2吞吐试验等措施,在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周路路[3]2013年在《大庆油田升554断块油藏描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大庆油田升554断块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升平鼻状构造南部倾没端,其构造样式主要为大角度正断层,且自下而上发育具有明显继承性。本文首先建立了研究区目标层位下白垩统泉头组叁、四段扶杨油层的等时地层格架,划分为FⅠ、FⅡ、FⅢ和YⅠ四个砂层组。其中FⅠ砂层组细分为7个小层16个沉积时间单元,FⅡ砂层组细分为5个小层9个沉积时间单元,FⅢ砂层组细分为5个小层10个沉积时间单元,YⅠ砂层组细分为7个小层16个沉积时间单元。根据各沉积单元砂体有效厚度及钻遇率,确定主力层为FⅠ51、FⅠ61、FⅠ71和FⅠ72沉积时间单元。通过测井、钻井、岩心资料分析,在研究区识别出曲流河相、曲流河叁角洲相及湖泊相3种沉积相,进一步细分为6种亚相、18种微相,自下而上沉积演化序列为曲流河相→叁角洲平原亚相→叁角洲前缘亚相→湖沼相→叁角洲前缘亚相→叁角洲平原→曲流河相→叁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对沉积相储层物性特征分析,指出研究区主要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其中河道砂岩物性相对较好。研究区储层流动单元渗流屏障主要为泥质屏障,剖面上主要为砂岩的隔夹层,平面上主要为河道间和分流河道间泥质岩。依据流动带指数(FZI)值,以0.5μm和1.0μm为界,将研究区流动单元类型划分为一、二、叁共3类,从一类到叁类,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逐渐降低。研究区一类流动单元发育不良,多发育于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的轴部;以二、叁类流动单元发育为主,主要分布于一类外缘,呈镶边状分布于河道边部、(水下)分流河道边部、溢岸砂以及堤岸沉积中。在沉积相和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对主力层进行了叁维地质建模和剩余油研究。地质建模包括地层模型、构造模型以及属性模型。明确了研究区剩余油富集主控因素主要有构造、沉积特征、砂体展布规律和流动单元类型等。在构造主断裂带的两侧、河道砂向河道间泥过渡部位、有效砂体边部剩余油富集,二类储层流动单元中剩余油较多,另外有效砂岩注水不见效,导致井间剩余油较多。
张凤莲[4]2003年在《升132区块加密调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详细收集整理的升132区块大量的地震解释资料和录井资料开展了葡萄花油层精细地质研究,按照储层性质将葡萄花油层各小层在平面上划分五类流动单元,为该区块油田开发加密调整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在此研究基础上,应用井点参数插值方法,形成有效厚度、渗透率等初始参数场,参照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特征,然后,应用相带控制方法对上述参数场进行有效修正,最后建立起适合数值模拟的地质模型,对该区块进行历史拟合,在拟合储量、地层压力、单井含水、综合含水等指标皆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开展了升132区块不同加密调整时机和加密井网调整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预测了不同加密调整方法下,开发指标的变化和剩余油分布变化起势,给出了各种加密调整方案下注水量、产液量、含水率、采出程度等指标随着开发时间变化数值表。结合经济评价,分别应用静压法和动态法计算了不同加密调整下该区块的经济效果,给出了该区块合理的加密时机和合理的井网加密方法。 同时,结合祝叁试验区数值模拟结果,拟合出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最终水驱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关系,应用概率统计和最优化控制理论导出了不同注水方式下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关系表达式,结合经济评价给出了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合理的井网密度,为该油田其它区块加密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晓玲[5]2013年在《升22区块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油富集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升22区块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升平鼻状构造的南部倾末端,2007年扶余油层投产。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区197口井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和成藏动力学等理论,系统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成因单砂体级沉积微相、油水分布、断砂匹配模式、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上,利用“区域骨架封闭剖面多路线逐级闭合验证、控制对比”技术将扶余油层划分为3个油组,17个小层,35个时间单元,并建立了全区的等时地层格架。在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特征和测井相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河流-叁角洲沉积体系,物源方向为拜泉-青冈水系,发育2类亚相16个微相,以水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最为发育,研究了成因单砂体级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通过油藏精细解剖,研究区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油水分布规律在垂向上表现为明显的上油下水。通过35个时间单元的平面砂体油水分布情况和断砂匹配模式的研究,概括了升22区块扶余油层油富集的规律是反向断层上升盘发育的单砂体河道内部为主要的储油单元,且砂体距油源越近,越有利于油气富集;河道单砂体展布和断砂匹配控油机制是研究区扶余油层油富集的关键因素。通过综合研究,确定了一类有利区4个,二类有利区3个,叁类有利区3个,为升22区块扶余油层后续的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
