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问题探讨”栏目的细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新教材论文,高中论文,栏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实验教材每节课开端的“问题探讨”,是教材的亮点之一,它由图片、文字情境和讨论题三部分组成。该栏目图片精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的情境紧扣实际生活,源于科学实验,取材于科学史,有的来自最新生物技术和研究成果,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设置的讨论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如果运用得当,对新课的教学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该栏目作了进一步“细化”,现介绍如下:
1 设置适宜的难度梯度
由易到难,从简到繁是认知的一般规律,“问题探讨”注重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设置讨论题更应该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以必修教材2中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例,第1节的“问题探讨”以同一环境中的两种蝴蝶(枯叶蝶和一种翅色鲜艳的蝴蝶)的对比切入,设置以下讨论题:①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有什么适应意义?②从进化的角度,怎样解释这种适应的形成?③同一环境中不乏翅色鲜艳的蝴蝶,这与你刚才所作的解释有矛盾吗?如果有,又怎样解释?
如果能仔细分析讨论题,对讨论题进行“细化”,学生的讨论就能更有针对性,对新课的引入也是十分有利的。如在上述例子中,设置下面的情境和问题:同一环境中生存着枯叶蝶和其他多种翅色鲜艳的蝴蝶,讨论:①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有什么适应意义?②同一环境中不乏翅色鲜艳的蝴蝶,仔细观察图片下方的蝴蝶翅上的斑纹,发挥你的想象力,这些斑纹与什么相似?能起防御敌害的作用吗?③进一步思考:同一环境中各种各样能适应环境的蝴蝶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你是一名从事生物进化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你会对此作出怎样的假设或解释?
经过这样处理,既可把理论层面的问题具体化,给学生提供一定提示和思考的方向,使学生的讨论有的放矢,又给予了他们提出假设的机会,自然就更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同时,教师能顺理成章地指出:同学们有不同的假设和解释,是自然的。事实上,关于各种各样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至此可引出拉马克和达尔文关于进化的理论。由此可见,对讨论题的细化,就是根据创设的情境,设置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具体问题,即所谓“问题串”,层层引导,环环相扣,以避免学生“天马行空”式的无效讨论,提高讨论效率,也有利于新课顺利引入和课堂的控制。
2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是很有效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中,“复习旧知-过渡-新课学习”是最常用模式,不少课堂都是千篇一律,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如果改用问题探讨这种新颖的方式,在讨论中渗入“温故”的元素,再由教师引导,一旦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激发,立即把握时机引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锻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新教材的问题探讨栏目似乎过于注重“知新”而忽略了“温故”,讨论题的难度又往往较大,学生不能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容易导致思维“卡壳”的现象出现。
例如,必修教材2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问题探讨中,提出了两个问题:①你认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②你认为证明某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可行方法有哪些?可对问题进行这样的调整: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什么?这与染色体有什么联系?②染色体主要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③根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推断,你认为DNA和蛋白质中,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④根据你刚才的推测,遗传物质应具备什么特点?在你所了解的科学研究手段中,哪一种可以帮助你验证上面的猜想?细化后的问题,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减数分裂中DNA进行复制,并通过受精作用由亲代传给子代,学生进而会想到DNA很可能是遗传物质,如何证明这一点?学生从题目“你所了解的科学研究手段”一句中可以捕获相应信息,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容易联想到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讨论效率就比较高。
3 适当缩小问题的范围
“问题探讨”中不乏精彩的情境,如何使这些情境既能作为适宜于学生讨论的材料,又有利于课题的引入呢?其实也可以通过“细化”来解决,即把“大情境”分为“小情境”,每个“小情境”结合一到两个小问题,化整为零,然后分组讨论,最后进行综合。
如必修教材2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中的材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节课以“侏罗纪公园”作材料,并提出问题:“利用已灭绝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这个问题涉及到整节课的知识点,牵涉的范围大。如果把该大情境拆分为下面几个小情境:①如果你有一个课题,需要利用恐龙的DNA培育出完整的恐龙个体,你的工作要分为哪几个步骤?②要培育出恐龙,首先要人工合成恐龙细胞中的有机物。思考:恐龙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什么?既然DNA是遗传物质,这种有机物的合成与DNA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DNA中的遗传信息在这种有机物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③通过讨论,你认为利用已灭绝的生物的DNA分子使该生物复活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这样,学生就可以分成几个“课题小组”,先讨论①、②题,通过这些小情境展开想象,教师及时点拨,引出基因表达的概念,再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课结束后,让学生讨论第③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虽然DNA中贮存着这种生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全部遗传信息,但是从DNA到具有各种性状的生物体,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基因表达及调控过程才能实现,所以用DNA分子来使灭绝的生物复活还是很难做到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新课的引入,而且可以首尾呼应。学生经过对“细化”了的情境的讨论,实际上已经对相关的信息进行了初步的条理化、系统化,学习新课时心里有底,自然就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