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 选择天然食品 培养孩子对食物的热爱——访范志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亲近论文,培养孩子论文,食物论文,自然论文,食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
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讲食品方面的道理
张:范老师您好。我们本期做的焦点话题谈的是关于如何让孩子认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您作为这方面的专家,肯定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谈到认识食品,就应该从孩子最日常的生活入手。在很多学校门口,有些小店卖不卫生、不健康的小食品。许多孩子放学后就去买。父母好像也管不住,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范: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不能吃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对身体不好。但对孩子来说,什么是对身体好,什么是不好,他们心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如果父母对孩子说:你吃了这样的东西,对你将来有什么什么样的影响,可孩子认为那是遥远的未来,看不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诸如营养不良啊,生病啊,这都不是孩子考虑的,他们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不能从这个角度去讲。
我建议父母更多地从小孩关心的角度去考虑,比如孩子个子不高,父母告诉他:你吃这些东西会影响长高,因为这些食品会影响骨骼发育。你不是想长高吗?最好不吃这类食品。或是你不是想瘦点吗?这样孩子听起来就明白了,吃的东西是与自己有关系的。所以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找到他想达到的目标来引导,比较接近孩子心理。
还要学会利用孩子的心理。很多孩子都有攀比心理,人家有的东西他也想有。如果别的孩子喝可乐而他喝白开水,他可能就会想:我怎么就那么不如别人呢?但是如果父母对他解释:喝可乐其实是种很不好的生活方式。在有的国家,受教育多的、层次比较高的家庭是不喝可乐的。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原来不喝可乐表示我生活比别人更好,水平比别人更高,这样他会更容易接受。
张:其实我们做这个话题的初衷正在于此。我们就是想让父母指导孩子怎样过一种高质量的生活,一方面让孩子对食物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
范:在这方面,父母本身的作用非常大。如果自己挑食但要求孩子对待食物理性,肯定是不现实的。如果父母平时很讲求科学饮食而且以身作则,那么对食物的观念和评价体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生活质量体现在方方面面,要学会在细节上提高
张:我们买食品都会注意外包装,看看上面的成分表。有时孩子会和成人—起去买东西,有时孩子还会自己去超市、商店买东西。那么,让孩子了解食物成分,学会看外包装和说明就很有必要。该如何在这方面指导孩子呢?
范:学会看说明和包装当然是件很好的事情,食品包装上的标签实际上是在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就是说我们对食物的配料和营养价值有知情权。这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如果不用的话,是一种放弃。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有这种观念:我需要知道我吃的这个东西里面到底有什么成分,这是保护自己的—个重要的原则。
比如说:某种饼干叫“蓝莓饼干”,实际上里面一点蓝莓都没有,所谓蓝莓的颜色和味道实际是由色素和香精构成的。如果仔细看包装上的标识,上面确实写着“亮蓝”、“柠檬黄”等合成色素的名称:很多成年人如果不经提醒可能都看不出,何况孩子?所以,让孩子知道苯甲酸钠是什么东西可能有些苛求,但大人在和孩子一起买东西的时候可以教给他:你看这里边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食品添加剂,吃多了没什么好处。同时把大的原则告诉孩子:比如蛋白质多些比较好,而糖分最好少点,至于色素和香精,没有最好。这样慢慢孩子就会建立自己的概念。
现在有些食品会有些标识,比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等。有些食品构成成分孩子看不懂,但这些标识还是比较好认好记的。告诉孩子有这些标识的产品,相比同类产品,会更安全,质量更有保障。有机食品或无公害产品都是有机构认证的,有机食品在国际上也是有统—标准的。绿色食品是我们国家自己制定的标准,也是全国统一的。
张:我们给孩子讲有机食品这个概念时,怎么才能做到通俗易懂?
