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分配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创新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2)06-10-04
一、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的内涵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指出:生产过程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又是价值增殖的过程。他还指出:构成劳动过程的要素和构成价值增殖过程的要素是不同的。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马克思明确提出其“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劳动过程的生产要素可以归结为人的要素和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在内的物的要素两大类。与此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从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角度指明劳动过程的要素包括:劳动、科学技术、管理、生产资料和土地。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马克思把科学技术和管理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分列出来。可见,按要素分配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是按照人的才能、贡献、知识技能进行分配。这一点在我国1999年修改后的宪法中也得到了确认。我国宪法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说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择,如何生产又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的话,那么为谁生产也就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市场供给与需求了。正是这些生产要素市场才决定了工资率、地租、利息率和利润。其实,这也正是市场机制的三大经济作用,按生产要素比例分配的利润分享说本质上是个人财产权力的实现。它的内在经济根据是各种财产权的实现,外在经济要求则是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与稀缺性。而在当代经济中,生产要素的诸要素中,人的才能又是最主要的要素。这是由现代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所决定的。
生产要素是进行生产活动、创造物质财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生产要素是重要的,其中人的才能、天赋、人的创造力、创新力又是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财富的创造非用它不可;生产要素的普遍稀缺性,又决定了它不可能无限地随意得到。两方面的结合,导致人们占有生产要素的强烈欲望。因为,一旦把极端重要而又稀缺的生产要素据为已有,也就掌握了生产的主导权,也就占有了获得生产成果的权利。于是,便产生了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社会对这种所有制关系的确认、调整和保护,便形成了所有权。任何一种生产过程,都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但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往往为不同的所有者占有。这样,生产的进行,要求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他们各自占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同一个生产过程。这个生产过程的结果,便归这些生产要素所有者共同占有,并按照各自投入生产要素的多少或者各自投入生产要素的贡献,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按照生产要素所有者为生产提供的生产要素的质和量来相应地分配生产成果的客观必然性,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
二、按知识、才能分配与经济发展
(一)按知识、才能分配将促进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个人能力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首先,按知识、才能、特长分配将促进人的智力不断发展。从经济发展史看,无论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都使人的体力片面发展,农业时代,人的体力和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丁兴旺是生产发展的关键。工业时代,资本、能源和机器是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对资源的大量开采和对机器的大量使用,大批的劳动者离开了土地成为机器旁边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随之极端分化,精神生产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高科技产业正在代替传统的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高科技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它要求全体劳动者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劳动者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脑力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劳动大军中的主体。据统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比,机械化初期为9∶1,机械化中期为6∶4,到全自动化时为1∶9。随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不断增大,掌握知识的多少,既决定了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也决定了劳动者之间就业机会多少的差距和报酬高低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就成了国家、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为。
