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大学生道德教育_批判性思维论文

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大学生道德教育_批判性思维论文

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大学生德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判性论文,德育论文,思维能力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界定

众所周知,思维是大脑活动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大脑本身如何活动,科学界尚无定论,也非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作者研究思维的批判性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如何提高大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认知领域和生活实践领域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思维问题的讨论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人的思维活动源自人的生活实践,思维反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思维所感知到的现实可能是真理,也可能是谬误。人们需要通过辨别才能分清什么是正确的思维、什么是错误的思维。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反之则会降低生活质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①要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就需要对思维方式进行训练。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正是思维训练的主要方式之一,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和提高。

要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首先需要理解批判的概念。文字意义上的批判是一个源自西方哲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起源的时代。但就批判的实质而言,并无东西方之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同样普遍存在。但哲学上广泛使用批判这一概念,始于康德。而马克思则是批判性思维的集大成者。批判是理性的思考过程。在中文中,批判与批评有较大的区别。批评是思维主体对对象表明态度或立场,通常是否定性的。批判则不然,是发现矛盾并为矛盾寻找理由和依据,对有价值的要素保留并发展,对无关的要素将之抛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新的东西,因此也包含着建设性的因素,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批判来展示思维的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但为了将这种思维方式与其他的思维方式区别开来,我们将其定义为批判性思维。

在定义批判的时候,要避免形成批判只是否定的认识误区。有人将批判简单地理解为发现缺陷、指出错误。这种观点曲解了批判的本意。批判的确具有否定性,却也包含着肯定的因素。作为一种理性思维活动,批判是建立在对对象进行客观分析、逻辑推演、综合论证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通常我们讲对矛盾的分析要考虑正反两方面的因素,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批判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否定与肯定的辩证统一,因此,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批判性思维鼓励人们通过理性的思辨力量影响行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此外,也要注意将批判理解为斗争的认识误区。有人将批判简单地理解为斗争学说,把批判性思维与过去的阶级斗争中的批斗联系在一起。本文所指的批判性思维,并非阶级斗争所指的专政工具,而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富有理性的思想活动。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要与一般的阶级斗争学说划清界限。

批判性思维,是基于概念、证据、方法、标准等要素下的思考,是对对象有目的、理性的、自律的思考方式。还具有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分析、评估、判断和推论的功能。以哲学为例,哲学的发展正是在对前人的思想成果批判的基础上推向前进的。譬如,马克思在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理解了这个概念,自然也就不难理解在思想教育领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了。通过批判,会产生新的思想内容,因此也可以说,批判是通向创新的桥梁。今天许多人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什么这么难,其实,不妨将问题再往前追问一步: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质就是要提高思维的批判力水平。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大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状况还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方法,都还远不能令人满意。

有人认为,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是为了提高思维的工具理性,只能在知识性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诚如上文中提到的,批判包含了价值判断。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性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就终极目标而言是要提高人的价值判断能力。加强批判性思维,不能只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工具性一面,要做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要明确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目的性。批判性思维训练不仅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思维方式科学化、系统化、理性化,更要使大学生具备发现生活的目的与意义的能力。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最终落脚点应是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唯有如此,人们才能通过实现自身价值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大学生思维现状及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现实意义

当下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对大学生常用的语言现象的考察为例,可以大致说明这一情况。诚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即是存在。人们的语言反映出了思维的状态。我们通过了解大学生当下的流行语即可发现其思想的端倪。自2005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每年均会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包含了对高校BBS的网络用语监测。细加研究不难发现,近年来大学生常用的网络流行语有:“郁闷”、“不给力”、“迷茫”、“被××”、“囧”(音jiong,本意是光明,却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雷人”、“恶搞”等等。这些词均不同程度地带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情绪的负面感受以及思想领域亚健康的价值判断。表面工看,这些词都有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但如果我们分析这些词的反义词,则可以理解,这实际上是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的落差造成的。这些词实际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出发点是积极向上的,这是思维训练能够起作用的基本条件,也是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内在要求。

