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贸易中介与国际贸易发展:一个文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国际贸易论文,中介论文,电子商务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暗含的假设是,国际贸易中消费者与同质生产者是直接交易的,至于生产者如何把产品卖给消费者,或者说“贸易如何实现”这个问题是被忽视的,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中大量存在的“贸易中介”现象,也无法对企业出口渠道选择差异性、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等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在现实世界中,国际市场营销、销售渠道、跨境电子商务新型贸易中介以及贸易中介却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①Rauch et al.(2002)以及Bernard et al.(2010)研究发现,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通过贸易中介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到国外消费之间包含了众多可交易环节,Ahn et al.(2011)的研究也表明贸易中介在中国对外贸易扩张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这种理论和现实错位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贸易理论对交易成本的忽视。贸易中介作为节约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需要把它纳入国际贸易理论重新阐释企业出口行为的差异性,并重新理解贸易政策的作用机制。 而电子商务在全球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扩张,也改变了贸易中介的功能,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交易费用下降、生产组织方式和交易模式的改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使得贸易模式和全球生产模式产生了重构,也为研究国际贸易中介的作用机制、电子商务与贸易中介相互关系,以及电子商务如何影响贸易模式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切入点,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研究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维度。②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开展文献梳理,包括贸易中介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什么作用,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影响国际贸易中使用贸易中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有哪些?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否会导致贸易中介的消亡?电子商务对贸易中介的演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讨论国际贸易和贸易中介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贸易中介理论介绍和贸易中介的决定因素;第三部分是讨论电子商务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包括电子商务的贸易促进机制问题;第四部分是讨论电子商务与去中介化之争、电子商务与贸易中介演化等问题;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 二、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中介③ (一)贸易中介的功能及其经济学解释 传统贸易中介(或交易中介)的定义是,它是一个专门从供应商那里购买商品然后转卖给买方或是为交易双方提供平台并促成交易的经济中介(Spulber,1996),这个定义包含了商品转买或转卖,以及买卖双方信息匹配两大功能。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面临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文化和制度差异成为贸易的一大障碍。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4)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贸易成本相当于征收了170%的关税,④而发展中国家甚至更多,其中21%的成本与运输费相关、44%的成本与边境贸易壁垒相关以及55%的成本来自国内市场交易成本(主要来自批发和零售商的价格加成)等。而边境相关贸易壁垒包括语言障碍、基于供求匹配的信息搜寻、货币兑换障碍以及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等相关政策成本。Roberts and Tybout(1997)对哥伦比亚企业的研究也表明,信息成本是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所支付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跨国交易还涉及更高的合约实施道德风险问题(Rodrik,2004),合约实施问题本质上也是信息不对称所派生出来的。如何降低这种跨国交易中的风险和成本呢?为此贸易实践衍生出很多制度,例如第三方发行的信用证制度、关系交易网络、⑤贸易中介等等,这些制度在为买卖双方信息匹配提供了有效渠道、降低交易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最近有一些文献讨论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等异质性特征与出口方式之间的关系,认为贸易中介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和出口渠道,为那些相对低效率的边际企业提供了产品出口的可能,从而促进了贸易扩张(Ahn et al.2010;Akerman,2010;Felbermayr and Jung,2008,2011),这些研究实际上强调了贸易中介的商品转买或转卖的功能。而传统中介除了具有商品转卖功能,贸易中介还具有信息匹配功能。Rubinstein和Wolinksy(1987)、Yavas(1994)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建立的双边谈判模型,将中间商纳入模型,分析表明交易中介能有效地促进买卖者的匹配。