其次,按知识、才能、技术分配也将促进人的创造力的不断发挥和潜力的不断挖掘。知识剧增、信息爆炸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科技进步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些特点,使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知识创新是动力更是压力,它呼唤着、催逼着人们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创造出多种多样而又独具个性的产品和服务,把经济和社会推向新的发展天地。与此同时,在创新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创造力也随之得到不断发挥和提高。
最后,按知识、才能、技术分配将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都得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产业不断涌现,职业变换频繁是知识经济的又一表现。一方面,传统产业由于采用新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大批裁减劳动人员;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一系列新的产业异军突起,不断地吸引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向自身转移。据统计,美国的人才平均每人一生流动12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人才平均5年改换一次工作。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职业上的频繁流动和更替,必然会促使人的劳动技能由单一走向全面,人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战胜和克服挫折的能力等也会不断得到发展。个人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就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知识力获得创新收入的必要性和意义。有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决定的因素并不是某种产品与商品的生产,甚至也不是某种产品与商品的开发,而是某种产品与商品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者是最重要的。创造者的知识力价值的实现就是创新收入。知识经济是未来最主要的资源,产品的价值构成发生变化,主要来源于知识,而物质消耗和劳动已处于次要地位,产品的价值主要是由知识与智慧创造的。
美国微软公司的产品仅是一张软盘或光盘。一张聚碳酸酯光盘成本约3元人民币,而一张“Office97”却价值8000元人民币,知识的价值是7997元,占产品的99.96%。
这种创造,或者成功,使其知识力转入现实的生产过程,使企业获得巨大效益;或者失败,使其停留在研究阶段,但是都给后来的开发积累了必要的经验教训。这对企业来讲,当时也许被视为一种巨大经济损失,或者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如经营管理创新,可能是因深深触动现有利益格局,而使创造者遭受毁灭性灾难,这就并不是创造者的知识力的贫乏,而是创造环境与条件的恶化。但在正常健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知识力价值的实现就应获得相应的创新收入。在发达的西方国家,知识已变成了除人力、土地、资本以外的第四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正是在这两点上,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选择和应用方面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同时使得它们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因位势的不同形成垂直分工的关系,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随着新的技术壁垒的形成而形成新的“中心——依附”关系,从而加大了贫富差距。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加大。正如托夫勒所说:“知识的分配比武器和财富的分配更不平等。因此知识(尤其是关于知识的知识)的重新分配更加重要。它能改变其他主要权力资源的分配。②
知识经济社会的分配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占最大比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是这个社会最富裕的人。1997年美国前6位富豪中的5位是信息业人士。由于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生产要素的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通过知识、智力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而不像传统工业经济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石油等自然资源的配置。所以在社会财富分配的结果中出现了惊人的变化。1982年美国前十大富翁中,有八人是靠石油致富,而到了1997年,美国十大富翁中,有三人是软件大王,三人是媒介业巨人,而这两项产业都是知识型产业。雄踞榜首的微软公司的产值更是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这一切都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利用知识致富的令人振奋的美好前景。
百年来的经济发展史已经充分证明,以人脑智慧即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特征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的关键性或主导性生产要素。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明确指出:“实际上,在经济增长的要素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估计在全部资本中占到2/3—3/4。
根据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深刻地指出了过去把人力资本投资排除在投资内涵之外的片面性,他说:“仅仅使用这些‘纯化’的有形资本存量估计和所用人时的估计来解释美国实际国民收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经济学家遇到的无数迹象表明,人力资源的质量改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根源之一。为了探讨这些迹象隐含的意义,有必要提出一套将人包括在内的投资理论。”舒尔茨进而研究得出,既然企业投资必须包括人力资本,那么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便是天经地义的。“劳动者成为资本拥有者不是由于公司股票的所有权扩散到民间,而是由于劳动者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的结果,它们同其他物力投资结合在一起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③
三、按经营力分配与经济发展