在具体的行动中,大学生往往喜欢将人和事简单地区分为好或坏、赞同或反对;往往言辞偏激,得理不让人,有人将之形容为“愤青”;喜欢从主观感受出发,设置机械的价值评判标准;常将对物质的追求以及满足感作为评价快乐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还有一些人甚至对社会极度不满,以激进的言行表达幼稚的观点;有的人则极端地表明对一切已彻底失望;还有些人则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跟自己有关的说上两句,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

这种简单的甚至有些是夸大的批评不是理性的批判,既不利于大学生自己成长成才,也会对身边的同学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从思想教育的角度看,还可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消减作用。要通过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帮助大学生克服思维的非理性因素,转向积极的、理性的、建设性的一面。

不仅思想领域批判性思维不足,知识的认知领域同样存在相似的问题。近年来,各界不断追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批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钱学森之问”。再譬如,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南京举行的2010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个是缺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实问题早已发现,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由一个外国大学校长说出来,多少也是令人尴尬的。在知识性学习方面,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思维问题表现为思考的独立性不强,不善提问。提问是一种能力,没有深刻的思考难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笔者观察,大学生往往难以在课堂上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通常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造成的。如果教师不布置任务,学生很少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查漏补缺。在这种状态下,是不可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由于自身思考的独立性不足,学生往往更愿意从别人那里获得答案或建议,而不愿意自己独立思考。这样一来,一旦答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很容易将原因归结于客观因素,而忽视了对主观因素的分析。其次,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呈现为对问题的描述以及相关材料的搜集能力不足。独立思考与理性分析都要建立在对客观事实准确描述的基础上,只有事实清楚才能进行逻辑论证。有些学生虽然提出了问题,却无法对问题进行清晰且准确的描述;不重视收集与问题相关细节信息;所设想的解决方案,常常不考虑所对应的客观环境,也不能对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检验;无法保持问题的开放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不足会直接对思想的客观性产生影响。再次,大学生思维能力问题还体现在缺乏对问题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上。譬如,问题从何而来?何以会成为问题?是真问题还是伪问题?是主要问题还是次要问题?问题的背景因素是什么?从问题形成到现状经历了几个环节?各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如何?问题有哪些可能的解决办法?会涉及到哪些方面?大学生们往往由于理性分析能力欠缺,导致对问题的认识简单化,容易形成片面的、主观的看法,不能找与问题相应的逻辑关系,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观点,容易导致偏见的形成。

通过对上述原因的分析,不难发现,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容易形成非理性的思维方式,由此还可以得出推论:因为学生无法通过批判完成扬弃的过程,所以难以通过理性的批判推演出创新的思想。当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涉及其他多方面因素,批判性思维缺失只是其中一方面的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思考

(一)按照思维形成的基本规律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

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通常遵循这样的一条路径:感性—知性—理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感性。思维活动源自对生活实践的感性认知,进而形成对生活世界的知识性分类和判断(在观念中形成一个知识性的世界),形成理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这个阶段)后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智慧)。最后智慧又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回到感性世界,但已经高于最初对感性的理解)。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传统中比较重视观念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基础的感性认识,也就是实践问题的研究。教育者更多的考虑是如何帮助被教育者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他本来没有的理念世界和知识体系。但现在的学生具有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信息获取途径多的特点,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传统的知识性教学模式如果不及时调整,会导致教学质量下滑的后果。因此,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要从现实出发,即要回到实践中去。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思想教育,更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大学新生入学时的思想教育为例,教育者常常将一套已有的规矩用课堂讲授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有些甚至还要进行知识性的考试。这种教育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造成同学的消极抵触情绪。以寝室内的文明习惯养成要求为例,不妨采取这样一种办法:由一个宿舍的同学自己协商制定一套寝室文明的公约,教师在学生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对这套公约进行批判,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应该如何参与集体的生活。譬如内务整理如何进行、如何室友尊重不同的生活习惯、如何解决遇到的矛盾和纠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将主导的意识形态穿插进去,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样的做法要比传统的说教更有效。

