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自然崇拜_蒙古族论文

蒙古族的自然崇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蒙古族论文,崇拜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蒙古族的自然崇拜观念是丰富而繁杂的,包括对宇宙天穹的崇拜观念。他们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树木皆有神灵主宰。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是远古时期人类由于对自然界的不理解,既依赖它,又恐惧它,终于还要乞求它,拜倒在它的脚下的那一时代的产物。恩格斯说:“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正是这样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蒙古族最崇拜的大神就是天,把天称为“腾格里”。《蒙鞑备录·祭祀》载:“其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敢行师,曰天叫也。”又据《黑鞑事略》载:“其常谈,必曰托着长生天底气力,皇帝底福荫,彼所为之事,则曰天教恁地,人所已为之事,则曰天识着,无一事不归之天,自鞑主至于民无不然。”成吉思汗曾向天祈祷说:“我昔征乞解阿勒坛汗时,解带置项、解马挂之扣,跪祷于天,请报俺巴海、乌勒巴勒哈之仇,一为我祖弟兄,一为我父弟兄,天若许我,则佑我得胜……”(《元史译文征补》)。可见其对天的崇拜何等浓烈、虔诚。而成吉思汗则认为自己就是奉天的使命来管理百姓的。

蒙古族把地叫作“额赫·嗄吉热”(地母之意),认为天赋予生命,地赋予形体。认为天神是十万生灵的缔造者,地神是其子女牲畜田麦的保护者。

宋人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中载:蒙古人“择日行,则视月盈去以为进止。见新月必拜。”多桑《蒙古史》也载:蒙古人“崇拜日月山河五行之属。”蒙古人认为雷电有神,特别敬畏,《黑鞑事略》载:“遭雷与火者,尽弃其资畜而逃,必期年而后返。”认为亵渎神灵的人就会遭到雷击。

水和火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蒙古族对水和火也是极其崇敬的。多桑《蒙古史》中记载蒙古人“不敢以刀触火,不敢以刀取肉于釜中,不敢在火旁以斧击物”,“严禁跨火”。由于对水的崇敬,也形成了“在春夏二季,日间禁在流水中淋浴,禁以手浸其中,禁以金瓶或银瓶取流水,禁在地上晒浣衣……”等习俗。蒙古族还形成了独特的祈雨习谷,据《南村辍耕录·祷雨》载:“往往见蒙古人之祷雨者……惟取净水一盆,浸石子数枚而已。……然后默持密咒,将石子淘漉玩弄,如此良久,辄有雨。……石子名曰鲊答,……恐亦是牛黄狗宝之属耳。”这种以灵石祈雨的习俗与古代的波斯人、突厥人很相似。

蒙古族至近代还保持着向太阳发誓的习俗。假如有人被诬偷了别人的东西时,便面向夕阳发誓说:“太阳就要落山了,如果东西是我偷的,我将和落山的太阳一起消失”。

蒙古族对山的崇拜更是源远流长,它一直承传到近代成为敖包祭。下面,笔者将略叙蒙古族自然崇拜中的几种主要的祭祀活动,从其缘起、传承、演变的历史进程中,领略这个民族所独具特色的精神景观。

1、祭天。蒙古族的各种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天。《元史》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蒙古秘史》记载了蒙古人祭拜苍天的神圣礼仪:牧民们把洁净的肉挂在长竿上面,然后洒马乳、谷物等,还要饮血祭天,向苍天祈祷全族永享安宁吉祥之福。萨满教盛行以后,祭天之礼便由萨满主持,并日益神圣化,萨满成为人与天的中介。蒙古族所崇拜的自然神,包括了宇宙间的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并把这些视为“苍天的笑声”而加以膜拜。古时侯祭天,一般都在旧历四月、八月、十二月等春、秋、冬季进行,可以说这些季节完全与蒙古族牧民、猎民的生产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明清以来,蒙古族的祭天仪式逐渐与祭祀祖先活动结合起来,时间也多在除夕之夜举行。各姓氏家族内的祭天,有的由本户长者主持。小规模的祭天礼,主要是为生子、得驹、许愿而进行的神事活动。近代东部区蒙古族民间的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开始,历时三天三夜,要请“博”参加。