在当代发达国家,企业经理人的薪酬结构较以往有了较大变化,以股票期权为主体的薪酬制度已经取代了以基本工资和年度奖金为主体的传统薪酬制度。有关统计表明。全球前500家大工业企业中,有89%的公司已向其高级管理人员采取经理股票期权报酬制度。经理薪酬制度是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内容。
经营者首先凭借着潜在经营能力,从所有者那里购买一种特殊的权力——经营的权力,然后再凭借这种经营权去组织生产过程。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者的经济权力一般来讲可分为两种:其一,出售所有权,因而一次性地丧失了所有者的地位;其二,也是主要的,并不出售一般所有权,而只出售由一般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特殊的所有权——经营权,这既可以凭借出售经营权而获利,又可以保持住所有者的经济地位。可见,“所有权价值”总是大于“经营权价值”的。
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之后,经营力商品价值也就凝结在一般商品价值之上了。在商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资料消耗(C),再扣除所有者收入(m)之后,价值就由劳动力价值和经营力价值来分割了。
这种复杂的关系表明,经营力的价格就是一种特殊的工资。它依然来自“V”而不是“m”,因为从一般理论上讲,“m”还要归属于所有者。
正如财产所有权是一种永固性的资本一样,经营权则是一种时间性的资本。因为财产所有权一旦通过了经营权就会有可能自行增殖。在现代经济中,既然经济上的“所有”是一种资本,凭借它也可以不必自身直接参加劳动和经营,就可以获得经济利益,那么显然,作为独立了“所有”之后的“经营”也是一种资本,凭借它可以不必直接是财产的所有者,只要通过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支配活动就能够获得经济利益。所有者的资本是财富自身,是有形的特质,而经营者的资本就是经营能力,是无形的。这种经营能力说到底又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能力。所以,只要承认劳动是商品,也就必须承认经营力也是商品。
经营力商品的功能也像劳动力商品的功能一样,它能够创造不同于经营力价值的价值。这种功能使经营力受到双重制约:由于风险和收益对称,所以经营者首先要承担市场风险;由于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刚性,所以形成了如下两个公式:
A.经营力价值=商品价值-生产资料消耗价值-所有者收入价值-劳动力价值
B.经营力价值小于经营力所创造的价值大于经营权价值
作为一种能力的报酬,经营力中的风险收入具有极特殊的意义,它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激励人的奋发和进取。
尽管亚当·斯密没有直接触及经营力问题,但他还是很早就发现激励的重要性。他说:“每个人都喜欢尽可能轻松地生活;如果无论他是否履行需要费力才能完成的任务,他都能得到完全相同的报酬,玩忽职守,或者受制约他的权威并不允许他这样做时,在权威允许的程度内尽可能地敷衍了事,当然是他的利益所在。至少就通常理解的利益概念上是如此。”尽管人们可能认为当时斯密未必很注重货币激励方式,但是,这里的权威正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尤其是在标准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相当恰当的描述。这就是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一个最优的报酬制度是完全具有权威性特征的。
经营力必须受到特殊的激励,主要原因在于: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尤其在现代企业制度里,经营的决策至关重要,他决不能事事都指望财产的直接所有者来发号施令。更重要是,无论是以经营力的发现,以及对经营力本身的发挥的评价,都是极为困难的,都是难以监督的。尤其是对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如果仅就经营过程去监督,那么,监督成本极为巨大。这样,对于委托人来说,与其监督过程,不如去监督结果。于是,经营力的所有者——经营者不仅要承担对其本身工作难以监督的风险,更重要的还要承担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风险,这种被称为信息租金的东西就是经营者的风险收入。我们承认经营者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他的个人报酬要与个人绩效、企业利润直接联系,他不能仅仅像一般职员那样,拿一份固定的收入,就是因为经营者是这两类风险的承担者。
因为企业的经营环境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又因为企业的经营者具有创造利润外收入的能力,还因为企业不可能完全消除经营者的暗中行为,所以企业为了减少内部交易的成本,至少使暗中行为的边际产出不高于甚至低于明中行为的边际产出,就必须在实际上设定出经营者暗中行为(越轨行为)这一项收益,并使其合法化。否则会诱导经营者为牟取私利而去做更大损害企业的生产性收益的逆向选择。
鉴于经营者存在私人信息,也就必须使其享有信息租金,如果不能使他享有这份租金,那么他就会逆向选择,会降低整个的福利水平。正如为了保证最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家队伍,才让资本所有者拥有选择经营者的权力一样,由于经营者最难监督,为了使代理人不去偷懒,也就必须让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显然,固定的工资收入无风险可言,当然也就必然造成偷懒的事实。只有能够获得风险收入,能够索取剩余,才能形成真正的激励机制。
经营者获得风险收入,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可以实行经理人员股票期权。在我国实行经理人员股票期权的必要性在于,传统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归国家这一抽象主体,任何人都不可能合法地处置它。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遵循的是“股东至上”的原则。应当看到,时代的发展正在修正“股东至上”的原则。在我国企业制度的建设和企业的经营中,应该避免将保护所有者权益的原则绝对化、片面化。特别是在企业的经营中,要充分注重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保护,应当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一部分剩余索取权。使经理人不但要关心公司的现在,更要关心公司的未来。从而企业更加具有活力,一国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
②(美)托夫勒.适应变革的企业[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50.
③(美)舒尔茨.人力资本[M].商务印书馆,1995.62.
-----------------------------------
标签:经济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制度创新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