金久玲[6]2006年在《升平油田油藏特征与钻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升平油田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叁肇凹陷徐家围子鼻状构造向南倾没端延伸部位,主要开发的目的层为葡萄花油层。由于升平油田储层发育差,砂体规模小、分布零散,受断层及岩性等因素影响,油水分布复杂,使得初期钻井成功率仅为73.7%,低效井比例64.3%。为了搞清升平油田的油藏特征,深化油藏认识,寻找有利的含油富集区,对升平油田叁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对断层及构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开展了古构造发育史研究,应用神经网络、沿层滑动时窗地震特征参数相关分析法等预测岩性,采用地震与地质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寻找含油富集区,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升平油田钻井开发对策,取得了钻井成功率97.9%的较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升平油田是受构造、岩性、断层和古构造等多重因素控制的复杂油藏,具有油藏类型多、油水分布复杂、油层薄的特点;升平油田油水分布基本上以上油下水为主,油水在垂向上基本上按重力分异作用分布,表现为上部纯油中部同层下部水层,受构造、断层、岩性等因素控制,全区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预测有利含油区主要评价出I类区叁个,II类区叁个,合计有利区面积为40.85km2,为后续的钻井开发指出了工作目标。
韩宏英[7]2012年在《升平油田葡萄花油田层沉积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储层定量分析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结合沉积学等理论进行研究工作。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宏观沉积特征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地层发育及砂体沉积的总体特征,进行单砂体成因解剖,总结砂体追踪对比方法,揭示砂体分布规律,进行各类成因砂体预测研究,搞清了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砂岩逐层尖灭的的地层沉积模式,其中下部砂岩不稳定, PI6、PI7、PI8、PI9层砂岩向南逐渐尖灭。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为河控浅水叁角洲沉积并发育河流作用明显的浅水沉积相标志,河控浅水叁角洲沉积以发育分流河道为特征,垂向上下部主要发育叁角洲前缘亚相,中部主要发育分流平原亚相,上部主要发育前缘亚相,为一早期进积、后期退积的过程。本文拓展了储层精细油藏描述成果应用范围,指导了与优势相储层相连的纯砂岩层措施调整,增加了储层可动用潜力、提高钻井成功率,为加密与注采系统调整以及空白区储层预测提供依据。
何翠[8]2017年在《基于井震结合的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构型表征及控制因素》文中研究说明轮南油田叁迭系TⅠ油组和TⅡ油组为轮南油田主要产层,随着油藏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必须深入研究储层砂体内部构型。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一套稀疏井网区的井震结合的构型表征方法,对其控制因素及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建立研究区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县黄山街组露头为研究对象,对辫状河叁角洲构型单元进行精细解剖,明确不同构型单元之间的定性迭置样式,以及定量分布模式。采用层次分析思路,分级次对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构型进行解剖。在密井网区采用露头模式指导下的地下密井网区解剖,建立了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的识别标志。在稀疏井网区采用正反演结合的地震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拟声波地震反演方法,对不同目的层的砂体平面分布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以地震资料反演结果为约束,利用单井微相-沉积微相平面组合的研究方法对目的层进行五级构型单元分布研究。在五级构型解剖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正演资料的模拟,进行地震资料单一水下分流河道边界识别,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砂坝不同的迭置关系下的正演概念模型,并与实际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根据波峰大小、错位、加厚、偏移等特征识别出了不同特征的水下分流河道边界。在对单一水下分流河道边界识别的基础上,对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进行识别。将夹层划分为叁种类型,包括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及物性夹层。其中泥质夹层成因模式分为保存完整型及保存不完整型;钙质夹层成因主要为无机成因机制,一般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底部或者顶部;物性夹层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侧翼,物性相对较差。并对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层序格架对储层构型差异控制的机理,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储层构型单元内部夹层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向上变浅的超短期旋回中,夹层数量相对较多,横向连续性较稳定;向上变深的超短期旋回中,夹层数量少,且夹层横向不稳定。短期基准面旋回对四级储层构型单元分布模式具有控制作用,向上变浅的短期旋回中,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数量少、规模小、呈孤立式分布特征;向上变深的短期旋回中,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数量多、规模大、呈相互迭置特征。中期基准面旋回对五级储层构型单元分布起到控制作用,向上变浅的中期旋回中,构型单元发育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向上变深的中期旋回中,构型单元发育数量多、规模大。分析了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根据不同构型单元迭置关系,将构型单元连通性分为水下分流河道间不连通型、弱连通型以及连通型3种类型,因此造成垂向上强水洗、中水洗及弱水洗的剩余油差异化分布特征。夹层发育对剩余油分布起到“双重”控制作用,当夹层发育密度较大时,对采油井开发起到着积极的作用,当夹层发育密度相对较小时,在夹层的上部或者下部形成水动力滞留区,形成剩余油。
