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学生听觉、动作、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
关键词:小学音乐;律动;教学运用;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4.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1-121-01
和传统单一乏味的歌唱教学相比,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学生听觉、动作、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应当积极通过律动教学,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要让孩子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将不再是单一的、单调的歌唱教学,而是将音乐与肢体语言如音乐游戏、音乐表演、歌舞表演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节奏的肢体语言诠释音乐的内涵,让音乐的形式更加丰富、音乐的内涵更加完善,有利于增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在音乐课开始之前,让孩子伴随着欢快轻松的音乐,自主设计动作,运用肢体律动进行课堂教学,让孩子开心的设计自己动作的同时悄悄的进入了音乐的课堂,那么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也就自然的产生了。
2、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是启蒙教育。对于很多孩子而言,他们的音乐基础是零,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源于心灵,具有直接性。而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教师通过肢体语言,加强对学生的节奏感、音乐感的训练,让学生能够通过肢体去协调音乐,促进学生音乐思维能力的形成。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状态,而“律动”的表现形式,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3、有利于培养学生表演和表现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往往通过模仿形成。而教师在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则是通过音乐、肢体语言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单一的歌唱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天性,不利于学生表演能力、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动静结合”的模式,为音乐之美增添了更加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元素,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符合小学生兴趣爱好的音乐感、节奏感等,充分调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跟着教师“动”起来,沉浸在音乐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实现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二、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策略
1、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兴趣是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用体态律动可以实现对学生听觉、视觉以及肢体等方面器官的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去学习并且感受音乐的兴趣。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具备了想要去学生音乐课程的动力,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体态律动则是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最佳途径之一。众所周知,小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新奇的事物,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为学生播放与音乐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等,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去感受并且加以模仿,从模仿中体会到音乐带给自己的喜悦与快乐。因此充满体态律动的音乐课堂,才是好的课堂。例如在教学生演唱《我也骑马巡逻去》这首歌时,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仿蒙古族的吸腿跑马步的动作,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习这首歌,实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开展有针对性律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肢体语言、身体动作,培养小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形成“律动结合”的音乐课堂。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结合音乐的内容,编排符合小学生性格特点、年龄特点的肢体动作,动作应当是有趣的、有节奏的,让学生自信的、愉快地感知音乐。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爷爷、爸爸和我》的过程中,就给学生制定了一个小小的游戏规则:当小学生听到“我”跑步时,学生可以跟着音乐的节奏跑步;当听到“爸爸”走路时,则可以跟着音乐的速度走路;而当听到“爷爷迈步”时,则可以模仿老人佝偻身体走路的样子。这种肢体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动作中不知不觉学习音乐,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实现很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3、通过体态律动,体验歌曲情感。
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为了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唱歌的时候,教会他们进行体态的律动。学生跟随音乐动起来便可以不自觉的被课堂内容所吸引,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态律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慢慢引导,让学生学会用动作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先带领学生观看藏族传统的踢踏舞,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作品是一首藏族的传统舞曲,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利用点头、摇晃身体等简单的肢体动作,来表现这首作品的旋律与节奏感。这首作品的节奏性很强,且热情奔放,极具感染力,让学生很快就能融入进音乐作品当中,快速的兴奋起来,为歌曲的教学打下基础。
4、丰富音乐律动的形式,满足兴趣爱好。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音乐律动的形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单一乏味的。因此,教师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律动形式,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例如,角色游戏律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材,基本都是以动物、小朋友等为主题。因此,教师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音乐律动游戏。例如,在学习歌曲《保护小羊》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歌曲的内容给孩子们“安排”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歌曲中表现各自的角色,实现了音乐游戏化、活动化和律动化的效果。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音乐律动的形式有很多,除了角色游戏律动,还有表演律动、听觉律动、舞蹈律动等,形式多样的律动形式,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音乐律动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这种通过肢体表现与音乐教学有机整合的形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单调的歌唱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余红霞.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上[J].乐器,2011(11).
[2]丁雯颖.让视唱教学动起来: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应用于视唱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论文作者:雷茗蕙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音乐论文; 律动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生论文; 肢体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