范:首先是看标识,标识是个图形,孩子很容易就记住。另外,就是让孩子吃。比如平时我们会埋怨:有的肉或菜不好吃,而如果买了有机食品给孩子做了吃,他可以吃的出来确实要好吃一些。这时就可以告诉他:因为我们吃的是比较优质的食品,所以味道比较好,而且比较安全。由于有机食品在使用化肥、农药方面是有严格规定的,是受到限制的,所以这种食品也是环保食品。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理念,而且还能让他知道健康生活是从哪里来的。生活质量体现在方方面面,要学会在细节上提高。
让孩子从小接受“自然食物,营养均衡”这—概念
张:现在都在提倡“自然食物,营养均衡”这样一个概念,希望孩子吃些粗粮。但有的孩子偶尔吃一两次还可以,如果经常吃,孩子似乎就不太容易接受了。
范:我觉得这是父母是否用心的问题。虽然粗粮好像不够精细,但如果想想办法,还是能够有比较好的口感的。从人的天性来讲,喜欢香、酥、脆、软些的食物,因为比较顺口。一方面我们在制作上下点功夫,另方面也对孩子讲些道理,每个孩子总会接受某种类型的粗粮。比如小米粥算比较顺口的东西。燕麦片很多孩子也是容易接受的。可能有的孩子对纯燕麦片不接受,觉得比较粘,味道也不好,那就可以放在粥里边,加一部分。比如每次煮白米粥时都加上三分之一,这个量也不算小了。用高压锅煮八宝粥,小孩其实也是很爱喝的。还有煮玉米、烤红薯等等,大部分孩子也都很喜欢吃的。或者做饼的时候,加点玉米面、豆粉,都是好办法。煮面条的时候可以煮点杂面条,不要只煮白面的。其实粗粮可以做的很好吃,关键是父母要用心。
张:说到自然食物,因为添加的口味比较少,食品原味比较多。对孩子来讲,可能觉得不好喝。比如有的牛奶加些香味剂,孩子喝过后,肯定会选择这种牛奶。还有些饼干,会添加些色素香精,看起来很诱人,吃起来味道也好。这类食品吃多了,肯定会影响对自然的原味食品的喜好和接受。
范: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孩从小就吃味道比较浓的食品,使得味觉的要求就很高。那些香的甜的对味觉有很强的刺激,再让他吃清淡的东西,他会觉得失望。成人也如此,总吃很咸很辣的食物,再吃油盐少调料少的食品肯定会觉得不好吃。小孩的味蕾比成人密度要高,味觉比大人敏感,感受也比成人更强。
张:现在孩子吃的小食品里,麻辣的、孜然的,各种口味都有,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吃。如果这种东西吃多了吃惯了,怎么还会吃自然原味的东西呢?
范:孩子的口味不是不可以改,关键是需要时间。经过几个月的清淡口味食品,他的口味会慢慢回到原来的感觉。但这几个月中,他吃东西的感觉会很不好,需要父母的坚持。开始孩子的胃口可能不好,但父母如果只给他清淡的食物,孩子饿了自然会吃的,这是孩子本能的反应。
张:有的孩子喜欢在外边吃饭,喜欢吃饭馆里的饭。其实饭馆做的饭调料都很重,这也会影响孩子的味觉吧?