贾钧捷[9]2014年在《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储层沉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经过多年开发,目前已经形成13个独立开发区块,但不同区块之间由于开发时间和钻遇厚度不同,一直没有形成一套统一且精细的分层方案,导致对全区储层沉积特征缺乏系统的认识。本文以岩心、测井、录井、室内分析化验和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首先基于井位筛选和构造确认建立13横11纵封闭骨架剖面,然后通过测井曲线优选、等时界面选择、沉积响应特征、矿物组分分析和分区逐级逼近对比思想建立了全区单砂体级等时地层格架,进而开展单井综合评价(岩心特征、曲线特征、储层物性、现代沉积)和物源体系分析(重矿物组合、ZTR指数、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砂地比),确定出扶杨油层储层沉积特征,建立多地质信息测井微相模式,然后通过对升36井和树131井开发区各时间单元沉积微相精细解剖,绘制全区重点时间单元沉积微相,在相控基础上开展大型复合砂体解剖、成因单砂体识别和储层发育特征分析,最终总结出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沉积演化规律。密进网开发区砂体解剖、重矿物组合特征和地层厚度变化表明研究区主要受东北拜泉-青冈物源影响,东北物源只是影响南部局部井区,进而结合岩电关系分析建立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2相3亚相18微相24能量相单元测井微相模式,2个开发区75个沉积时间单元沉积微相解剖揭示研究区强水动力冲刷层理发育,浅水特征明显,为典型的河控缓坡多旋回河流-叁角洲沉积,并总结出扶杨油层7种储层沉积特征(浅水性;波浪弱改造性;湖岸带的宽阔性和坡度平缓性;砂体分布的河控性;亚相环境的多样性、渐变性;泉四段末期快速水进性;曲流河和分流平原河道砂体空间切迭性;“干盆”多沉积中心的局限性)和垂向沉积演化的3个阶段(曲流河相→叁角洲平原亚相→叁角洲前缘亚相、前叁角洲亚相),最终建立扶杨油层曲流河相和叁角洲相2种储层砂体平面分布模式。
刘峻桥[10]2015年在《升平—卫星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升平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规律的研究是大庆油田勘探进一步落实储量规模,实现经济有效动用的有利依据。本文结合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与各成藏条件之间的匹配关系,确定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利用探评井试油、开发井产能等资料,选取均匀覆盖全区的典型横纵油藏剖面,对研究区进行精细油藏解剖,明确不同构造部位油水平面分布规律和纵向分布规律,落实不同构造带油藏类型;在典型横纵油藏剖面和圈闭(单井)油水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测井解释、试油和录井成果,确定出各井的油水界面。此外应用地震、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源岩条件、储集条件、圈闭条件和油气运移输导条件4方面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油水分布规律总结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而建立成藏模式并优选有利目标区。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青一段发育北部安达烃灶和南部的升西向斜烃灶2个有效源灶,南部升西向斜源灶是本区葡萄花油层主力供烃灶,葡萄花油层油气主要来自升西向斜;②研究区葡萄花油层砂体平均厚度11m、平均砂地比20%;③研究区共发育叁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分别为断鼻圈闭、断背斜圈闭和断块圈闭;④研究区源内升西向斜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超压和浮力的作用下沿油源断裂直接运移至上覆葡萄花油层聚集成藏,而源外油气运移是在超压和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运移至葡萄花油层后,再在浮力作用下向源岩区两侧侧向运移,在源外区域聚集成藏。总结研究区源内和源外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源内油气成藏主控因素:①油源断裂分布控制源内油气分布;②构造圈闭和断-砂配置控制源内油气成藏部位;源外油气成藏主控因素:①油气运移路径控制油气分布;②构造圈闭和断-砂配置关系控制源外油气成藏部位;③EW向断裂密集带分布和距油源区距离共同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研究区源内、源外2种油气成藏模式,对深入研究升平-卫星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升平油田精细地质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D]. 罗中华. 吉林大学. 2004
[2]. 大庆长垣东部葡萄花油层精细地质描述与应用[D]. 罗士利. 大庆石油学院. 2007
[3]. 大庆油田升554断块油藏描述[D]. 周路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4]. 升132区块加密调整方法研究[D]. 张凤莲. 大庆石油学院. 2003
[5]. 升22区块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油富集规律研究[D]. 张晓玲. 东北石油大学. 2013
[6]. 升平油田油藏特征与钻井对策研究[D]. 金久玲. 吉林大学. 2006
[7]. 升平油田葡萄花油田层沉积特征研究[D]. 韩宏英. 东北石油大学. 2012
[8]. 基于井震结合的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构型表征及控制因素[D]. 何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9].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储层沉积特征研究[D]. 贾钧捷. 东北石油大学. 2014
[10]. 升平—卫星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刘峻桥. 东北石油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