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探讨论文_宋迁凤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探讨论文_宋迁凤

重庆和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1

摘要: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模式难以为继,为此 “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贯彻海绵理念,合理布局海绵设施,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低影响开发系统

1导言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副作用是全球气候变暖、各种自然灾害的产生。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公民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加强。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致使城市中面临着水资源污染以及发生的内涝等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较为严峻,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制约。因此,为了从源头上使径流污染、内涝等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家提出了关于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即“海绵城市”,倡导城市建立低影响开发系统。

2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型建设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减轻暴雨对城市健康运行的影响。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宏观性。绿色基础设施技术关于雨水排水管理方法侧重于景观设计以及相应的技术创新,缺乏对生态环境系统水平的综合考虑。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生态优先,以整个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设一个绿色网络、水文网络的系统梳理,支撑起了海绵城市的骨架。在水文网络与景观基础上,将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来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型理念,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形象概念,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方式,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可以在降雨的时候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在需要的时候将吸收到的雨水释放并加以有效利用,防止了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从而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气候微调等。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统筹规划,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3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原则

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需要重视和遵守一定的应用原则。

3.1规划引领

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空间作用。

3.2生态优先

城市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3.3安全为重

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

3.4因地制宜

各地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3.5统筹建设

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随着国家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存的金钱压力减小,逐步从为生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让生存逐步向真正的享受生活迈进。另外,怎么养老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改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从人们的生活还是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需求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城市规划的方向,也预示着海绵城市理论应用的重要性。海绵城市理论为这一理念有很大的契合点,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4.1在城市旅游资源规划中的运用

在城市规划中,旅游资源的开发被逐渐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能满足城市城市生态发展的要求,还能增加社会经济收,成为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海绵城市理论能够有效地为这一规划措施服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水的开发与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科学有效的自然开发为旅游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样避免大量的人工开发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又能节省成本。海绵城市理论首先是吸水、储水,能够很好地收集自然界所给予的,能将自然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帮助在旅游资源过程中解决水源问题。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与平衡水资源相结合。利用海绵城市理论,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雨水多的时候储水,少的时候泄洪,同时让南北水资源能够平衡利用,在城市规划中,平衡城市内水资源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西安市投资建设的昆明池,就是在有效利用及平衡水资源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既达到其储水功能,也为地区创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平台。

4.2在城市基础休闲设施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规划中,为人们提供基础休闲娱乐场所是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场所既要有充足的空间,还要有良好的环境,公园规划则是最好的选择。一般公园是按照地域条件,规划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带,不仅是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也相当于是城市之肺,能够很好地净化空气。在公园规划中,有了水才能让公园显得更加有魅力。但是,城市中水资源的需求与水源问题成了很大的矛盾点。而海绵城市理论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合理开湖蓄水是重要措施。这一举措有效的解决了水源问题,而且还能用水大做文章,可种植观赏性植物,如莲花就是很好的选择,既能有效利用水资源,也大大增加了观赏性和生态发展的目的。

4.3在城市安全规划中的运用

在城市规划中,不管是任何理念和想法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的。城市规划必须与城市安全紧紧相连,如何应对和预防城市内涝和干旱也是其考虑的重要问题。比如“南洪北涝”是我国每年重视的问题,对于城市也不例外。内涝不仅严重阻碍交通,损害公共设施,更甚者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干旱让城市绿化受到严重影响,城市形象难以保证。合理利用海绵城市理论,有效的做到引水、用水,充分考虑城市自身条件,科学合理的将其理论运用其中,不需要的时候储水,需要的时候用水,让其为城市服务。

4.4在城市“软”、“硬”设施融合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软”设施,换言之就是环境建设与规划,围绕环境所衍生出来的如绿化、公园等等。城市“硬”设施相对于“软”设施而言,是指道路、建筑、公交站等等类似钢筋水泥的设施。在规划中让这两者很好的结合能让城市变得具体协调的美感,是创建魅力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海绵城市理论是智慧的结晶,如何让“硬”设施变得美丽,而非是冷冰冰的一座城。这就需要用新的理论来重新阐释“软”设施。让城市景观更好的融入其中,给城市赋予新的意义和生命。在规划中,要重视利用海绵城市理论,合理科学地将“软”、“硬”设施很好地结合,增加城市美感。

5结束语

总之,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城市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进行建设,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以及促进区域经发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和能力还存在不足,建设生态城市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强,梅仟,王艳,郭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中外企业家,2017(03):247+250.

[2]苗伟,康殿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价值研究[J].建设科技,2016(21):56~57.

[3]田云柯.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223~224+237.

论文作者:宋迁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探讨论文_宋迁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