(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

上文曾经指出,在大学生的常用语言中,经常使用“郁闷”、“迷茫”、“不给力”这样的词。实际上也反映出大学生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不足以及自我实现的愿望。批判性思维训练,要在帮助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人自身的存在价值问题上下功夫。训练的重点在思想认识的提高上:如何更好地理解自我与社会生活、自我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怎样实现理智与情感世界的平衡,成为一个知行统一的人。2010年5月30日,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更好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③。具体怎么做?应从帮助大学生认识存在的价值的实质入手,帮助他们制定若干个可实现的现实目标,做到短期的理想与远大的人生理想有机结合。他们“郁闷”,就要分析造成“郁闷”的原因。他们“迷茫”,就要和他们一起寻找值得努力的方向。他们感到“不给力”,就要想办法提供或创造“给力”的平台和机会。当然,教师不可能去解决学生面临的所有现实问题,但可以做到陪伴学生的思想成长并及时地提供思想上的帮助。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青年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很好地实践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完成了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过程。志愿者也会有委屈、有不满、有失望的情绪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尤其需要有批判性思维来指导。几次大型活动都顺利地度过了思想认识这一关。这种转变正是在教师和志愿者们自身的共同努力下才完成的,应该看到批判性思维在其中发挥的重大作用: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发现自我在现实中的存在价值。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作为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体力量,教师也应加强对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提高对思想问题的分析和论证能力。这是一种源自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践的理论功夫。教师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努力做到如冯契先生所言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批判性思维如何在“化”字上下功夫,值得深入研究。应该看到,当前教师自身同样存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这种不足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不足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有效的对话不足两方面。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应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基础上。从这个角度出发,这就使教师与学生间有了对话的通道,同时也使教师能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常常注意到这样一些事实:表面上看,学生对一些比较热门的话题或问题都在思考,但却并不都是高级的思考者。多数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思维过程却缺乏理性分析和逻辑推演;忽视对问题要素的客观描述,即便有一些结论性的意见,往往既缺乏说服力,也难以形成有创造性的想法。此外,这种思维能力欠缺还体现在与他人的有效沟通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通过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等等。这是由于思维方式未经训练的结果。未经训练的思考往往只是低级的思考,需要加强训练,尤其是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教师应该主动关心并参与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平台中去。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平台,也给思想的表达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这使我们有条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便于沟通和交流,便于获得信息并给予评价,能让思想的武器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大学生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各种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微博、即时聊天工具(MSN、QQ)、飞信、短信、交友网站等信息化平台,都应该是教师们主动关心和介入的领域,都是能够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阵地,要做到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对网站的内容、功能做出及时的调整。这种调整不是迎合学生的需要,而是要做到真正能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四)将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落脚点放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要进一步理解马克思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思维方式提供终究是一个理论上的讨论,生活实践才是意义所在。马克思教导我们,思维来自生活实践,更要落实到生活实践的指导中去。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理论与生活的逻辑联系,但不能简单地按照理论来要求学生如何生活。应通过合理的课堂对话情境设计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局外人”变成“局内”的思维主体,让“理论”的知识成为“活”的知识。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要让学生明白,光看到生活中存在问题是不够的,要拿起思想的武器去扫除障碍。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能力,直接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过程保持耐心:诚如前面已经论证的指出,人的思维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既需要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也需要对思维方式进行持续不断的训练,更需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通常总要经历好几年以上的时间,要学会观察、理解学生的转变过程。教师们应该始终保持这样一种信念:要努力将大学生训练成为一个高级的思考者。要帮助学生坦诚面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动思考自己所具有的思维水平,能主动加强对自身理性思维的训练并持之以恒。努力将学生逐渐训练成为责任意识强、懂得沟通、理解生活、善于合作和善于发展的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L/OB].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btm,2010-7-29(第二章第四条).

③李长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大差距[OL/OB].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dxxy/news/2010/05-31/2312767.shtml,2010-5-30.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标签:;  ;  ;  

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大学生道德教育_批判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