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选择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升级方向性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向性论文,产业结构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3.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9-0034-06 收稿日期:2010-07-05

一、金融危机后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开始,在国际和国内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下,中国的经济运行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2008年,中国的经济整体增速为9%,比2007年减少了4个百分点,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6%、10.1%、9.0%和6.8%,经济下行趋势明显(见图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上半年是16.3%,前三季度是15.2%,11月份是5.4%,12月份是5.7%,工业生产大幅萎缩。

作为近年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分别在40%和20%左右。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5%,这样的增长速度与2007年基本持平;但是出口下降的非常明显:2008年11月进出口出现了7年来首次负增长,此后降幅逐渐扩大,到了2009年2月,出口下降的幅度高达25.7%。在宏观经济趋冷的影响,中国的就业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的估计,城镇失业率已经升至9.4%;而在农业部的抽样调查中则发现,截至2009年春节前,在全国1.3亿外出就业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返回家乡,这个调查还不包括在本乡就业的农民工以及失去工作尚未返乡的农民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同样很不乐观,据估计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超过12%。可以说,中国经济正面临自1997年以来的最大的下降带来的威胁。

这种局面,一方面是来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调,比如,从2007年开始的为了遏制经济过热以及平衡内外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而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包括政府推动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以及取消或减少了中国以前的部分优势出口行业的出口退税,同时出台了限制加工贸易发展的措施以用来平衡内外部结构;通过强化“节能减排”的约束、紧缩“银根”以及出台对部分行业的投资限制等一系列行政手段,希望能平衡产业结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了平衡地区结构,政府通过紧缩东部沿海地区的“土根”,迫使东部产业往中西部进行迁移,来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级贷危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演化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当今的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都不能在这场危机中幸免,中国的经济也是如此。有专家指出,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多重的,直接影响方面,如中国拥有的美元资产缩水,海外投资出现亏损。间接影响主要是世界经济全面衰退导致的出口下降,资本市场下跌,海外金融机构抽走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导致的国内流动性收紧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下滑。同时,金融危机又导致中国居民的心理变化、预期变化以及对未来宏观经济信心的丧失,这些因素进一步构成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向下的压力,而资产价格下跌造成的负的财富效应,在价格水平趋于稳定时对居民消费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显现。因此,尽管中国由于金融市场的相对独立和封闭,受到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不是十分强烈,但是,中国经济所受到的间接影响却十分严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延有可能继续深化。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采用“四万亿”的投资、“七万亿”的信贷、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等,但是由于执行中的过急和偏差,实际上却延缓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到或恶化了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产业结构。另外由于将保增长的重点放在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上,使上一轮经济周期扩张中出现的流动性过剩、产能过剩、股市和房市上涨过快、资源价格上涨过快、通货膨胀等问题又重新回来。因此,宏观调控政策不应过于强调短期效果,需求管理政策应该尽快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图1: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

(一)必要性

金融危机中由于美国和西方国家在这场危机中国内消费的下滑,作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世界制造中心”风光不在,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消费下滑,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紧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随着在经济危机中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们的外销产品不断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和高额的惩罚性关税,致使相当多的出口企业不得不转产和关闭;另一方面更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人力成本占有巨大优势的中国的外向型企业,人力资本也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把生产基地转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和一些拉美国家。

初看起来,这种趋势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停留在粗放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阶段,因此看似发展的蓬蓬勃勃,欣欣向荣,可是存在着许多制约我们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表现形式为片面追求GDP曾长,发展方式粗放,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对一些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等等。利用这次危机,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整和升级,是深化经济改革一个难得机遇。

(二)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出口结构变化的作用

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主导着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发展与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中国技术贸易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现在中国对外技术贸易的对象由其最初的少数几个国家发展到如今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对外贸易的方式也由过去简单的成套设备进口发展为高新技术进口、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技术对外贸易的资金来源也愈加广泛,所涉及的行业范围也越来越多。大量外资企业因廉价劳动力和中国巨大市场潜力而转移到中国,将其生产加工环节大规模转移到中国,在促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中心的同时涌入的外资企业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这给中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有利因素。