现实的交易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Biglaiser(1993,1994)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交易双方对产品的质量信息不对称、产品质量识别成本较高或消费者转换成本较高的市场中,贸易中介的存在为产品提供了质量保证,缓解了逆向选择问题,从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在此基础上,Petropoulou(2011)讨论了有信息摩擦的贸易环境下,贸易中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信息匹配作用,他的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信息摩擦与贸易总额并非为单调递减关系,因为信息成本对于直接和间接出口的影响正好是相反的,较高的信息成本不利于企业直接出口,但同时有助于激励信息中介的建立,以此推动间接出口,从而解释了仅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贸易中介的作用及其形成机制。 (二)国际贸易中的中介现象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贸易中介对于国际贸易发展意义重大,Bernard et al.(1995)和Bernard,Jensen,and Schott(2009)研究发现,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出口,出口只是一部分企业的行为。而Bernard et al.(2010)分析美国的进出口企业微观数据进一步发现,批发商和零售商分别占美国进出口企业总数的11%和14%,说明相当一部分生产者是通过批发商与消费者联系的,并非直接交易。而在亚洲国家对外贸易中,贸易中介的作用尤为突出,如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介商的出口份额就占到日本总出口额的80%。对中国内陆1988年到1993年之间的出口贸易数据的研究表明,中国的53%出口都是通过香港地区的贸易中介完成的(Feenstra and Hanson,2004),香港实际上是联系中国大陆生产者与西方消费者的贸易中间商的集聚地。Ahn et al.(2011)的研究表明2000年以后,中国贸易扩张最快的时期也是中国贸易中介扩张最快的时期,他们利用中国2000年到2005年的海关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贸易中介的数量占同期出口企业数的18%到22%。这种现象可能与Akerman(2010)讨论的东西方语言及制度障碍导致的出口固定成本上升,迫使企业出口会更倾向于通过贸易中介有关。 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对于贸易中介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真空地带,因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信息是完全的,所以没有必要讨论中介问题,而新贸易理论虽然假设规模报酬递增,但其关注的重点并非企业出口渠道的差异性问题,在企业同质性简单假设下,贸易中介问题的讨论也不可能展开。自Melitz(2003)把企业异质性假设引入贸易理论之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新贸易理论为企业出口渠道差异性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理论分析框架,大量微观数据也为相关命题的检验和研究提供了可能。Akerman(2010)在Melitz(2003)和Helpman,Melitz,and Yeaple(2004)的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两国两部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探讨了贸易中介存在的原因及其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该模型假定无论中间商还是生产商,出口时都必须支付构建国外分销网络固定成本,而贸易中介可以凭借着其专业化的中介技术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企业会借助于贸易中介来间接出口,在不考虑中介的时候,这些低效率企业通常只会选择在本国销售,因此,出口固定成本或门槛越高,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贸易中介间接出口,相应的结论也获得了数据的支持。 类似地,Ahn et al.(2011)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中介贸易模型,认为高生产率企业选择直接出口,中等生产率企业选择间接出口,生产率较低企业服务国内市场。他们利用中国的海关贸易数据进行经验研究表明,贸易中介出口与目标国家的市场特点如距离、规模以及与出口贸易成本有关:对于距离越远的,市场规模越小,越难渗透的市场,生产商更倾向于通过贸易中介出口。而很多一开始通过贸易中介出口的企业,通过学习了解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后,能力强的可能会转为直接出口,他们发现了贸易中介在贸易扩张中具有扩展边际效应(extensive margin)。 (三)企业选择贸易中介的其它决定因素 和Ahn et al.(2011)结果不同,Bernard et al.(2011)发现在同等规模的情况下,中介出口没有表现出地理多元化,中介间接出口的目标国家数量少于直接出口的目标国数量⑥,因为这样有利于克服特定市场固定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中介出口表现出产业的多元化,所涉及的产业即出口产品的种类多于制造商出口的,这表现出和贸易中介的范围经济有关。与Ahn et al.(2011)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中介出口份额与市场的距离以及出口可变成本并没有很明显的关系,而与产品特点有关,对于特定中间品、订制品、生产商而言,由于这些产品生产需要较高的关系专用资产投资或专业技术知识的产品,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直接出口;产品同质性程度较高产品生产商,更倾向于通过中介出口。 此外,现实中的企业还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出口模式,这些自身特征包括企业的年龄、新产品开发、产品的质量、技术人员密集度、合同的可执行性等。Abel-Koch(2013)在重点探讨企业规模与间接或直接出口比率之间关系的同时,分析了上述企业特征对其出口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开发的新产品越多,生产技术性越弱,跨国经营能力越弱,对进口原材料依赖度越高,企业会更依赖于贸易中介出口。 到目前为止,上述文献主要围绕贸易中介的功能,贸易中介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选择贸易中介这种销售模式,但是忽视了电子商务背景下贸易中介的特征及其演变,第三节将对电子商务、贸易中介和国际贸易三者关系做进一步讨论。 三、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流量 (一)信息技术发展的贸易流量促进效应 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传统行业业务流程的网络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一国电子商务发展显著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Choi,2010;Freund and Weinhold,2004;Miraskari et al.,2011;Wilson et al.,2005)。