范:饭馆的菜很多都是大油大盐,对孩子绝对是不好的。而且饭店的菜味道都很浓,必然是因为添加了很多的调料。而这些调料对孩子来讲,没有什么好作用。这种东西吃多了,再吃天然味道的东西,就会觉得味道太淡了。而且某些添加的东西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多动和行为异常。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其中的关系,但确实有实验表明,在让孩子停止进食这些食品后,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善。
洋快餐更多的坏处是它所宣扬的某种生活方式
张:对洋快餐,我们大都有共识了:孩子吃了不好,有些人称之为垃圾食品。但孩子还是会去吃的,一是父母觉得方便,二是觉得相对中式快餐会卫生些,三来孩子也确实爱吃。我们所能做的似乎也就是减少吃的次数,而不是完全不吃。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范:“洋快餐就是垃圾食品”,倒也不能完全这么说。脂肪和蛋白质是洋快餐含量较高的。如果孩子缺乏这些,就不能说它不能吃。关键是我们很多孩子不缺脂肪和蛋白质,而且有的孩子还吸收过量。在这种情形下吃洋快餐就没有什么好处。而且洋快餐与其说吃一次会有什么坏处,倒不如说是坏的生活方式的引导。它对孩子的误导是:这种生活方式是好的,是文明的。这种食品是好吃的。这就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本来应该让大家觉得天然的东西才是好的、健康的,但这些快餐倡导的是让食品更脆、更香、更酥,是和健康标准背道而驰的。它影响到孩子对食物的理解和评价,所谓入味不过就是油更多盐更多了。
张:我个人觉得尽管洋快餐有这些问题,但它的咸度比起我们许多中餐还是要淡些的。
范:我们并不是说洋快餐就是完全不如中餐好。我们反对的是它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我们在洋快餐店,营养配合合理的东西是很难找到的。在这里找不到粗粮和量比较大的青菜。而在中式餐馆,是可以有这种选择的。比如在中餐馆,我们可以点香菇油菜。洋快餐里的饮品也几乎都是含糖量比较高的。虽然有的店有不甜的红茶,但味道很浓,而且含有大量咖啡因,对孩子很不合适。而在中餐馆我们可以喝茶或者是白开水。也就是说在中式餐馆我们是有选择余地的,关键是我们选什么,而在洋快餐店这种选择余地很少或者几乎没有。
张:有的快餐店,比如某些日式的,有米饭、肉、蔬菜,会不会好些呢?
范:其实只要是在外面吃,肉类食物都很容易超标。如果我们实在要在外边吃的话,就要选择一下,看看哪种更符合我们的健康要求。我们尽量选择食物品种比较全的饭店。蔬菜要尽量做到是肉类的2倍~3倍。这样比较好。所以我们是完全可以在外边吃得比较健康的,只是有时大家点菜点的不合适,总是肉比菜多。
我和别人在外边吃饭时,因为我是做营养研究的,大家就会让我点菜,我就会点比较多的蔬菜。六个菜里会有两个凉拌蔬菜,再点两个半荤半素的,如蔬菜炒肉丝、百合荷兰豆炒虾仁之类的。再有白切鸡、清蒸鱼这样的肉类。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主食也不要炒饭或是油炸的南瓜饼之类的,而是点紫米粥。这就有了粗粮。这样,饭桌上的食物就比较健康了。
儿童营养品广告存在严重的误导
张:现在我们会发现许多儿童营养品的广告,有补钙的、补锌的,还有健脑的等等。有的父母或孩子看了后就会觉得需要这种东西。这些会不会对孩子有误导呢?
范:很多儿童保健品的广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误导。比如有这样一个广告:里边说儿童需要吃很多的蔬菜水果。然后摆了一桌子。小朋友就说:这么多东西,大象才吃得下。然后这种广告就告诉孩子:我们这种产品,只吃两粒,就可以满足营养需求。这就给人很强的暗示:第一,光靠食物是没办法吃到足够的营养元素的。第二:吃了我这种产品,那些食物就可以不吃了。其实如果合理膳食,我们是可以得到足够的维生素的,而不是像广告所暗示的那样是不可达到的目标。而吃两粒维生素片绝对不可能代替吃那么多的水果蔬菜。而且这些药片解决不了膳食纤维和酸碱平衡的问题,那是必须要从食品中得到的。
张:有的儿童食品中会放些小玩具,而孩子为了收集这些玩具,购买很多装玩具的食品,父母想制止,但有时孩子根本不听。怎么才能让孩子改掉这种坏习惯?