在中国技术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高新技术贸易技术含量低,技术贸易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等诸多问题。从中国的产业结构来看,中国拥有较丰富的多层次的技术资源,这种多层次的技术资源能适应国外厂商对不同层次技术的需要,同时,中国技术出口具有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这使得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从而使技术贸易结构也得以优化和升级。但是,中国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世界市场对先进高新技术的需求,中国的技术贸易法规尚不健全,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对外技术贸易的健康发展。所以,中国技术贸易发展的途径只能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的政策,增加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不断完善技术贸易法规,以市场需求引导技术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优化技术贸易结构,形成产业结构与技术贸易结构的有效联动。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选择

(一)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目的明确与方向正确

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增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素质之间相互协调,各产业之间不存在技术水平断层,不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二是产业之间相对地位协调,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各个产业因不同的增长速度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形成主次有序、轻重有别的排列组合,具有比较丰富的层次性;三是产业之间联系方式协调,通过它们之间存在的生产技术联系和经济联系,产生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相互促进的关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一般蕴含两层涵义。一是指伴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农业部门)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工业部门)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服务业部门)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略有上升。二是指在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由低劳动生产率向高劳动生产率、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产值结构高级化、资产结构高级化、技术结构高级化、劳动力结构高级化等方面。从其发生的过程和阶段来看,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指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比重不断增高的过程,这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生产资料优先发展”的表现。

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指加工组装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发展的速度,加工业产品加工深度的不断深化,高加工度化不仅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也可以降低工业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度,促进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化发展。

3.产业结构的“软化”,指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高,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在所有产业中,伴随着高加工度化趋势,知识技术密集程度增高,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依赖大为增强。

4.产业结构的信息化,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和方式的选择问题。

笔者认为,要正确选择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择什么样的产业进行发展。现在一般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产业发展担负双重使命,第一是传统产业转型,第二是培育新兴产业。为了体现这种使命和目标定位:第一,中国产业发展必须协调内外需,但要立足内需,产业结构升级必需寻求以内需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布局。第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但要着重考虑资源配置、环境的承载能力。中国产业发展不能过于强调后发展国家在全球资源分配中的劣势。第三,必须着眼未来。中国要领航全球产业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给各国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引发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在这样的环境机遇下,中国引领全球产业发展不再是遥不可及。在这样的目标定位下,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必须在四个方面重点选择:第一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第二是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发展;第三要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创新引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引导产业调整;第四培育新兴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依据

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以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国情,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关于产业结构的理论很多,早在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就提出了“比较成本说”。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发展了李嘉图的静态比较成本说,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比较成本说”。20世纪70年代,以钱纳里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投资和储蓄只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最重要的是需要进行全面的结构转变。钱纳里等人把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二是工业化阶段,三是发达阶段。这些研究对推动各国产业结构转换和经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有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等等。从这些理论的具体实践来看,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首先将产业结构理论应用于国家经济管理上,制定出“产业合理化政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使日本的主导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认真选择合适的产业机构调整理论并且借鉴日本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可以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明确方向。

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一书中曾经提出了著名的钻石结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借鉴和应用这个理论模型对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性意义。

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图2)。

结合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尤其是考虑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等因素,以及充分利用机会,发挥政府的作用,可以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找到正确的方法。

(三)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要重视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影响因素:

1.要考虑社会总需求,以拉动内需作为突破点。社会总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两方面,需求总量增大,产业规模也随之增大;需求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也会随之优化。社会总需求是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基础,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解决内需为方向,必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方向,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图2:钻石体系

2.以技术进步为抓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愈发激烈,科学技术与创新能力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技术进步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也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强杠杆。比如,现在及将来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的3G通信技术、自动导航技术、纳米技术与新型能源技术等。未来的汽车将利用电力或其他新型的燃料,这必将促使汽车产业和能源产业的升级换代。新型纳米技术将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物质,这将促进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新型管理模式和新技术将提高综合管理能力,降低生产与管理的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技术进步终将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3.调整能源结构及能源政策。能源结构及能源政策,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的是粗放型经济,大量依靠石油、煤炭、木材等资源,对石油的依赖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包括中东战争在内的多次由石油引发的战争促使世界各国积极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新型能源,这些对产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在当今能源紧缺的条件下,实行节能减排的能源政策已经成为了必然选择。这些新的能源政策的实施,将带动节能技术的提高,从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具体的方法步骤