Clarke and Wallsten(2004)的研究区分了互联网发展对南南贸易以及南北贸易的差异,他们利用来自联合国统计处UNSD(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的商品贸易数据库中27个高收入国家和65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数据,研究了互联网的使用是否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市场进入的可能性,以及互联网的使用是否促进企业商品和服务贸易,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显著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但这种促进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中表现并不明显。Bojnec and Ferto(2009,2010)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9个国家的双边制造业出口数据,从行业角度研究互联网与贸易关系,认为互联网的使用降低了制造业的交易成本,缓解了交易成本对于其出口的负面影响,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制造业出口的增加。Moodley(2002)认为电子商务技术对于产品所在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以及面临复杂的国际市场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有利于开拓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渠道。除上述国家和产业层面研究外,Clarke(2004,2008)利用来自世行关于东欧和中亚20个中低收入国家的企业层面的调查数据研究互联网连接与企业进出口的关系,结果表明拥有互联网连接的企业比没有利用互联网的企业的出口比例高很多;企业互联网的融入不仅对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有促进作用,对服务业出口也有显著促进作用;互联网接入增加了企业出口的可能性,但是对已经使用互联网的出口企业的出口量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出口的机制 上述研究表明,电子商务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那么电子商务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国际贸易的呢?现有的文献主要从供应链管理、商务成本、市场营销等机制开展讨论。Terzi(2011)认为电子商务促进企业直接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提高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了控制远程交易的成本,使得企业可以把中间品的生产外包给更有效率的上游或下游专业的供应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有效率的销售渠道,大幅度地降低了传统国际贸易交易中信息搜寻、合同签订与执行、售后服务等交易成本从而大大提高国际合作效率。而He et al.(2011)则是基于冰山成本假设,将电子商务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提供了电子商务对企业产出、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影响的微观机制,其中商务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下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两国模型,电子商务的应用降低了进口品价格,促进了企业产量的增加,从而增加企业贸易后期的利润。 先进的市场营销有利于企业从整体上降低成本,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营销的出现突破了传统营销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基于这一背景Karavdic and Gregory(2005)把电子商务融入到企业进出口策略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研究市场营销策略与出口绩效的关系,他们认为电子商务使用程度越高,一方面使得出口市场营销策略⑦与企业出口业绩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出口经验、管理层对出口风险的承诺与出口业绩的关系更紧密。在此基础上,Gregory and Karavdic(2007)的经验研究表明,内部电子商务直接促进了企业产品促销水平、提高了信息交流与分销效率、缩短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外部电子商务有利于企业调节环境因素与出口市场策略的关系。由于外部的电子商务设施以及需求是企业难以控制的,企业在出口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出口市场的电子商务发展,合理分配自身资源。 四、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去中介化”争论 (一)电子商务发展与“去中介化”之争 尽管电子商务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是关于电子商务对于贸易中介的影响存在争议。由于电子网络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交易效率,由此很多制造商认为可以利用电子交易越过中介直接与消费者接触(Gellman,1996;Anderson and Anderson,2002),从而出现“去中介化”现象。Malone et al.(1987,1989)认为,一旦电子商务得以应用,传统的中介市场就会受到威胁,因为电子交易降低买卖者搜寻匹配的成本,新的交易方式会取代传统的中介交易。Benjamin and Wigand(1995a,b),Hoffman et al.(1995)也认为当信息技术运用到交易市场时,能极大改变买卖的交易模式,生产者可以省去中介的再次加价环节,绕过中介直接与消费者交易,避免通过中介交易产生的协调费用、物流费以及库存费用等,消费者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低的价格,认为电子商务时代产品价值链得以重置,电子商务的发展降低了买卖双方交易的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创造了更加有效率的无摩擦市场。Gellman(1996)、Bakos(1991,1998)更是认为中介在电商时代会逐渐退化甚至会逐渐消失。 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虽然电子交易的应用会降低信息搜寻和处理成本,但是由于网络经济的虚拟性增加了信用问题以及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网络中充斥的虚假信息增加了交易双方筛选信息的成本(Malone et al.,1987),从而又会引发一些额外的成本。Sarkar et al.(1995)认为由于交易市场的复杂性,即使利用电子商务,也不可能避免交易中的摩擦,电子商务为新型中介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电子商务的出现增强了生产商和消费者的联系;促进现有的中介的升级;新型网络中介的出现,其中新型网络的出现会进一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知识经济。