祭天分“白祭”和“红祭”。“白祭”是用蒙古族传统和奶制品上供。“红祭”是指杀羊血祭。祭天的方法是:在院子中间摆放供桌,供桌上放一盛满粮食的升,内插一面蓝旗。供桌四周按方位插有五色或九色旗。供桌前置一堆牛粪火。“博”全身披挂,手持单鼓,领头跪下。要用蒙古式掏心的杀法屠宰供祭牺牲的羊,将羊心掏出来放到碗内,直接供上祭天。这时主祭人一面开始用剑在羊上左右上下的数点着,一面呼叫“长生天”,把羊身上每个部位都数叨个遍。呼叫天的祷辞都是媚天、娱天的。等羊肉煮熟摆上供桌后,由“博”领唱祷辞,众人合之。然后大家共享供品。蒙古族祭天也包括祭星,过去在民间也很盛行。时间在正月初七晚上,院内放一小桌,摆上香炉,点香后向北斗叩拜,祈祷一年风调雨顺,牧业兴旺。

2、祭火神。蒙古族,崇拜圣火的炽烈感情,在北方民族中占有突出地位。这种崇拜自然界圣火的观念和祭礼,早在元代就非常普遍和隆重。蒙古族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他们古老的习俗,是在继承财产的幼子名后加上“斡惕赤斤”的字样,就是指继承父亲最珍贵的财产——火,也就是守灶人。火与蒙古族崇拜的天地、祖先紧紧连在一起,成为祭祀的主要内容之一。

蒙古族还把火视作圣洁的象征,认为它具有去污除灾的能力。远方的客人来到病人的住宅,必须在进门时跨过火,以免给病人带来不幸。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各部的贡品,必须从火上燎过,才能送进宫廷。元代外国使臣晋谒蒙古皇帝时,也必须从两堆火中间走过去,认为这样就可能消除其可能带来的灾祸。蒙古族青年结婚时,亲郎新娘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只有这样新娘才算加入了丈夫的家族。

祭火可分年祭和月祭。年祭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举行,月祭在每月的初一、初二举行。祭时念祝词,并要在火盆里烧树条,然后向火中浇洒酒、奶油,并献上“白食”供品。

3、祭“尚西”。“尚西”蒙语意为独棵大树,即指神树,多为老榆树。旧时,蒙古族每个部落,每个屯子都有自己的神树,每年祭祀一次,但祭祀的时间没有规定,遇有大旱常常到神树下祭树求雨。《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的先祖,就曾以“美布饰树”,绕树舞之、蹈之的习俗。祭神树时,全部落、全村屯的男女老少都齐集于神树下,大家用鲜花和彩色布条把神树装饰一新,用“全羊”做祭品,由主祭人向神树洒酒、洒奶子。东部区蒙古族有些地方在祭神树时,还要推举德高望重的长者做“尚西”老人,让他端坐在神树下,主祭人向他祭酒,敬献奶食品,接受大家的叩拜。祭神树后,祭品当即分食共享,最后以歌舞结束。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4、祭山神。蒙古族对山神的崇拜也由来已久,虽然这个民族早已走出山林,进入草原,畜牧业成为其主要的基本的生产活动。然而,流传在民间的祝词《甘吉》(指马鞍上的捎绳,用来系猎物的)、《昂根仓》(指猎获物),以艺术的形式表达蒙古族在其狩猎时代对山神的无比崇敬与殷切的祈望。