1.传统产业和行业的改造和升级。一是从实际出发,研发传统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二是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三是按国内市场需求改造传统产品;四是进行传统产业资源新组合;五是进行营销创新,为传统产品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提供营销技术支持;六是环境保护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资金和支持社会中介组织等方面促进中国的传统产业升级。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兼顾现状,多层次、有侧重按步骤进行产业发展。

中国应该在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加大资本和技术的投入,积极发展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行业广泛,应该从中挑选一些消耗能源少,产生污染小,具有极高发展前途的行业进行着重发展。最终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

2.加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度。贸易全球化使各国的贸易竞争加剧,而加剧的竞争愈发体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因而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就必须加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力度。除了增加高新技术的引进,关键还在于提高本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提高技术的研发水平,增强高新技术与实际生产的联系,使高新技术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而且还要辅以实际的优惠政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高级人才。

此外,吸引外资并学习其先进技术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因而中国应在保持好现有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加强投资的软硬环境建设,通过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吸引更多、更有质量的国外投资者。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有效引导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市场机制无法调节的领域,这使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变得十分明显。中国应依照自身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政策,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有效的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并从制度上管理企业,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增强产业竞争力,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从长远来看,中国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增强高新技术研发的能力,由局部带动整体,逐步形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属于幼稚产业,极易受到外国的冲击,所以,为使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真正的发展,中国政府还应制定适当的政策,适度保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也要避免由于过度保护而导致的畸形发展,所以应该使保护处于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所以,培育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才会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双重优化。

3.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将波特的钻石结构理论引入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是要做好产业集群升级。从步骤上,要先做好产业的升级,然后是产业集群的升级。产业集群升级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产业升级在内容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是产业高级化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产业高级化问题,而且更是一个与地理、区位以及制度文化密切相关的问题。

从现象上看,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已经具有产业集群。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就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产业集群在中国现阶段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危机和挑战。一方面,由于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的刚性,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很容易沿着大致相同的路径产生技术趋同现象,形成技术和制度锁定,变成孤立、内向、封闭的系统,不能迅速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从而导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下降,甚至出现集群萎缩和消亡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国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低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依靠的是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随着集群发展出现的“拥挤效应”,集群所需的生产要素价格会持续上涨,低成本优势会逐渐丧失,当更具成本优势的国家或地区与之竞争时,这些产业集群就必须推进到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并塑造新的比较优势。因此,为了保持和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升级就显得势在必行。

产业集群升级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其含义是指产业集群利用自身所处区域的特有优势,一方面加强内部经济业务合作,发展和完善产业集群内部产业网络,另一方面积极回应全球产业网络的变化,努力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从而获取更多附加值的活动。产业集群升级最终应表现为产业集群获取高附加值能力的提升,即从产业价值链上较为低端的环节向更为高端的环节攀升,但是这种攀升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产业集群在价值链上的升级还与集群自身的能力和禀赋密切相关。因此,产业集群的升级不仅包括了对产品升级的要求,而且还包括了技术创新能力、网络组织结构升级等多方面的内容。

具体而言,产业集群升级的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技术创新能力的升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是生产力的直接体现,它决定了产业集群的制造能力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只有不断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产业集群升级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持续的动力。

(2)内部组织结构的升级。地理上的区位集聚和组织内的分工协作是产业集群这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最明显和最重要的特征,因此,考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组织结构的演化是考察产业集群升级时必不可少的内容。产业集群内部组织结构的升级具体表现为产业链上垂直分工的深化、集群内部市场关系的协调和网络治理结构的完善等方面。

(3)产业集群内主导产业的升级。即从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向附加值更高的设计、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转变,或者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4)外向关联的升级。指产业集群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价值链,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创新的机会,并沿着全球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总之,借助这场危机,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群升级,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开拓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标签:;  ;  ;  ;  ;  ;  ;  ;  ;  ;  ;  

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选择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