范:从道理上来讲,食品里是不可以放非食用性的东西的。因为这些东西不是食品,所以不是按照食品的卫生标准生产的。比如塑料制品不是百分百没有危害的。一些小卡片上面的印刷油墨可能就不是可食用的东西。食品和小礼品在包装的时候,可能是分袋包装的,但孩子在拿的时候,手会脏了,容易污染食品。父母要讲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单纯地说:“你别买了”。要告诉孩子这些东西为什么买了不好。
张:在教育孩子吃东西上,还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有些人吃些比较偏的东西,比如有人会吃些国家保护类的动物,对孩子也是种不好的影响。
范:对,而且还很不安全。因为那些国家不许可吃的东西,难免会有些麻烦,比如这些东西根本没有检疫过,没有任何的质量标准。这类东西是怎么来的?有没有下药?运输过程中是否有污染?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去吃,太不负责任了。我前段时间看了个电视节目,是讲运穿山甲的。在运输前,为了避免动物有什么动静被查出来,打了大剂量的镇静剂。后来这些穿山甲被救护到动物保护中心,但由于镇静剂的剂量过大,这些穿山甲都死了。如果这些动物没有被发现,流入餐馆,不就相当于变相吃药吗?所以父母要明白这些道理,不要吃这些食品,同时教育孩子也不要吃。
亲近自然,培养孩子对食物的热爱
张: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食物教育应该如何有分别?
范:食物教育要因年龄而异,孩子在小的时候要以感性教育为主。比如孩子挑食,某种原因上也是对食物不了解。所以要先培养孩子对食物的感情,心理上接受了,口味上也就容易接受了。有的孩子会有这种情况:对某些食物,尝都不尝就开始讨厌它。也许不知道是个什么契机,就烦了某种东西。很多人长大后不肯吃18岁之前没接触过的东西。所以,要让孩子对各种食品都有所接触。不要让孩子远离厨房,可以让孩子帮助父母在厨房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择择菜啊,剥剥豆啊等等。让孩子看到食物在处理前后的区别,还可以带他们去买菜,认识食物的本来样子。教会他们这方面的知识,就会离自然和食物圈比较近。他们从小接触这些东西,就会产生感情,就会觉得食品很亲切。
张:孩子大些了,就要教的多些了吧?我带我女儿去采摘,她开始不知道圆白菜的样子,还以为是大白菜,因为都是外边有大片的叶子嘛。而且她还把胡萝卜的叶子当成茴香。
范:孩子大了就可以带孩子到郊区菜地去看看,知道菜是怎么长出来的。还可以给孩子些菜籽,在阳台种种,看植物是怎么生长的。这不仅是食品方面的,对孩子的心理也有好处。和自然接触多的孩子不容易出现心理异常的。总是关在屋里,对着电脑、电视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当孩子再大些,比如上了初中,就可以给孩子灌输更多的食品知识。比如了解植物的生长、食品的储藏。学了化学后,就可以侧重了解食品的化学成分等等。
只要父母有心让孩子多了解食物食品知识,就不是件太难的事。毕竟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食物。其实除了有意识的教育外,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东西。有很多有关食物与健康的生活常识,就像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样,是应该让孩子了解并传承的。
连接:
你知道这些成分的含义吗?
膨松剂、乳化剂、焦糖色、柠檬酸等名称,在孩子吃的小食品或喝的饮料成分表上经常见到。您知道这些名称的含义是什么吗?
膨松剂:膨松剂指食品加工中加入的能使面胚发起,使制品疏软或松脆的化学物质。使用时应注意按需要适量加入,使用量过多会使食品产生涩味,且使人体摄入过多的铝而产生副作用。
乳化剂:乳化剂又称表面活性剂,能使油水均匀混合及分散。在饮料中具有乳化、润湿、分散、起泡、助溶和抗菌等作用。
焦糖色:焦糖色是我国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天然色素的一种,又名焦糖、酱色,为深褐色或黑色液体或固体。焦糖色以食品级糖类如葡萄糖、果糖、蔗糖、转化糖、麦芽糖浆、玉米糖浆、糖蜜、淀粉水解物等为原料。
柠檬酸:食品添加剂。由淀粉、糖质原料发酵而制得,在食品加工中用作酸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