5、祭敖包。敖包原来是供祭山神的地方,后来演变成包罗许多自然崇拜内容的祭祀场所。在蒙古族群众中,祭敖包信仰流传最为悠久广泛,非常隆重,是蒙古族影响最大的祭礼。

敖包也称鄂博,是堆子的意思。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早年被篾儿乞惕人追捕时,躲进孛儿罕山中,三百篾儿乞惕人绕三匝而未能捕获他。成吉思汗脱险后说:是孛儿汗山保住了我的生命,我将每年祭之,每月祷之,让我的子子孙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于是蒙古族将孛儿罕山视为圣山,祭为敖包。

元代,忽必烈曾制典:皇帝及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后来被“垒石成山”所代替,“视之为神”。据《洼会典》记述:蒙古“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

在蒙古地区,敖包甚多,有贵族敖包,也有平民敖包。有屯敖包,也有乡、区敖包。在呼伦贝尔草原有些地方,不但有成人崇拜的敖包,还有为孩子们祈求平安的敖包。科尔沁的杜尔伯特旗就有三十多个敖包。有些敖包仍比较完整,有些已消失了。

古代的敖包是三个并列的,中间的较大,两侧较小。中间的为代表天的敖包,右侧的为代表地的敖包,左侧的为代表先祖的敖包。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开始祭祀七个敖包,表示七尊卡尔格佛。此后,敖包由七个演变为十三个。据《蒙古风俗鉴》载:“阿日吉·孛日吉可汗时期,即唐王李世民时期,祭祀十三个敖包,是为供奉十三勇士”。这十三勇士可能指民间流传的十三太保。敖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数量及方式。哲里木盟祭祀三个、七个、十三个敖包的均有;呼伦贝尔盟祭祀一个、三个、七个敖包的并存;杜尔伯特、郭而罗斯以及原扎赉特蒙古族,均祭祀一个敖包。

敖包的兴建在古代比较简单,就是在山头、岗上、高地用石头垒个堆子,里面放置五谷,或放置弓箭。上面插上许多树枝,树枝上系有各式各样的哈达和彩色的布条。敖包的两侧各有三个旗杆,上面挂着狼牙径旗。每祭典一次,要重新装饰一次。

祭祀敖包有火祭、酒祭、血祭三种形式。

火祭是最古老的祭祀,是萨满教遗留下来的痕迹。祭时在敖包前点燃一堆堆大火,人们围着火堆转,口中叨念自己的姓名,把祭品投入火中以示虔诚。

酒祭是把奶酒、白酒洒在敖包前,祈求吉祥如意。这种盛行于十二世纪十三世纪祭祀形式,一直传到如今,是现代祭祀敖包的主要形式。

血祭是祭礼中的最高形式。古代蒙古族认为马牛羊都是上天赐给自己赖以生存的东西,所以要杀牲祭典以报天恩。血祭分一九、二九、三九直到九九祭。九九祭为最多的祭祀,要杀九九八十一头牲畜。清代以后,九祭礼逐渐消失。

早期祭敖包由萨满专颂神词,司主祭。后来佛教兴起,萨满逐渐被喇嘛取代,由喇嘛诵经。祭祀场用大锅煮肉粥,参加祭祀的或赶路遇上的都可以吃。敖包会除进行宗教活动外,也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及一些蒙古族喜爱的传统文娱体育活动,这些活动被称为“那达慕”。

建国以后,祭敖包的活动已基本上不进行了,但那达慕却成为草原上的盛会,内容更丰富了。不仅进行传统的赛马、摔跤和射箭,又增加了踢乌兰红(牛嗄拉哈)、奔布格(一种球),下沙塔拉(蒙古象棋)和鹿棋、打布鲁等项目。文艺联欢会形式多样,除蒙古民歌外,还要演出好来宝,少格依拉(相声)、布吉格(舞蹈),朱火格(剧)、乌力格尔(蒙古书),近年来巨型集体安岱舞也流行起来。最受欢迎的是物资交流贸易活动,各种工业品、日用品送到现场,任牧民随意选购,同时收购农牧产品。草原上一片欢腾。

标签:;  ;  ;  ;  ;  ;  

蒙古族的自然崇拜_蒙古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