Bakos(1998)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认为网上交易市场与传统的市场类似,同样有价格制定、交易过程的协调与合作、库存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与监管等,虽然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中介消失,但是也会催生新型的贸易中介。Chircu and Kauffman(1999)基于中介自身特征以及信息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在新型中介出现的可能,他们的研究认为中介已经拥有自身的销售网络和市场,互联网时代,原来的贸易中介可以将线下资源与电子市场融合,提高投资收益,转型成为新型的中介。 而无论是“去中介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的研究都存在一些缺点,一方面,去中介化的研究者只是从卖方的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去分析收益,他们假设消费者收益是不变的,这个假设过于脱离现实,因为没有考虑到消费者改变消费渠道所付出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之前的研究只是分析生产商如何绕开中介直接与消费者交易,关注的是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直接促进作用,而忽视了其间接的促进作用,即中间商的反应决策。因此Sen and King(2003)使用两阶段扩展形式的博弈模型研究中间商是否会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而消失,得到的纳什均衡结果表明:生产商与贸易中介同时根据消费者消费行为以及需求进行销售模式决策,生产商会利用电子商务绕开中间商直接销售,同样中介也会冒险转向线上销售与生产商竞争。他们的结果证明,即使是使用“去中介化”支持者的定义⑧来研究中介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纯粹的去中介化时代也不会到来。 (二)电子商务与贸易中介的演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贸易中介——“电子商务做市商”(EMM,E-Market Maker)的大量涌现,⑨那么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贸易中介所具有信息匹配、降低交易不确定性等经济功能会产生哪些变化呢?Anderson and Anderson(2002)认为,电子商务时代贸易中介的九种功能中提供买卖双方信息、商品和劳务信息的功能不再重要;而贸易中介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安排合理的时间地点功能会随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新的意义;降低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功能、保护企业隐私以及筛选的功能促进了专业化公司及供应商的发展。⑩Cho·and Tansuhaj(2011)详细介绍了出口市场中传统中介以及电子中介产生的背景、存在的类型、扮演的功能以及他们给出口商带来的收益,总结并对比了二者功能上的差异,与传统中介相比,新型电子中介具备以下新特征:提高市场进入可能性,效率更高、费用更低,能迅速灵活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能克服时间、地理以及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跨境贸易障碍,为多产品销售、交易数据的监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提供有效率的平台,放宽和加速实时信息的交换,促进更多出口。类似地,Olsson et al.(2013)的研究也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贸易中介的功能已发生变化,随着交易模式的转变,贸易中介必须改变原有的商务模式以及调整自己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存活并发展起来。他们利用工业网络模型,发现中间商在分销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大增加,中间商在商务活动方面发挥着专业化与协调的作用,并起到资源整合的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中介可能会慢慢消失,但是作为替代新型贸易中介应运而生,(11)新型贸易中介的出现突破了传统贸易中介简单的转买转卖以及信息匹配功能,而是实现了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其存在的形式以及具备的功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形式包括渠道和存储提供者、市场交换者、买卖促成者、需求搜集系统、拍卖经纪人、虚拟市场、搜索引擎、广告网络、社会关系网站等(-López,2010);主要功能有集成买卖信息,搜集、处理和评估分散的信息,促进市场进程、提供基础设施、提供信用保证、促进买卖者交流(Sarkar,Butler & Steinfield,1998)。国际贸易市场上,新型的互联网贸易中介、“鼠标加水泥”的贸易中介、传统的贸易中介并存,新型中介的存在降低了交易费用,使得一些无法实现的交易成为可能,为企业出口提供了更多选择。因此,电子商务为贸易中介提供了发展的新平台,贸易中介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更加完备的货物运输等服务,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演化。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涉及贸易中介、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三者关系的讨论,对于贸易中介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贸易方式的影响与决定机制,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与机制,电子商务对贸易中介的影响等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我们发现贸易中介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电子商务打破了地理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减少了国际贸易很多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为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新型贸易中介的同时,也给传统的贸易中介带来了发展机会。传统的贸易中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新技术转型升级。互联网时代新型的贸易中介“信息中介”在国际贸易中扮演新的重要角色,贸易中介的传统功能正在逐渐丧失优势,商品转卖和信息匹配功能优势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而逐步消弱,而贸易中介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降低产品不确定性等功能却日益突出,贸易中介正在呈现新的演化特征,新型贸易中介已经突破上述基本功能,在商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源整合作用。 贸易中介和新新贸易理论的融合,为我们关于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交易成本层面重新考虑电子商务背景下贸易中介对企业进出口的重要性。尽管现有的理论已经考虑了电子商务是如何促进国际贸易的,但是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微观理论分析框架,同时考虑电子商务、贸易中介和国际贸易三者的关系。需要结合新新贸易理论,在现有的贸易中介理论中引入电子商务因素,分析电子商务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匹配等渠道促进对外贸易的微观机制,讨论企业和产品的特征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构建更加贴近现实的贸易中介模型,并开展微观层面的经验研究。 ①中国199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进出口经营权下放,大量贸易中介的产生为推动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对外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很多贸易便利化的改革也和“如何贸易”问题息息相关。 ②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降低了企业交易伙伴搜寻、进行谈判、处理订单、讨价还价、网上支付等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的匹配效率和组织生产效率,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随着交易成本的下降,企业边界发生变化,进一步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使得生产全球化成为可能;最后电子商务还改变商业运行中的大部分环节,突破了传统的单项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网上“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一体,对传统的贸易方式有很大的冲击。 ③李宏兵(2012)对异质性企业与贸易中介理论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基于异质性和企业内生边界视角,解释了中介技术和不完全合约对企业直接出口和通过中介间接出口等等不同出口决策方式策及福利效应。而本文不仅解释了贸易中介的功能以及经济学意义,还从国家、企业以及产品特征的角度分析了贸易中介对国际贸易以及企业出口模式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本文还重点考察了电子商务背景下贸易中介扮演的功能及其变化。 ④他们将贸易成本广泛地定义为一个产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费用,具体包括运输费(货物运输实际费用及时间的成本)、政策壁垒(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信息搜寻费用、合约签订与执行费用、货币兑换费、法律监管费以及产品分销费用。贸易成本的计算都是基于生产费用的加成。 ⑤Rauch and Watson(2004)在一般均衡模型中考察了社会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很多经验研究表明华人网络以及商团对国际贸易也有重要影响(Casella and Rauch,2002;Rauch and Trindade,2002;Combes et al.,2005;Krautheim,2012)。 ⑥Ahn et al.(2011)分析得出的是中介出口更多产品到更多的国家。可能的原因是两者用的数据不同,对于中介范围的定义不同。Ahn et al.(2011)是利用中国海关数据企业名称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的;而Bemard是用意大利统计局数据,根据企业主营业务分类将企业分为: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其他。 ⑦如产品市场适应、信息交流、推广计划、配销支持、分销效率、价格竞争等。 ⑧“去中介化”的支持者们将中介定义为是从买者手中买到商品后转卖给消费者的中间商,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可以替代中间商的功能。“去中介化”的反对者们则认为中介不仅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还具有提供产品质量保证、信息的匹配以及信息中介等功能。 ⑨电子造市商在互联网上建立公共交易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场所、交易规则和支持交易的网络设备,并通过这一平台将卖方及销售信息、买方及购买信息汇集在一起,直接进行产品搜索和交易。主要形式有B2B,B2C,C2C等,这些都属于电子商务中介,目前在中国B2B占绝对的领导地位。B2B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自建的B2B电商商务平台,分为买方和卖方市场模式,如海尔、联想等;另一类是第三方电商平台,又可以简单地分为水平型(阿里巴巴、慧聪网、环球资源网等)和垂直型(中国化工网、中国医药网、中国纺织网等)。 ⑩Malone等(1987)研究认为:由于电子虚拟市场的形成使得买卖双方的交易费用降低将导致企业降低垂直一体化程度而更多地依赖市场,企业将趋于小型化和专业化。而Harasim等(1993)的观点相反,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企业避开中间商(包括电子虚拟市场),企业会从总体的效率和成本的角度考虑,选择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内部化市场的外部性,中间商市场将会萎缩。 (11)根据中国跨境电商中介企业在跨境商品交易流通环节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以及商业模式的不同,可以将中国跨境电商运营模式划分为传统大宗交易平台模式(阿里巴巴国际市场、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网、环球市场集团等)、综合门户类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模式(阿里速卖通、敦煌网、易唐网)、垂直类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模式(兰亭集势、米兰网、帝科思、Chinavasion)以及专业第三方服务平台(代运营)模式(四海商舟、递四方)四种不同类型(来自艾瑞网调研报告),根据Spulber(1996)对中介的定义,这四个平台模式都是电子商务背景下新型的国际贸易中介。标签:电子商务论文; 电子商务外包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直接成本论文; 直接出口论文; 互联网电子商务论文; 电子商务类型论文; 电子商务环境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文献综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